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聚焦








1







据新华社,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座谈会释放新信号。据了解,在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中,国务院国资委就向中粮集团、国投正式下放了包括主业投资、产权管理、薪酬考核等在内的18项权利,并逐户研究进一步放权事项。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下一步将把更多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纳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国资委初步考虑新增10户左右试点企业,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2







国税总局发布《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包括5大方面26条具体举措,提出要依法依规执行好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利息收入及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收入免征增值税等主要惠及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持续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确保民营企业应享尽享。












3







发改委发布《关于鼓励相关机构参与市场化债转股的通知》,鼓励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依法依规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参与市场化债转股,资金投向和使用应符合相关监管要求,公募资管产品除法律法规和金融管理部门另有规定外不得投资非上市企业股权;支持外资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市场化债转股业务;允许外资依法依规投资入股金融资产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展市场化债转股。










4







据21世纪经济报道,部分地方金融主管部门正在计划对具有科创板上市意愿,且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进行统计。虽然科创板的上市标准尚未落地,但在遴选统计拟IPO企业的过程中,部分地方金融办也自行设定了相应标准。部分券商也在拟定内部标准,对具有上市潜在可能的科创类公司IPO项目进行收揽。










5







为提升上市基金(ETF)场内流动性,交易所已向部分券商及基金公司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基金流动性服务业务指引》征求意见稿,拟对做市商分层机制及做市量化指标等做出修改。











世界风云








1









美联储威廉姆斯:美国经济表现非常好,失业率处于低位;美联储将保持渐进加息的步伐;希望保持经济强劲、稳定,美联储不会预设政策路径;若有必要,美联储将调整利率路径。












2









42名保守议员已经确认提交了对英国首相特雷莎•梅的不信任信件。伦敦证交所寻求将债券交易业务转移至意大利以应对英国脱欧。










3






因悲观情绪持续存在,比特币在币值跌破6000美元长达一周之后,19日又暴跌12.83%,跌破5000美元关口,报4720美元。过去7天,比特币跌超22%;今年以来累跌60%以上;与历史高点相比累跌70%以上。















4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日本央行2013年以来的宽松政策提振了日本经济的反弹,目前日本经济表现良好,但通胀仍低于2%的目标水平;央行将继续保持当前宽松政策,最终推动通胀率实现2%的目标。









大行研报








1





中泰证券:警惕商誉减值新规影响






警惕商誉减值新规影响。11月16日,证监会发布了《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明确合并形成商誉每年必须减值测试,要求公司应在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中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所有重要、关键信息。直观来看,这将对商誉占比较高的公司形成冲击。



18Q3显示,A股有超过2000家上市公司现有商誉价值共计1.4万亿元,占净资产比重为3.7%,其中,传媒、休闲服务、计算机、医药生物、家电等行业占比均超过10%,行业平均占比为6.9%。



个股层面,2000多家上市公司,商誉占净资产比例中位数为4.5%,其中有134家占比超过50%,主要集中在传媒(43家)、医药(17家)、计算机(14家)、机械(10家)等行业。



社融不及预期,市场顺势做多流动性。本周金融数据公布,广义社融增速由11.1%下降至10.7%,社融增速快速下行意味着未来1-2个月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或将大幅下跌,4季度经济有较大的下行压力,整体投资端的低迷也将意味着货币财政政策维持宽松积极的概率较高,市场反应也的确迅速,本周长期国债利率加速下行。



引起股市上升的因素在强化。10年国债利率已经降至3.35%,减去CPI增速,实际利率水平降至0.75%,已经接近16年初的水平,同时,中美1年期国债利率本周开始倒挂,所有这些变化都形成股市向上的利率驱动:一个是12年之后的弱周期环境下,利率水平对指数的估值影响明显加强;另一方面,极低的实际利率水平往往能够催生投资意愿,利于企业部门主动加杠杆,也意味着明年的信用局面存在主动改善的周期性力量。



展望短期市场,我们仍然不悲观。监管政策放松,市场风险偏好回升,赚钱效应好转,尽管存量市场,指数向上空间存在资金压制,但无碍个股行情继续活跃,从而改善市场的做多动能。当前观察市场做多力量的指标有三个:一是中小创形成良性的热点切换,从低价超跌到壳资源、创投,向当前高送转+次新股以及科技板块的切换;二是中美元首对话窗口,贸易摩擦缓和的预期变化;三是政策面放松+改革的再度加码,推升市场风险偏好。



配置思路上,维持此前观点,重点关注以券商为代表的金融股,以及市场对成长股接力衍生的新热点,如独角兽、5G、高送转、次新股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创短期涨幅过大,可能存在一定的调整压力,建议逢低布局,以及警惕市场可能受到商誉减值政策的冲击。








2





海通证券姜超:如何托住下滑的消费?






