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正在举行的华为HC大会上,华为与奥迪正式宣布了双方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下一步合作计划,通过双方努力,已经将华为MDC移动数据中心集成到奥迪Q7原型车中,用于城市自动驾驶环境的运行。该车在HUAWEI CONNECT 2018期间,面向公众进行了现场展示。

现如今,智能网联汽车非常热。汽车新四化包括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智能网联又是当前最热的话题之一,世界各国都在做这件事情。目前可以看到,中国基本上和世界发展的速度接近。智能网联汽车,即ICV(全称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车、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2018年10月18-21日,“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暨第六届中国国际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展览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主办,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汽车知识》杂志社等机构共同承办。此次大会以“跨入汽车新时代”为主题,论坛会议、展览和动态活动三大板块联动,会议、展览与互动体验三位一体,亮点纷呈。

北汽、一汽、长安、比亚迪等汽车厂商已在无人驾驶汽车这一领域深耕多年。2015年,乐视、蔚来、车和家、智车优行、小鹏汽车等一批国内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跟进。“将传统优势和前沿优势结合起来能加快汽车产业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此前表示,鼓励非传统汽车产业的企业与当下的汽车制造商开展合作,促进创新,增强竞争。

当然,由于产业的基础和各个方面配合的情况,可能还有一定的不同。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中国制造2025”和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也都提出这个时间点上对ADAS系统,也就是智能辅助驾驶会有比较大批量的应用,80%的L1、L2应用,到了L4、L5自动驾驶阶段是跨界的阶段,已经进入了导入的时期,按照5%-10%作为规划目标。2020年到2025年之间,很多车企都在L2、L3层面有所布局。特别是在ADAS系统方面,很多车企已经成为了标配,包括接下来要谈到的AEB和ACC这些基本的辅助驾驶系统。对于L4和L5级别,不同的车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总体来讲都是朝着这个大的方向往前迈进。

到2018年底,有的测试基地可实现5G覆盖,现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在合作推动落地。到了那个时候,不仅仅是ADAS系统智能化能够直接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同时用5GVTX也可以实现测试和验证。现在,正在搭载5G硬件的测试环境,同时也在搭载5G软件的测试环境,开展的是5G基于增强现实的VTX大规模的压力测试。利用5G的边缘计算,可以站在更高的层面完成高精度的地图,形成完整的地图给车辆使用。这是VTX使用,同时将ADAS系统和智能车辆可以结合起来,这是5G带给我们最大的魅力。这些方面将会率先实现5G的应用,自动驾驶接驳方面、自动驾驶配送方面、环卫自动驾驶以及自动驾驶物流方面,这些都是相对比较规范实验或者运行的路径,5G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

未来的时代注定是美妙而迷人的,高度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将会极大限度的解放我们的双手,精妙绝伦的智能技术和5G应用带来的爆炸性计算能力相结合,让我们不必呆在实验室或者其他固定化的地方才能应用智能机械,未来的世界,我们将会随时随地领略智能联网科技的风采,事实上这个时间距离我们也不是很远的,各国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工作进度,热点终将聚焦于此。

深大通:公司努力打造媒体行业的"滴滴",正逐步建设成为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基础的集互动媒体、精准营销、视频内容、积分商城等于一体的智慧媒体生态。

上汽集团:2018年6月29日,公司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这是中国汽车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实验室,将以上汽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平台及丰富的业务场景为基础,创建人工智能应用和解决方案,加快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重点聚焦智慧出行、智能制造、智能驾驶。

三六零:360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打造了包括360手机、360儿童智能手表、360智能摄像机、360行车记录仪及360安全路由器等一系列智能硬件产品,致力于通过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及车联网等智能产品为用户解决信息安全、出行安全、家居安全等网络安全问题。

中兴通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兴通讯已与全球数十家领先运营商及合作伙伴开展深度合作,并积极参与AI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开源平台Acumos项目,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AI能力开放,促进AI应用的共享和普及。

海威康视:海康威视AI Cloud架构由边缘节点,边缘域和云中心三个层级构成。边缘节点侧重多维感知数据采集和前端智能处理,边缘域侧重感知数据汇聚,存储,处理和智能应用,云中心侧重业务数据融合及大数据多维分析应用。数据从边缘节点到边缘域,实现“聚边到域”,从边缘域到云中心,实现“数据入云”。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