在被点牛金融拿去“车贷第一股”后,该公司终于要在纽交所亮相,但目前不佳的行业背景及众多的对手都将对其估值产生影响





来源:《投资时报》


作者: 宋希




中国网贷行业的“至暗时刻”已经来临,而此时选择赴美上市,对业内来说仍然有些意外。



美国当地时间8月10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了IPO上市申请文件,申请在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WEI”。



纵观过往报道,关于“上市”的传言不绝于耳。特别是主营业务同为车贷,但市场份额与差距较大的点牛金融(NASDAQ:DNJR)今年3月20日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后,坊间更是猜测不断。截至9月4日,点牛金融以7.81美元/ADS共录得1.15亿美元总市值,且此前的8月刚刚完成一笔4000万元定增。显然,“车贷第一股”的头衔对此起了关键作用。



作为市占领先企业,自然不服,选择美股上市的决策亦无可厚非。但过去半年市场的急剧变化显然对这位后来者不利。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的业务规模整体呈现下滑态势,今年1月其车贷业务成交量为65.15亿元,而4月仅为40.65亿元,缩水38%。








1




传言多次终成事实




2011年7月8日上线运营的,其主营业务为汽车金融服务。在股东方面,公司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姚宏个人持股比例为53.6%,而所有董事和高管总持股比例为56.1%,深证上市公司汉鼎宇佑集团(300300.SZ)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持股比例为15.2%。据悉,目前姚宏的持股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上市的互金企业的创始人,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招股书中涉及行业分析的报告显示,截至报告期内,的市场份额为35%,大幅领先于业内排名第二企业,在中国车贷行业中处于龙头位置。截至2018年6月30日,该公司贷款余额达170.61亿元。



然而,“龙头”却不代表一切。在2017年发轫的互金企业赴美上市潮中,原本一直备受关注。然而,随着2018年4月份“已启动赴纽交所上市计划,估值可能超过300亿元”传言被证伪,一切化为乌有。



从多年来的融资历程可以看到,为了IPO,该平台准备相对充分。2014年6月,完成宇佑集团和盛大资本1亿元A轮投资,同年12月份完成浙商创投A+轮融资;2015年9月,该平台获得汉鼎股份的1.5亿元B轮融资;同年10月又再次获得了国盛金控、浙商创投的战略投资;之后的2016年10月获嘉御基金领投、中信建投跟投的10亿元C轮融资。



按照这一节奏,在2017年晚些时候上市完全顺理成章。事实却是该公司不断误了佳期,直至点牛金融截胡上位,而当其真正敲钟时,外部环境已很难再支持对它的高估值预期。



对于上市节奏为何被打乱,至今没有给出令外界信服的回应,只是表示“2018年1月正式启动上市项目,5月向美国证监会非公开提交上市材料,8月10日通过美国证监会资料审核并公开交表,在这个时间点上市其实是按照在美国IPO的流程进行下来的。”








2




竞争之下压力凸显




从近一段时间的表现来看,其在此背景下选择上市,或许真如其所说是“美国流程推动下的必然结果”,但不排除是为了募集资金,从而缓解资金流动性以过“寒冬”的可能。



《投资时报》记者通过查阅该平台的招股书看到,其去年的经营情况尚可圈可点。数据显示,2017年实现净营收35.45亿元人民币,与2016年的17.6亿元相比增长101.3%。但是到了2018年上半年,该平台的净营收涨幅开始缩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实现净营收18.8亿元人民币,与2017年同期的15.7亿元虽增长了20.1%,不过上涨曲线明显放缓。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主营车贷的平台,的营收之所以大幅增长,主要是得益于汽车抵押贷款业务服务费的增长。据招股书披露,提供的汽车抵押贷款金额通常在3万—20万元人民币之间,期限在1—36个月,年利率在20%—36%之间。2018年上半年,促成的汽车支持贷款的平均金额为6.18万元,平均期限3个月。2016年、2017年,以及2018年上半年来自汽车抵押贷款的服务费分别为13.96亿元、25.30亿元、13.36亿元,营收中的占比逐年增高。



只是,车贷业务凭借“小而分散,风险相对较小”的特质促进了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玩家介入。



相关统计显示,除了投哪网、人人聚财等平台,一些实力派企业已然虎视眈眈,比如,新三板挂牌公司神州优车(838006.OC)旗下布局了汽车金融服务平台神州车闪贷,且拥有上百家车闪贷门店;平安银行(000001.SZ)2017年报中也披露其全年汽车金融业务累计新发放贷款高达1183亿元,同比增长44.2%。



随着竞争激烈,再加上备案延期、行业的不景气,的经营压力开始凸显。数据显示,今年1月车贷业务成交量为65.15亿元,到了4月则为40.65亿元,业务规模开始呈现下滑态势。








3




估值压力隐现




最早的运营模式是大规模开设线下门店,在全国300多个城市运营着517个运营服务中心,其中129个为非自营的代理商。



根据合作协议,代理商100%的贷款服务费和贷后服务费归所有,而返还给代理商60%作为其运营成本。代理商促成的贷款如出现违约由收购,但由代理商向交纳违约资金的70%。



上述运营模式让的经营触角迅速扩张,但是随之而来居高不下的成本也不容小觑。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上半年,微贷运营服务中心的综合成本(包括GPS相关费用)分别为9.9亿元、17.85亿元、8.2亿元,占运营总成本的56.4%、50.3%、48.6%。



为了降低成本,目前已停止扩张线下门店,并将加盟店全部改为直营模式。同时,在2017年上半年开始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方的2B合作模式。也就是优先将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推荐给银行金融机构,由银行独立信用评估和审批,并与借款人签订放款合同,微贷从中收取平台服务费。这显然是一个利弊互现的决定——一方面成本和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平台收入亦随之减少,同时目前市场并不清晰是否从中提供担保服务。



的理财产品占比也较高。招股书显示,该平台的两款理财产品,2017年的业务规模分别为559亿元和100亿元,分别占平台资金的61.3%和11%,合计占比为72.3%。到了2018年上半年,上述两款产品占比合计已升至82%。



上市固然美好,但是后期如何完美演绎才是重点。从目前已经上市的互金企业来看,其表现貌似都不太乐观。特别是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股价跳水、腰斩已是常事。在此节点赴美上市的,其估值水平恐难乐观。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