减税如何促进消费?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增速屡创新低,而我们认为,刺激消费最有成效的当属减税政策。减税如何促进消费?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主要受到收入和消费品价格的影响。在收入端,减少个人所得税可以直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减少企业所得税可以提高企业的税后利润,一方面带来工资收入的提升,另一方面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能间接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的增长最终会带来消费规模的扩大。在价格端,减少间接税可以直接降低消费品价格,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量;同时减少间接税也可以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加企业盈利从而提高工资收入。



美英减税:提高收入,拉动消费。美国经济在每轮减税政策后均强劲回升。而消费是复苏背后的重要力量。居民消费在美国经济结构中占比最大,每当减税政策出台之后,消费对于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均大幅上升。以里根政府时期为例,其分别于81年和86年推出了两项大规模的减税方案,核心内容在于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资本利得税等主要税种的税率进行大幅下调,税率结构也进行了精简优化。减税对于经济的改善可谓立竿见影,企业所得税率的下降增厚了企业利润,而企业盈利的回升也增强了其用工意愿,美国的失业率从83年初的10.4%降至85年的7%左右,这意味着此前的失业群体能够通过工作来提高自身收入。减税政策带动了居民可支配收入触底回升,也拉动消费强势反弹,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增速从80年的-0.3%的低点一路回升至83年的5.7%,其后直到88年也大都维持在4%以上的增速水平。商品消费在减税政策下最为受益,而其中耐用性消费品是最大赢家。英国减税政策对于消费的促进与美国情况类似。以撒切尔政府时期为例,其同样推出了对所得税的大幅减免措施,由此带来居民收入改善和消费恢复,但不同之处在于,撒切尔政府同时采取了大规模的国企私有化举措,造成失业率的居高不下,因此这一时期英国消费增速的回升主要由就业者贡献。



日本加税:方向相反,背道而驰。日本则提供了典型的反面案例。虽然其也推出过减税政策,但由于不能够坚持贯彻,特别是提高消费税的举措对冲掉了减税的积极影响。而加消费税直接提高成本,对消费的伤害作用更大。历史上,日本一共上调过三次消费税,每次消费税的提升都导致消费大幅下滑。如97年和14年消费税的提高令日本短期内消费环比增速一度下滑至-2.6%和-4.6%。可选消费品受到消费税上升的影响更强。由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弹性更小,价格上涨以后居民也只能被迫承受而不能大幅减少消费。但是耐用品消费价格弹性较大,加税会导致居民推迟或者不消费。



个税抵扣开好头,减增值税促消费。我国今年消费增速因何出现大幅下滑?从长期影响来看,根本原因在于居民加杠杆买房对于购买力的挤出。而从短期扰动来看,汽车销售增速的下滑成为主要拖累。这其中就有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退出对消费成本提高的影响。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不论消费增速的下滑是来自居民收入的透支,还是消费成本的上升,其实都可以通过减税政策来解决,但需要明确的政策方向与一以贯之的政策定力。个税法修改实施为减税促消费开了好头,但由于税改前仅约1.87亿人交个税,且个税收入仅占税收收入的8%,释放的减税红利相对有限。而我们认为,要想真正地通过减税来促进消费改善,应该从增值税入手。减增值税以后意味着产品会自然降价,削减了消费成本,且其惠及人群最为广泛,减税规模也相当可观,能够有效对冲经济的下行压力。








3





安信证券:启示:结构性风险与差异化看待

 



1、从当前商誉及减值规模来看,我们认为对于A股整体影响并不大,但结构性问题依然需要重视。我们认为虽然商誉规模在过去几年发生大规模扩张,但是占全A净资产比重不足4%,占净利润比重约在1%左右,对于整体A盈利及其趋势股而言影响并不大。值得我们的重视的是商誉减值依然存在比较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例如在中小创板块,在成长型行业以及中小市值公司,商誉减值的风险依然成为掣肘上市公司资本市场表现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并购承诺集中到期以及业绩变脸加剧,巨额商誉减值频发,严重侵蚀上市公司利润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本市场的一定波动,其中不乏一些不合理减值现象的存在。围绕防范商誉减值风险并规范商誉减值会计操作流程,证监会在11月16日专门针对商誉减值发出第8号会计监管风险提示。



2、从8号文来看,我们认为本次新规是基于原有框架和细则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事项的审计和与商誉减值事项相关的评估主要是针对第三方评估机构,核心目的在于加强监管,深化审慎客观的会计原则,提高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增强商誉及减值评估结果的真实合理性。对于此前商誉减值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形成较大约束,尤其是那些不合理巨额减值,严重侵蚀上市公司利润,并导致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商誉减值具备较强的警示意义。结合A股目前的商誉减值来看,对于“8”号文会对A股商誉减值产生平滑作用的忧虑我们认为不用过于担心,随着2018年商誉减值高峰的过去,监管配套措施不断完善以及并购质量的逐步提升,我们认为在可预见未来商誉减值对于A股的负面影响将逐步降低。



