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来的3000亿年”




上周,我的外祖母不幸去世。


这是我自记事以来经历过的第一次亲密亲属去世,这也是我从未感受过的生命历程。







外祖母去世的时候93岁,算是高龄。她年老之后,身体并没有什么疾病,直到去世前几天,还一直都能自己穿衣做饭散步,不需要家人的特别陪伴和照护。


在医院ICU的时候,老人也只是感觉到胸闷气短,没有其他特别的不适。医院的诊断结果是多脏器的自然老化衰竭,并无特别好的治疗手段。我们探视老人的时候,老人神志清醒,还和我们嘘寒问暖了几句。





治疗手段挽留不住时光,老人最后还是在睡梦中去世。


这算是喜丧,亲人们的遗憾、留恋与缅怀多于悲痛。当时一众表亲感慨,如果我们老的时候,能有这种健康程度,也算是荣幸了。


只不过,以我们的所见所闻,多数老人可能都没有这种待遇。









泰德•菲什曼(Ted C. Fishman)在他的著作《当世界又老又穷——全球老龄化大冲击》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据说古罗马人的平均寿命是25岁,到了1900年,全球平均寿命也只是提高到了30岁。


而在今天,全球人口出生时的平均预期寿命是64岁。


如果我们将这段时间预期寿命增加的年数加总起来,以增加的平均寿命乘以67亿人口,今天人类集体要比一个世纪前多享有2500亿年的生命。





泰德•菲什曼的书出版于2006年,他引用全球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的数据早已过时。当今全球人均寿命延长速度之快可能连作者本人都料想不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今年年中发布的最新数据,全球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2岁。


按照泰德•菲什曼的算法,使用最新的数据,人类集体要比一个世纪前多3000亿年的寿命。





这3000亿年既是现代文明的荣耀,也是人类和地球生态的负担。






长寿的肉体是生命的孤单?




没有人会抗拒长寿。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忧虑长寿时承受的病痛与毫无尊严。







网上有一种说法,人类在长期的自然进化中,各种脏器的“最佳使用期”并没有设计到七八十年那么长,大自然自己都没想到,人类这种体质并不出奇的灵长目动物竟然拥有70多岁的平均寿命……相比之下,其他一些肉体进化更为彻底的大型猫科动物,平均寿命也只是二十多年。在哺乳动物里,人类的平均寿命之长首屈一指。


所以人在年老的时候,人还活着,但是各种脏器都已经开始老化(比如牙齿的脱落),并带来各种病痛。





换句话说,人类的寿命是被丰裕的物质水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硬生生拉长的。


上面的说法从严密的生命科学角度来说可能并不可靠,但是长寿所伴随的病痛客观存在。


想体验一下触手可及的焦虑感?不妨将身体变化与年龄作一个时间轴吧。









30岁之后:基础代谢变慢;肌肉的质量与强度下降,更容易拉伤;大脑功能开始下降。









40岁之后:容易感觉到疲倦;关节更容易受伤;因为骨萎缩,身高可能会变矮;有人已经谢顶,有人开始白发;淋巴系统功能退化,出现浮肿;脂肪大量堆积,女性出现涟漪状橘皮组织,男性脂肪则堆积到脖子与腹部。









50岁之后: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等;更容易骨折;更多的关节病痛;牙龈开始后缩,更容易蛀牙;肌肉和无脂肪组织极难增加;嗅觉与味觉开始钝化;开始骨质疏松;开始忘东忘西。









60岁之后:开始担心自己的心脏;如果是男性,前列腺将继续肥大,夜尿频繁;皮肤显得很薄,无法保湿;丧失了一定的调节体温的能力,更容易感觉到寒冷和中暑;逐渐丧失听觉;走路速度变慢。









70岁之后:各种遗忘;控制排泄的能力降低;逐渐丧失视觉、听觉等感官能力。









80岁之后,如果还活着,各种疾病就会纷纷找上门来;皮下脂肪流失,皮肤变薄、下垂、容易淤青。









90岁之后,这时候反而不用担心什么了,能活到这个年纪的人都是“天赋异禀”,他们反倒可能比小自己一二十岁的人更加健康。









老龄健康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上面提到的内容绝不止危言耸听。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发布《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2016)》,管中窥豹,里面列举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告诉我们老龄之后健康问题是多么大的一个挑战(以下人群,如无特殊说明,指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






在非传染病方面,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6.9%(2012年);


糖尿病的总患病率为19.6%(2012年);


老年人自我报告的心肌梗塞的患病率为1.3%(2010年);


在中国,有7550万人存在视力受损(占全球视力受损人口的26.5%),其中大部分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2012年)。


关节炎的患病率为25%(2012)。


慢性阻塞性肺炎的患病率为15.5%(2010)。


患有听力受损29%(2009年)。


“轻度认知受损”的患病率为12.7%(2011年)。


农村老年人尿失禁的患病率为33.4%(2009年)。


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年龄别患病率在60岁~64岁年龄组为0.5%,85岁~89岁组的患病率为18%,95岁及以上组的患病率则上升至48%(2010年)。


……






不妨打开计算器算一下,按照这个比例,上面这些病症你全都巧妙避开的概率有多大?







这份报告中还指出,到了2050年,我国预计有1.105亿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人照护的依赖型人口,其中有6600万(60%)至少为60岁。












我们不拜金,我们只想要舒适的晚年




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作为基础,如果整天被病痛折磨,如果退休后的那点养老金全消耗在看病就医上,那还谈何生活质量。


那不叫生活,只能叫勉强活着。





同时,万一生活不能自理,也将给亲人带来烦恼和痛苦。繁重琐碎的照护工作会使很多家庭照护人员出现心理和情绪上的问题,会明显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往大了说,照护工作还将妨碍年轻人的事业,影响经济发展,削弱国家竞争力。





同时,由于我国的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薄弱,尚未像日本那样发展出非常细分、周密的养老服务业,也暂时没有全国范围内普及的照护保险,这为我们的老年生活增加了更多的隐患。


那怎么办?


WHO在报告中提供的另一组统计数据很有意思。







虽然健康和长寿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确实存在那么一拨人,他们天天抽烟喝酒不运动,还能活到百岁高龄。


但是,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人类对于自己的健康、寿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可以把控的。


WHO的这份报告给出了一份统计数据:就55岁以上男性而言,高学历者比低学历者的期望寿命高20%;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的期望寿命高37%;轻体力劳动者比重体力劳动者的期望寿命高27%;家庭收入和资产较高者比家庭收入较低者的期望寿命高30%。女性也存在类似的规律。





从这一点上来看,除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时刻保持自律之外,我们还应提倡终身学习,提倡规划理财。


这样,提高生活品质、个人品味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有机会让自己更健康、更长寿。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今日话题互动









上期精彩内容回顾












【话养老】如果日本开放移民,你愿意去吗?







 助力养老,戳“阅读原文”了解天弘安康颐养~

(来源:天弘基金的财富号 2018-11-16 17:37)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