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食品饮料、医药,其它板块表现都不好。光伏在政策利空下,更是直接爆雷。悲观情绪蔓延,但还是应该理智地看待一些数据。

不独MSCI,最近外资进得厉害。2018年截止6月6日,陆股通净流入1316.93亿元。6月至今已有77.39亿元北上资金流入,资金注入趋势明显。5月北上资金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电子、非银金融、建筑材料、银行及汽车等。

外资不是神,哪些板块更靠谱?

对于食品饮料、家用电器敬而远之,大牛不敢言顶,但还是有一根“估值”的锚。板块越大,市值越高,锚定效应越明显,会有均值回归的压力。

电子、半导体之类,政策友好,但板凳要坐十年冷,业绩短期出不来。智能手机,增速见顶,内部结构分化博弈,金子与沙子并存,考验眼力的时刻。

建材,房产新开工受限制,PPP更是进入冷冻期。唯有水泥股好点儿,海螺水泥一直在新高徘徊。因为之前估值压得过低,而且水泥没有存货,仓库的钱还比水泥的钱还高。前期又是雨季,减产。所以现在反弹快速放量。但毕竟现在整体基建下来了,逻辑不够硬。

银行,前期创了新低。同样是极度悲观。我一直说,银行地产是大家认为明天就要破产的2个行业,所有的利空因素都包含在股价里面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银行股的估值水平,堪称全A股最低。截止目前,银行业动态PE7.14倍,PB0.97倍,在A股垫底。

破净是否意味市场底部?

今年破净个股行业集中分布于银行、地产、电力及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等。既有盈利增长不佳的比如电力、交运,也有一些行业盈利增长较好,但是股价依旧低迷,比如银行地产,钢铁煤炭。这些股票估值的下行,意味着市场信心不足。

当前破净数量明显增加,是否意味市场底部?破净现象的讨论本质上属于市场估值方法的讨论。用市净率来测量一些股票的价格底部,仍然需要注意基本面的变化。在衡量A股估值底的时候,类似银行股的分红收益率可作为重要参考。银行的股息率已经大于2%。

银行的利空被过度放大

银行的利空因素,说得最多的是信用债集中爆发违约事件,但其影响被过度放大了,目前看“债券违约”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不大:

1)18年以来至今,信用债违约金额占市场总规模比例仍较低,不足以造成系统性风险;

2)违约主体仍主要为“去产能”企业,信贷结构上已被持续压缩;

3)债券违约当前阶段并未真正传导至信贷市场;

4)信用收缩可能带来的影响,政策执行层面存在边际放宽的可能。需密切关注信用风险的“边际变化”。

最近,央行宣布将AA+、AA级的信用债纳入mlf担保品范围,就是为了稳定债市预期和融资环境,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思维。

还记得,当年建行等上市,国内没人要,觉得马上要破产。外资逆市拿走后,赚得盆满钵满。国内到头来后悔不迭。这种状况还会重演吗?变的是估值,不变的是人性。

A股长期赚钱效应不差,指数和近期市场情绪蒙蔽了大众眼睛。外部风险导致A股一跌再跌,而A股自身的运行情况叠加国内经济基本面承压,是制约A股反弹的重要原因。三次意外下跌之后,全市场已经有贸易摩擦有了理性认知,下行冲击告一段落,最坏阶段或已过去。

抄底首选银行指数基金

海外机构对A股的关注点与国内机构有很大差别,他们对国内经济并不悲观,至少没有国内投资者悲观。如果银行股上涨,如果将是重要的追涨资金。

不过普通人这种能力就相对欠缺了。在当前这种估值低位,我比较推荐买大行,或是银行指数基金,跑赢平均的概率很大。

巴菲特在2003年致股东的信中说:“对于大多数想要投资股票的人来说,最理想的选择是收费很低的指数基金。”与大家共勉。

(来源:公子豹的财富号 2018-10-17 10:07)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