3、2018年创业板商誉减值:关注创50结构优势。早在今年5月份,我们就率先在专题报告《如何正确看待创业板2017年及评估2018年商誉减值?》中提出2018年创业板商誉减值风险尚存,但可能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悲观和严重,尤其是创业板50指数成分股商誉减值风险要明显低于创业板水平,对于盈利的负面影响并不大。具体而言,从商誉风险和商誉减值情况来看,可比口径测算,2017年创业板、创业板指、创50指数商誉占净资产比重分别为18.23%、19.57%、15.22%;剔除没有商誉的企业,2017年创业板、创业板指、创业板50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2.89%、21.32%、16.78%,同时,2017年创业板商誉减值损失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远高于创业板50成分股。剔除没有商誉的企业后,2017年创业板、创业板指、创业板50商誉减值损失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9.46%、1.88%、2.13%。



4、2018年创业板商誉减值:整体没有想象得那么悲观。2017年创业板巨额商誉减值和业绩变脸使得去年Q4单季度业绩出现断崖式滑坡。因此,市场尤为关注年末创业板商誉减值和并购业绩的情况如何。我们预计2018年业绩承诺金额完成率处于高位,但业绩变脸的理论风险提升,(需要提醒的是实际业绩变脸和理论情况存在差异,我们认为实际影响要比理论假设情况要小。)因此,2018年创业板商誉减值仍存在较大的风险,但环比来看对于盈利的负面影响将趋弱。值得注意的仍然存在一些积极的因素,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监管层面正在增强;2017年商誉减值幅度较大,具备一定透支可能; 2018年至今创业板并购数量和金额同比回落;当前18年的业绩承诺规模较17年依然偏低。详见专题报告《如何正确看待创业板2017年及评估2018年商誉减值?》。



5、我们认为在2018年四季度依然尽量注意避开具有商誉减值风险的个股陷阱。具体而言,我们结合历史上进行商誉减值的公司特点,建议从下几个方面注意:中报是窥测并购企业业绩承诺的完成情况的重要时间节点;被收购公司发展前景是判断商誉减值风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重点注意商誉占比较高的传媒、电子、计算机行业;注意17年度业绩承诺到期的公司,警防可能存在的业绩变脸情况;注意上一年度被收购公司业绩承诺完成率低于80%,但是尚未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的公司;注意连续三年商誉占净资产比重超过20%的公司。








4





招商证券:商誉隐患再受监管层重视





回溯:2015年是上市公司进行重大重组事件非常活跃的年份,并购重组数量和交易总价值均达到了近年来的顶峰。一方面是当时很多传统行业的公司迫切的希望通过并购转型;另一方面在于兼并收购可以直接增厚上市公司EPS并使得股东股权增值。而并购政策对于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的松绑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宽松,都为并购方以及被并购方创造了较好的交易环境。但若被收购对象在未来不能完成业绩承诺,则应该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



回溯:创业板业绩曾受到商誉减值重击。2014年创业板公司中只有8.6%的公司未完成业绩承诺,2015年该比例上升至23.8%。随后未完成业绩承诺的被收购公司比例越来越来高。2017年创业板业绩承诺未达预期的比例上升至49.5%,同时商誉减值大幅跃升至79亿元(剔除坚瑞沃能);2017年Q4大量计提的商誉减值是创业板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2017年四季度上市公司释放了很多商誉减值的压力之后,2018年一季度盈利情况大幅好转,盈利增速接近2016年的水平,整体增速处于高位回落之中。



年报期临近,不得不面对的商誉问题。前期发生过并购重组的公司陆续开始进行商誉减值测试工作,而拥有高商誉的公司则面临着商誉减值的风险隐患。近日证监会会计部近日证监会会计部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强调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信息披露和审计评估等事项。由于上市公司每年末都对于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因此部分商誉减值压力已经在之前的年报中进行了释放,同时也在今年的季报和半年报中做出风险提示,但仍然应该注意2018年报中商誉减值压力对于业绩冲击的不大确定性较大。截至11月19日,部分上市公司对于可能存在的商誉做了风险提示,前期收购的部分子公司经营业绩不及预期甚至初现亏损;对于商誉风险做出提示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电气设备、传媒、医药生物、机械设备等行业。



近期商誉总量未出现大规模上升,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趋稳。创业板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几乎与中报持平,并未出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商誉分布呈现结构性特征,传媒、医药生物、计算机等行业商誉问题较为突出。传媒行业商誉占净资产的比例较高;一些传媒公司在年报预告中对于可能存在的商誉问题进行风险提示。而其他行业的商誉存量和占净资产的比例处于相对低位。



我们预计2018年创业板剔除温氏、宁德、坚瑞沃能、乐视网后的表观增速将会较2017年继续下滑。2019年开始,商誉减值对净利润增速的影响基本消除;并购重组往往是中小创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近期并购重组政策的放松为并购市场注入强心针,创业板业绩增速有望在2019年迎来拐点。





参差多态









经济学家们吵起来了:财政赤字率到底要不要守3%?




