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那篇“20年后,二孩家庭和独子家庭的区别,你真的想不到”发布之后,陆续有朋友提出:能不能说一说无孩家庭呢?



老娘舅觉得有道理,家庭有各种各样的形态,不一定必须围绕后代展开。无孩家庭,可以事独身男、独身女、丁克夫妻。



随着个人选择的宽泛,正在有越来越多的朋友规划着“三代同堂”之外的老年生活。那么,20年后,他们又和有孩的家庭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20年后,有孩家庭操心孩子,无孩家庭操心父母



站在不腰疼的位置上,很容易说:没有孩子的家庭太轻松了,钱可以都存下来。



一定程度上,无论是单身还是丁克,从40岁到60岁这个区间,现金流确实会比较充裕。但正是因为没有孩子,无孩家庭在代际之间的关系会更突出上一代父母。



父母养老金充裕一些的,子女的着重点主要在看护和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父母没有养老金或者养老金比较少的,子女哪怕年已半百,也要继续为自己和父母积攒储蓄。



假设一对目前四十岁的双独生子女夫妇,20年后双方父母仍健在,这20年间双方父母需要的费用是80万到100万。于情于理,子女都要做点准备。



这不是说有孩家庭就不会面临双方父母的养老压力,但是20岁的年轻人从学校毕业之后可以成为家庭收入的生力军,哪怕实际并没有供养祖父母,但在观感上是不一样的。



所以,有此忧虑的无孩家庭,可以考虑分出部分资金定投指数基金,提高积累效率。



20年后,有孩家庭操心大学,无孩家庭操心养老院。



我国的商业养老设施从目前看是严重不足的,这一点无疑会成为未来无孩家庭为父母及自己设想的一个主要压力源。



又便宜又好的养老院排不到队;便宜但不好的养老院不愿光顾;高端但是不便宜的养老院担心无力长期负担。



以房养老在思路上吸引了很多人,但在这些年的实际操作中暴露了很多问题:房子的价值怎么核算?怎么避免房价波动带来的冲击?急需用钱的老人又该怎样避免骗局?



选择居家养老也是一个思路,但居家养老的支出的高低,要看地方上和社区里做的准备程度,在上海一些老龄化较严重的社区里,由政府补贴的小食堂和其它服务设施能够为老人提供低价服务,但做到这一点非常考验地方转移支付的能力。



至于搬到远郊甚至更远的地方养老,不是不可以,但人生地不熟,更要担心骗局。



20年后,有孩家庭担心养老额度,无孩家庭担心医疗保障。



不管有孩无孩,到了年纪都得思考养老的问题。不同的是,因为需要支付孩子的养育和学费支出,有孩家庭要更晚才能把更多的钱用于积攒自己的养老金。这意味着,如果都是从35岁开始买商业养老保险,有孩家庭的夫妇可能比无孩家庭的买的保额要低。



同样月入两万,有孩子要养的家庭可能只敢把1/10的钱拿去买商业养老保险;而无孩家庭可能用1/5都不止。这种差距决定了领取时可以拿到的金额差距。20年后难免成为担心的内容之一。



进入养老实际操作阶段,无孩家庭因为不指望下一代“接盘”,所以通常更期望把各种保障做足。如果看病势必越来越贵,商业医疗保险能不能充分覆盖会成为无孩家庭的烦恼之一。



在2008年之前,30万的保障额度不算低。但过了十年,算上通胀,算上新治疗手段和治疗仪器,这个保障看起来也可以再加一点了。但医疗保险总是年纪越大买得越贵。所以20年后,难免引发新的担心。



这些就是全部了吗?未必。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不管有孩家庭无孩家庭,在资金的准备上总是做得充足些好。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也好、其它年金保险也好、养老目标基金也好、重疾险也好、寿险也好,对年纪要求越苛刻的,越需要你早些着手。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