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秋节前,我在香港参加了一场由某国际投行主办的金融科技论坛会前会。



这个会议是为了挑选出年底正式举办的论坛中有哪些案例可以被拿出来分析研究。



会议历时两天,共看了大约87个金融科技领域的案例研究,最后挑选出9家公司作为本年度代表案例。



参会之后有些心得觉得可以拿出来跟大家分享。




1金融科技公司的存活现况




首先,先提供一个数据给大家参考:在这次分析的87个科技金融案例当中,只有19个案例公司成立时间超过3年。



换句话说,大概有78%被拿出来研究的代表性公司成立不满3年,而三年过后这些公司还能继续存在的概率可以推估为20%。



这样的数据跟真实情况相比,显然是乐观的!



因为这87家公司已经是经过各地研究团队的筛选,才被挑出来的“优秀”案例,真实的新创公司存活率绝对远低于20%。




2什么样的公司可以活到产生正循环?




在两天密集的研讨当中,我们发现国内很多新创公司大概从3年前开始,喜欢把“弯道超车”、“权宜精简”等等字样或主张挂在嘴边,甚至成为公司发展的阶段性目标。



但经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



也就是说当时很多公司在发展阶段选择取巧的路线,之后当企业发展成长之后,大多数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偿还过去的便宜行事。



那有没有例外呢?



有的!



那些活不到发展成长就挂掉的公司,无需再偿债了,因为倒闭就是最大的代价。




3发展金融科技的必要因子




接续上述第二点,通常越是敬畏市场规律的公司,就越注重流程的价值。



这样的特质在金融产业尤其明显!



各位只要看那些3年前打着金融创新,却以为能凌驾金融规律的所谓互联网金融就可以得到答案,到今天几乎无一幸免。



金融业有其最根本核心的风险-收益匹配特质,这样的基因到目前为止,还没办法用技术手段突破或超越。



所以在本年度所挑选出的9家公司当中,共同之处是核心班子成员都来自传统正规金融机构,且平均年资普遍低于10年。



再加上出身正统技术开发的CTO,两者结合比较有机会碰撞出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科技公司。









实际上,金融科技在国内的发展一直存在着碰撞跟探索这两大基调。



很多人用技术在推进对用户的服务与便利,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合规监管的边界。



唯一不变的原则在于:尊重市场规律,每一步都走好。



不要想投机取巧,更不要想便宜行事。



因为每一份付出或懈怠,市场终将会给予公平的回报。



我们都期望看到中国的科技金融产业能真正沉淀百年品牌。



同行者加油!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