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00点附近,公募基金大概仓位多少--二级债基与偏债混合篇》谈了用回归方法研究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的仓位和风格,以及相关的方法论;这篇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下偏股混合基金与普通股票基金。

之所以同时分析这两类,是因为现在的偏股混合基金是以前的普通股票基金。以前股票基金的仓位是60-95%,后来修订了《基金法》,改为股票基金的仓位需在80%以上,但是当时这种基金很少,而老的股票基金很多,所以就把老的股票基金定义为偏股混合,而新的仓位80-95%的定义为普通股票基金。目前仍然是偏股混合基金数目多于普通股票基金。

下面进入分析正题

1、偏股混合基金

2005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17日,滚动回归的分析如下:

长期来看,偏股混合基金的仓位在80%附近,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做了减仓防御动作。在选股结构上呈现出多元化,这与前篇《基金仓位风格统计分析--二级债基与偏债混合篇》中分析的二级债基和当前的偏债混合基金以大盘股为主的结构完全不同,这也体现出背后基金经理及运作逻辑的明显差异。从动态看,基金风格变化与当时市场风格变化趋同。

分阶段看,

A、2007年以前,偏股混合基金风格基本大部分被绩优股指数解释,那时候投资很看企业基本面

B、2007-2009年,随着大量大盘股上市,中石油、银行等“最赚钱的公司”的理念也深深被公募基金接受,风格大量被沪深300所解释

C、2009-2014年,金融危机后的泡沫破裂和经济转型深深的影响了基金经理,大家开始反思,持股结构开始多元化。中小板创业板开始等新兴成长类开始占据半壁江山,并在2013年的创业板大牛市中达到顶峰。在期间2011-2012的慢熊市中,基金经理用沪深300等大盘蓝筹和绩优股一起去做防御。

D、2014-2016年,中证1000这种小盘股指数开始从几乎零配置增加到了20%附近,蓝筹股的权重被进一步压缩。那个时代各类资本运作大行其道,大家回头看过去,发现过去多年,股改以后涨的最多的不是绩优股,而是各种资本运作的小股票;赚钱多的不是二级市场价值投资者,而是一级和一级半做IPO和定增重组的人。

E、2016年-2018年,基金配置风格重回2009-2014期间的价值和成长并重的多元基本面配置模式,中小创和绩优蓝筹各占半壁江山,而小盘股的配置重回0。随着2015年股市泡沫的破裂,监管开始反思并从严监管,禁止忽悠式重组,而近期的金融去杠杆进一步加强了此趋势。A股与港股的互联互通机制、A股加入MSCI指数等国际化举措使价值投资为主的海外机构投资者逐渐进入A股市场,也逐步改变了A股市场生态和基金经理选股思路。

通过看各个时期基金选股风格的变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去回忆起每一幕市场中的故事,也看到了基金经理对于风格变化的不断跟随、思考与应对。

2、普通股票型基金

2005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17日,滚动回归的分析如下:

普通股票型基金由于运作的基金经理与之前偏股混合的基金经理主体一致,因此整体风格变化与偏股混合基金相同,只是由于有80%仓位下限的限制,因此不太做仓位调整动作,但是长期仓位均值维持在85%附近,而不是更高的90%以上,说明很多基金经理的思路仍然是以前做偏股混合的思路,不太喜欢完全打满仓做股票投资纯工具。

很多个人投资者问为什么这些基金仓位定在80%以上而不允许减仓,这样熊市不就没办法了吗?这也导致该类基金在市场低迷时很难发行。但是这个问题的前提假设是基金经理有判断未来市场涨跌的能力,而实际上,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还是任何市场,多数投资者,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不具备判断市场涨跌这一能力,即便是股神巴菲特;我们能判断的往往是当前市场估值高或低,但是估值高不代表立刻跌,估值低不代表立刻涨。我们能做的是基于未来资产长期回报的投资动作,而不是猜测市场涨跌的投机动作(参考以前写的《投资与投机》)。因此美国在也经历了以仓位可大幅调整的基金为主的时代后,转向了明确的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的分类模式,即国内现在学习并采用的模式。

总结:

1、偏股混合基金持仓风格多元化,并体现出明显的动态变化。该变化与当时代的宏观经济、金融市场结构、股市风格变化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看基金持股风格的变化,是对A股历史的结构、监管的生动描述。

2、普通股票基金持股风格与偏股混合基金类似。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