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了一段时间,在华夏、中欧、泰达宏利之后,又有新的养老目标基金要问世了。

相比于“这么多养老FOF基金买哪个?”这样的问题,老娘舅发现,有人在问的是:

“我就不能自己买几个基金建个养老组合吗?”

说实话,别说各位,就是老娘舅自己都动过这个念头。

昨天老娘舅遇到一位养老FOF的拟任基金经理,听人足足说了两个半小时,才终于正式打消了这个想法:这个活,真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干下来的。

(“好的养老基金该怎么炼成”,面向大家的是鹏华基金焦文龙,鹏华养老目标2035的两位拟任基金经理之一)

不就是买基金吗,为什么靠自己不能打造一个投资组合?

什么金牛奖、金基金奖、英华奖……近5年的获奖名单扫一扫;

基金经理资历太短的不看,往5-10年以上的圈子里选;

回撤偏大的不看;

……

就这样,买两个股票型基金,买两个QDII基金,买两个债基,再留点现金放在货币基金里,难道还不行吗?

不行

因为这么做的后果,就是完全把希望寄托在未知之上。

组合会不会涨?

收益区间怎么定?

在多长时间里实现?

出现极端市场情况应该怎么做?

“科学的事,不能艺术化地做。”

——焦文龙,鹏华基金

养老基金的收益区间,不是随口定的,它要结合投资人退休后的预期通胀水平、工资增长水平以及劳动力结构来确认。

养老组合的确定,要对冲你退休后的消费、餐饮、医疗、住房和其它一应开支。

养老基金的目标日期,则锁定了未来运作的时间和空间。

你建的养老组合,其中有多少投向消费?有多少投向住房?有多少投向人民币资产?有多少投向外币资产?

你建的养老组合,能不能对抗未来30年的通胀?

你拿来计算的预期通胀,又源自何处?

还有,你建的养老组合,多久考核一次收益?

还有,你能不能做到监控极端风险,通过战术资产调整及时应对?

……说实话,以上要素,老娘舅一条也拿不出精确的回答来。

对于我们来说,投资固然一部分是基于理性判断,但也有相当部分是感受性的和即时发挥型的。

这正是所谓“艺术性的”操作,而在鹏华基金和焦文龙的观点里,这应该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工作:

1.全市场5000多只基金,只有10%可以用于长期配置

除去同质化的问题,剔除规模过小、管理不善、策略不清晰……的那些产品,能剩下的选择已经不多。

2.选基金,先看基金公司,高层频繁变动的公司,必然影响对基金经理的考核

如果总经理都是一年或者两年一换,那总经理可不得三个月或半年考核一次基金经理?在短期的考核压力下基金经理又怎么能坚持长周期的资产配置?剩下的选择就只有随波逐流,抱团买股票了。

所以,高层稳定的基金公司,对于基金产品至关重要。

3.选基金,看基金经理,管理经验要≥3年

2015年之后诞生出了一大批新人基金经理,占总数的1/3强。要对一个投资者进行中长期评估,无疑这点时限是不够的。

4.选基金产品,不仅要看业绩,更要分析它的超额收益从何而来

业绩比较基准是写在基金合同以及每一次的年报中报季报里的,然而,在另一个基金经理眼里,写在纸上的业绩比较基准,不一定是真正的业绩比较基准。

有些名称里写着价值投资的,实际上一个阶段里走的是成长股路线;有些定位为“中小盘”的,也有可能买的是大盘蓝筹。

焦文龙说,为了确定一只基金真正的业绩基准,他和他的团队会用数据库根据基金的净值来拟合一个最接近的基准,然后再反向验证一次。如果拟合出来的比较基准和净值走向一致,那就说明了该基金的比较基准其实另有其物。

不仅如此,养老FOF的管理团队还会主动上门和基金经理进行交流,通过对话来确认对方的投资策略实际为何物。

也许世上有天外飞仙,投资风格不可捉摸型的基金经理,但对于养老FOF来说,一个策略稳定,胜率在5成以上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是更可靠的目标。

5.进入基金池优先库里的产品,还要继续监控其策略变动

能够对每一类型的资产、每一个细分行业的产品都能做到及时监控,显然不是养老FOF基金经理一个人、甚至是养老FOF团队里那几个人能做到的。能够提供这种覆盖面的研究和数据支持的,显然只有整个公司才能做到。

光是选基的层面,就要做到这个份上,单枪匹马的个人投资者,又如何能匹敌?

反正老娘舅是放弃自建养老组合的这个想法了。

说了那么多,老娘舅对基金经理焦文龙的一句话印象最深:

养老FOF的基金经理,应该是个抠门的人,要尽量想着办法‘省钱’,节约交易成本。”

为什么?

因为投资周期长,不确定因素难以尽数应对,在交易中产生的摩擦成本,哪怕是0.2%的差别,也值得尽力去节约。

这种“抠”,老娘舅觉得,是值得基民参考的。


相关话题:#投资养老目标基金最正确的打开方式是?#?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