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了个基金是什么的三国故事,故事本身其实并不三国,只是代入了一些三国人物描述事情而已。本质上来说,基金,或者确切的说证券投资基金(下同),是下面这么个流程:

投资者(Investor)把钱集中起来投到基金公司(Fund Company),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Fund Manager)通过把这些钱投资到证券(Securities)获得收益(Return),然后回馈给投资者。

这里的所谓证券,是一种用来证明持有人可以享有某种特定权益的凭证。比如最常见的公司股票,持股人可以凭此享受这家公司股票的分红收入;再比如债券,持券人可以凭此享受利息收入。

所以最最简单的基金种类就可以按照其投资的证券品种来分:比如最常见的投资股票的基金,就叫做股票型基金,投资债券的基金就叫做债券型基金,如果两种都投的,就叫做混合型基金。

下面开始飙车,请注意安全。

从国内的基金市场来看,直接被归类为股票型基金的数量并不多,也就250左右,这里面有个可能是因为证监会规定股票型基金的最低仓位必须在80%以上,所以大家需要理解为什么股灾期间明明普通人都能看出来的下跌风险为什么专业的基金经理不卖出躲避一下,不是不会而是不能。

不过实际上的“股票型“基金数量要更多,上面的250确切的说应该叫做主动型股票基金,还有很多被动型股票基金:

比如最为大家所熟知的指数型基金就是一种被动型股票基金,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主要在于基金经理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型股票基金完全仰仗基金经理的选股和操盘能力,但是被动型的比如指数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只需要(用计算机自动)追踪买入指数的那些成分股就好了,比如创业板数基金只需要跟踪买入创业板的100只股票,并且在指数做成分股调入调出的时候做相应的操作就行了。这也是为什么管理被动型指数基金的基金经理可以动辄管理几十只基金的原因,因为很多工作量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搞定。指数型基金市面上大概有400来只。

再比如大家肯定听过的分级基金也是一种被动型股票基金,其母基金(也叫分级母基金。请问:有没有公基金?)本质上就是一个指数基金,同理只需要跟踪买入指数的成分股就行。分级母基金对半拆分开来的两个儿子基金分别叫分级A和分级B,本质就是A把自己的钱借给B炒股,A拿固定收益,B两倍杠杆融资炒股,风险收益都加倍。分级A和分级B都是场内基金,除去分级A和分级B之后的分级母基金大概有140只左右。

债券型基金虽然不受大家重视,但是实际上债市的规模比股市还大,债基的数量也并不比股基少,比如只投债券的纯债型基金就有500多只。

债基投资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发行的国债(比如财政部),金融机构发的金融债(比如银行),以及央企国企等发的企业债。如你们所知,债的意思就是借钱,只不过这些借钱的主体都不是人,而是政府,银行,企业之类的,借钱的收益是固定利息,所以理论上来说,只投资债券的纯债基金除非发债主体还不出钱一般都不会亏钱,但是这和我们日常的观感又不太一样,这个事情太复杂我还专门写了个文章说明,有兴趣的可以移步《纯债基为什么也会跌?》。

从借钱的时间长短来说(债券的期限),有的借好几年,有的借几个月几天甚至一天的,常见的纯债基投资的都是一年以上的债券,如果投资的是期限一年以内债券的,这类债券型基金被称为短期理财债券型基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货币型基金也是一种债券型基金,只不过它投资的品种更广泛一些(比如国债,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等)。投资这种借钱时间够短的债券的好处是基本不会出事,这也是为什么短期理财债基和货币基金常常被当作无风险收益在对待的原因,但是还是要提醒一下,任何债都是有风险的,就像任何借出去的钱都有可能收不回来一样,只不过这种可能性非常非常非常小。

从借钱的主体来看,如果是人或者信用级别不够的中小企业的话,那种债就变成了民间借贷,互联网化的民间借贷就是很多人闻之色变的P2P。实际上P2P也是广义上的债基,只不过它的风险更大一些,并且主要体现在借钱主体的还不出钱和平台的跑路上,史称“你看中它的利息,它看中你的本金”。当然如果一个P2P风控做的特别的好的话,也并不需要一棍子打死他们。

还有一种很特别的债叫做可转债,全名叫做可转换成股票的债,虽然主语是债但是因为加了可转换这个定语,所以这种类型的债就有点股债同体了,具体表现在股市牛的时候它体现出股性相当于股票,股市熊的时候它更多的体现出债性比较抗跌。所以听上去投资可转债的可转债基金还是很美好的,所谓下有兜底上不封顶的品种。我在上月月报中画过一个可转债基和指数的收益对比图,能见一斑吧,以后有机会可以出个专门的主题讲下。市面上的可转债基数量不多大概50+只。

基金里面最大的一个分类叫做混合型基金,也就是前面讲到的股债都可以投资的基金。按照股债配置比例,又可以简单的分为偏债型基金和偏股型基金两类。

偏债基是指投资债券比例超过80%并且投资股票比例不得超过20%的基金,其实萝卜还得挖的基础组合就是这个思路,最多两成股票,最少八成债券,整体的风险和收益介于纯型债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两者之间。我特意把这个偏债基列出来是有道理的,等下揭晓原因。