来源:人民币交易与研究




近期,关于明年中国财政赤字率是否要锁定在3%的安全线内成为了经济学家们热议的话题。有专家认为守住3%的底线是控制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有专家指出,调控不能仅仅盯住债务水平,还要从当前经济形势等方面进行全局考量。



10月份全国财政收入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 减税降费、深化增值税改革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财政收入同比下降。未来如果进一步减税让利,则财政收入负增长有可能出现进一步扩大。而且,高层对经济运行形势的判断也有所调整: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



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的GDP增速是6.5%,为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



本月早些时候,据彭博社报道,彭博根据对28位经济学家调查得出,21名经济学家预计明年中国政府将把财政赤字占GDP的目标比重定为2.6%—3%,高于今年的2.6%水平;其余受访经济学家预计这一比重将高于3%。报道称,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与美的持续,实施更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预计明年中国政府将提高财政赤字的比重。



报道提到,明年1月美国将把对中国2000亿美元征收的关税税率提高至25%。受访的28名经济学家中,19名预计上述关税将使明年中国的经济增速降低0.2至1个百分点,6名经济学家认为造成影响将小于0.2个百分点,3名预计将造成超过1的百分点的影响。



受访经济学家同时预计中国政府采取的减税措施将主要通过降低增值税及营业税的方式实施,这一措施将为经济增长带来0.1至0.3个百分点的提振,远小于关税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是否破“3%”?观点不一




关于明年赤字率还要不要锁定在3%的安全线以内,目前经济学家们观点不一。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姚余栋认为:“我们的财政赤字应该打破3%,谁说3%不能打破?欧盟全部都打破了。现在3%成了教条了,其实3%完全是可以打破的”。



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任泽平也认为:“财政政策应该积极有所作为。上调赤字率,大规模减税,不要受3%的约束。”



任泽平强调,“搞财政的人要澄清一个问题,你究竟是要平衡财政还是要功能财政?政府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还要保自己的财政平衡?让企业怎么过啊?难道要等经济好的时候再去减税吗?已经没有必要了。反而应该经济不好的时候扩大赤字、扩大减税,这就是功能财政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迅雷。在他看来,当前经济增速下行,企业生产成本高居不下,这个时候“稳预期”显然更重要。“宏观调控不能仅仅盯住控制债务水平,保持某个指标的合理,而是要有全局性的考虑。”



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举措之一就是大规模减税,由此带来的减税效应也很明显。10月份我国财政收入增速首次出现下降,国内增值税更是连续两月维持负增长。



天风宏观分析师宋雪涛认为,要平衡万亿级别的增值税减税带来的收支缺口,直接将2019年赤字率提高1个百分点(2.6%提升至3.6%)难度较大,因此2019年赤字率提至3%的可能性较大,还需要将扩大赤字率、盘活存量资金和结构性税收调整适当结合起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高培勇却是3%底线的坚定捍卫者。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在高速度增长阶段,为了经济能够稳定,可以不计赤字的成本。但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提高对赤字水平的警惕。



高培勇的理由是,在2016年之前,我国的名义财政赤字往往大于实际财政赤字。但这一状况从2016年起发生了转变——实际财政赤字远大于名义财政赤字。虽然名义财政赤字规模被控制在3%的水平,但若以实际财政赤字规模论,则远超出3%。这意味着,在当前的中国,即便名义财政赤字率被控制在3%的水平,实际财政赤字也有滑出3%的可能;倘若名义财政赤字突破了3%的防线,实际财政赤字可能会走得更远。



包括高培勇在内的多位财税专家认为,弥补减税降费带来的财政收入缺口不能简单通过增发国债和财政赤字来实现,要用新的思路作为减税降费的重要支撑。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蒋震表示,支出结构和总量都得优化。税制改革短期内收入会受影响,但是减税激发市场活力,一定程度上扩大税基,最终带来新的税收增长。在此前提下,赤字率不会有显著提高。




喜欢就点关注哦!



























郑重声明:本报告的信息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及合法获得的外部报告资料,我公司对信息的准确性或者完整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本报告不构成投资建议。本公司及与本公司有关联的任何个人均不会承担因阅读和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任何损失及其产生的法律责任。本报告的版权为大成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者引用。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