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个七八年,决定生二孩还是一个消费升级的主动选择。



那时候,明星、名人多数选择赴港或赴美生二孩,多数人对此只能望而兴叹。凑齐双独生子女资格的夫妻,才能几经周折拿到二孩的准生证。老娘舅见过一个在某地级市号称“全教育系统第一家双独二孩”的家庭,其经过被当成故事来传播,可见有多么稀少。



主动的消费升级有一点好:当事人承受得起。也因此,二孩家庭往往是被周边羡慕的家庭。



这些年过去,双独二孩变成了单独二孩,单独二孩变成了全面二孩,全面二孩之后,可能有全面三孩。



二孩家庭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与此同时,对一些家庭来说,有了选择反而成了难题。



老娘舅从老友处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中部省份,三四线城市,亲戚家的小夫妻,男的做生意,后来生意不好做了就改在家炒股,女的在服装店打工,一天站店12小时。一个孩子,刚上小学。全家的稳定收入就是老人的退休金 年轻妈妈的工资,约1万出头。在三四线城市,这个日子还是比较好过的。



问题就是出在二胎来了。孕检查出是双胞胎。年轻妈妈理智上认为负担太重,但情感上舍不得放弃。如果等下去,两个孩子出生,要么是孩子妈妈牺牲收入留在家里,要么花钱找保姆。两个都不算好选择:前者是在增加一倍开支的情况下再损失一半的家庭收入,后者也差不太多。












为什么不把年轻爸爸的收入拿出来说?很简单,没得可说。老婆怀孕就担心钱,证明之前炒股就没赚过钱。十年长牛的美股都照样有人不赚钱,更何况熊市漫漫的A股。



至于为什么不赚钱,老读者或者老股民都能说出一二:今年市场不好,赚钱很难;价值投资的话要更久时间才能看到曙光……



去年集思录上有一个职业股民交流十年平均收益的帖子,大部分人都坦诚遭遇过失利,运气和后来养成的纪律才是他们支撑下去的原因。如果只是兼职炒股,年化有个10%已经很满足;如果要靠炒股的收入养家,30%-40%犹嫌不足。



一句话,股市不是提款机。



这两天有一张图在朋友圈转,是A股名人但斌旗下东方港湾的部分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





有十几年历史的老牌私募,在这种市场里也只能被抽打到没有还手之力,又何况是散户股民?



换到投资角度说,当前确实是进入底部买入区间了,现在买入沪深300,3年后盈利几率有人说是90%,但这样一个小家庭,又怎么可能为股市扫货提供源源不绝的“子弹”?



如果说炒股和养孩子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这二者都需要稳定的现金流。但是不同之处是,炒股你可以止损、割肉,但是养孩子却是一个需要十年如一日地持续付出持续投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做父母的可以选择少花,比如不给孩子报课外班、才艺班,不去上需要择校费的学校,节衣缩食,维持最低生存需求,但孩子的数量摆在这里,物价的涨幅看在眼里,内心压力必然是与日俱增的。



同时,对于这个没有社保和医保覆盖的小家庭来说,还要足够的运气,来保障他们不生病、不出意外、不产生其它的计划外开支。少一点运气,可能家庭财务破产就不远了。



在老娘舅的眼里,答案是明摆着的:要想给这个家庭一个更稳的未来,在“做全职股民”和“要二胎”之间,只能选一个。



把短线投资改成中长线,把快进快出改成定期定投,然后,为人父者就可以腾出主要时间去工作、获取稳定薪金收入,为新生儿的到来做好准备了。







-----





-----




受房价和生育文化影响,二胎家庭在三四线城市的增量必然大于一二线城市;但和一二线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居民社保覆盖不全的情况更突出,更不用说商业保险。



这意味着,现在以及可见的未来一段时间里,在三四线城市有更多二孩家庭裸露在财务风险里。



在几年前讨论“逃离北上广”的文章里,不少人都提过一线城市压力太大,三四线城市过的才是真正的生活。这话其实不错,但压力再小的生活,也需要足够高的“防洪堤”来保护。



不然的话,何以我们在朋友看到的“水滴筹”和“轻松筹”,为什么常常发生在三四线甚至七八线小县城?






说得更扎心一点,就是卖房救命,一二线的房子,都能比三四线的房子卖出更多钱。



老娘舅没打算卖保险更没打算卖房子,就想问问各位朋友,不管有没有孩子,有几个孩子,你有没有给自己准备的金钱上的“防洪堤”?有的话,是什么?



是存款?



是保险?



还是房子?



或是……亲人?














老娘舅以往文章推荐: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