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央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相比于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三季度货币政策在前期重点工作、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以及下一阶段的重点工作安排上有如下几点不同

点 评

1、货币政策环境有所变化: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经济体之间差异扩大,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步性降低,全球经济金融脆弱性有所上升”。国内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这一判断与10月31日政治局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高度一致。 

2、高度重视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针对当前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三季度央行在宏观审慎评估(MPA)中增加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评估指标;推动实施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为部分债券发行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提供增信支持。

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还在专栏里阐述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包括以下措施:为民营企业发债增信、研究设立民营企业股权融资支持工具;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
减税降负、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多种措施。

3、弱化对去杠杆的表述: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仍强调“坚定做好结构性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则强调“在多目标中把握好综合平衡,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动态预调微调”,“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在信用收缩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当前政策的重点工作,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资本实力较弱,公司治理不规范,投机性倾向较强,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在金融扩张周期,信用宽松,民营企业过度融资投资,借助杠杆摊规模,一旦信用收缩,则陷入资金链紧张、断裂,企业面临债务违约甚至破产的境地。民营企业追求投机、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监管放松、金融机构风险偏好增加共同造就了当前的局面。2016年末以来,监管趋严,导致了骑虎难下的局面:监管趋严-信用收缩-违约风险暴露-金融机构风险偏好下降-违约加剧-经济、金融风险增加,政策目标变得多样,需要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经济、金融风险上升,是过去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的暴露,亦在考验政策的定力。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政策上应该做的是防范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引发的内生性信用坍塌。金融机构、企业需要从此次去杠杆的痛苦中汲取教训,金融机构型塑理性的风险偏好,不盲目授信,企业家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盲目扩大规模,追求短期利益。

4、通胀并未构成对货币政策掣肘:三季度GDP平减指数3%(前值2.9%),相比二季度高0.1%,上涨主要来自于CPI,而PPI趋于回落,央行专栏分析了当前价格形势,央行认为,近期价格上涨主要受洪灾、猪瘟短期临时性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推动CPI持续上升的可能性较小。中长期因素看,物价持续上涨的压力不大,总需求向下压力加大、货币供应量和社融规模增长总体适度、贸易摩擦使得外需下降,价格大幅上涨的基础不存在。

总体上看,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融资需求收缩,利率下行的趋势并没有改变,政策上弱化去杠杆,对民营企业融资给予支持意在防范由于信用收缩的加速机制导致的金融风险,而不在于刺激信用扩张。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将会在多重目标之间进行平衡,当前由洪灾、猪瘟等偶然性因素导致的物价上涨正在消退,而限产政策亦有所放松,通胀因素并不会构成对政策的掣肘,政策关注的焦点在处理好稳增长与去杠杆、强监管的关系,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但监管并不希望看到机构加杠杆,债市慢牛的格局仍将延续。

























 

(来源:国金基金的财富号 2018-11-12 10:39)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