一般来说偏股基和偏债基的股债比例反下就好了,正因为偏股基的股票比例够高,所以一般我自己分析基金的时候会把偏股基和股票型基金放在同一类来分析,尽管具体的偏股基可能在最低的股票配置上不一定非要80%那么严格。如果从风险收益角度来看,偏股基和股票型基金并无二致,甚至于有很多偏股混合型基金就是从股票型基金转过来的,我依稀记得2015年股灾之后很多股票型基金苦于最低仓位限制不能减仓,在某个时间窗口纷纷把基金类型改成混合型,原因无它,就是为了可以有更低股票仓位,万一股市不行了总还可以多卖掉一些股票,不至于眼睁睁看着它跌吧。

理论上来说可以有这么一种混合型基金,股市涨持有股票,股市跌持有债券,两者都跌就空仓,不过这样的交易圣杯基还没诞生,我觉得也不可能诞生,毕竟牛人和神人的保质期都没那么久, 而且在听了诸多牛基的基金经理的讲座之后,我发现他们一般都会说的一个三字短语是:不择时。所以本段开头说的那种择时基金就别想了,如果有人说可以做到这个的话,这个人要么是超级智能体,要么是骗纸。

基本上目前整个基金市场99%以上的基金都能被上述三大分类基金所囊括:纯债基,偏债基,偏股基(包含股票型基金)。

不信我们来看看:

比如发起式基金,偏股基,只不过这类基金需要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自己认购不少于1000万的基金份额,号称可以和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防止道德风险。不过貌似加了这一环的发起式基金也不咋滴,莫非是1000万太少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根本不在乎?

比如保本型基金,一开始基本都是纯债基起家攒所谓安全垫,后续安全垫够厚之后慢慢加入一些股票仓位变成偏债基。本来如果债市没问题保本型基金也没啥问题,只不过之前债市也大跌的时候就尴尬了,不要说安全垫没了,还得亏钱,所以这也是后来监管层不让基金公司宣传保本基金一定保本的原因。

比如LOF基金,一般都是偏股基,只不过这类基金不仅可以在场外买(基金市场),也能在场内实时买(股票市场)。

比如ETF基金,全称叫做交易所开放式指数基金,属于指数基金的一种,当然是股票型基金了。只不过这类基金也是大部分场内场外都能买,场内钱够多的话还能直接申购赎回一篮子构成指数的成分股股票。还有个衍生的概念叫做ETF联接基金,就是专门买场内ETF的基金,比例一般会占基金资产的

90%以上,投资者可以在场外购买这类基金,本质上还是股基。

当然,以上所讲分类全是投资的中国的股市和债市,如果漂洋过海去美国,欧洲,金砖四国,香港等海外市场投资,同样可以这么分成三大类。只不过海外投资不是谁都能做的,需要国家批准才行,这类被批准能去海外投资的基金统称为QDII基金。不仅如此,QDII基金还是有额度限制的,如果额度用完,基金就得停购,之前提到过的鹏华债每天只能买100就是因为其业绩好买的人多而导致额度即将用完,基金公司只好限购了。

讲了这么多基金分类的内容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会有个问题,就是:基金为什么要分类?

你们想我都辛辛苦苦一一列举了这么多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解决选择困难症。如果我不这么分类,而是以AMAC的方式(见附录资料)列举各种类型基金的话,基本上本来不晕的会很晕,本来很晕的直接会看吐,但是实际上基金的分类又没有这么复杂,本质上不就是三类么,哪有那么多加起来林林总总十几个分类的。

实际上基于投资的高收益和低风险的不能两全性,所以我们选基金本质上是在进行一个降低预期收益和提高风险承受度的逼近过程,直到选出一组收益自己能满意,风险自己也能承受的配搭。

既然讲到这里了我就顺便画个图给大家看看:

我按照预期收益率的逐次提升,分别定义了上面这么些普通投资者可以接触到投资品种。仅从收益角度去看,自然是越往右的品种越好,但是这个呈阶梯状的投资品种图还隐藏着另一层意思就是我今天封面配图的寓意:阶梯(收益)越高的品种,不小心摔下来的时候会越惨。

其实应该看这个图:

高收益的下面往往有一个很深的坑,所以你会选择爬到哪个阶梯跳哪个坑呢?

最后其实还有一类跳出以上五行之外的基金,他们一般被称为另类投资基金,按照目前市场上实际可投资的品种来看基本可以定义它们为商品类基金。比如黄金基金,白银期货基金,油气基金和大宗商品基金,这几类基金个数很少,总数也就不到20只,基本作用也就是丰富一下投资品种,或者在资产配置组合中用来平抑组合的整体波动。

至此基金类型这章算是讲完了,果然还是长文适合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