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的命,是自己拼来的。






看看下面三张对比强烈的图景,更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图景一:光荣梦想


中国中冶是中国钢铁工业的拓荒牛,从1948年投身“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建设开始,中冶与我国钢铁工业风雨同行了整整70年。从武钢、包钢、太钢,到攀钢、宝钢、湛钢,中冶先后承担起几乎所有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要生产设施的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和建设工程。目前,中国中冶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是国内产能最大的钢结构生产企业;是中国基本建设的主力军,在改革开放初,创造了著名的“深圳速度”。


图景二:至暗时刻


辉煌历史换不来 “丹书铁券”,厚实家底做不成 “免死金牌”,商业竞争没有丝毫温情,一着不慎就可能是万劫不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冶盲目兼并重组和多元化扩张带来恶果,一度把企业拖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最艰难的时候,集团带息负债高达1700多亿元,应收账款和存货高达2100多亿元。集团公司曾连续三年被国务院国资委定为债务风险特别监管企业,在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两年被降至最低的D级。2012年,整个中冶集团亏损高达73.6亿元,是国资委直管央企中的三大“亏损大户”之一。


图景三:起死回生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面对自己的哈姆雷特之问,12万中冶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2013年,中国中冶一举实现利润44.4亿元,同比扭亏增利118亿元,效益增幅位居央企第一。2017年,中国中冶实现净利润60.6亿元。在2016年7月20日揭晓的中央企业负责人2015年、2013-2015年任期经营业绩考核结果中,中冶集团成功晋级2015年度A级企业名单。短短几年时间,中冶从亏损73.6亿元到盈利60.6亿元,评级从最差到最优,一度濒临死亡的中冶集团,又活了。


五年时间生死轮回,中冶如何做到的呢?答案有二:一曰思、二曰行。思是深入灵魂的反思,吸取教训后痛定思痛,中冶确定了依靠改革转型实现“回归主业”的目标;行是切中肯綮的行动,用中国中冶董事长国文清的话说,“既不能让危险和风险集中爆发,把中冶击垮;也不能让问题久拖不决,把中冶拖垮”。接受采访时,中国中冶总裁张孟星多次提到 “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中冶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想明白后坚持做下去,中冶终于拼回来一条命。


拼命除了需要求生本能,还需要与大环境相适应。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中冶的五年改革历程,与十八大以来整个中国的改革步调出奇一致。自2012年“回归主业”,中冶的企业战略与国家发展脉搏产生共振;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提出“到有鱼的地方撒网,到有草的地方放羊”;利用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提出“全力打造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树立世界第一的目标,与十九大提出的全球竞争力目标高度吻合。


中国中冶确立了“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新定位,张孟星告诉记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前面三句话的核心。高技术是中冶的传统强项,高质量是响应国家号召,在新时代,中冶找准了新方向,能否描画出第四张更加壮美的图景呢?不妨给中冶一些时间,咱们拭目以待。


—— / 好文推荐 /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美方决定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发表谈话


小券商再入寒冬!以往低迷期如何度过?这次又该如何突围?


专访卢森堡财长:贸易摩擦应在WTO框架下解决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