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多年来的呼声,这一现象的背后,除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之外,“天价药”也是一大重要原因。

 

一场病,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药费,普通百姓根本无力承担。天价药,要了很多患者的命,也催生了《我不是药神》这样感人至深的影视作品。

 

最近,一则大消息让药品的价格受到了剧烈冲击,这就是“带量采购”。

 

医药行业的“重磅炸弹”来了!

 

以往的药品采购招标,只有招标价格,没有招标数量,这就导致了企业中标之后还得派医药代表去医院做医生的工作,确保药品销售任务能够完成。

 

而“带量采购”则不同了,它是招标的时候就承诺药品销量,保证在8-15个月之内用完。

 

这次的“药品带量采购”,国家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和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这11个城市(4大直辖市+7大重要城市)进行试点,俗称“4+7”采购。

 

说白了,就是国家出面搞药品的大规模团购,一口气买下这些试点城市全年用药量的一大部分。

 

12月6日中午,这次“4+7”团购的结果出炉:带量采购目录中的31种药品,最后中标的有25种。拟中选的药品,价格平均降幅为52%,最高降幅高达96%!

 

比如,乙肝用药霸主,正大天晴公司生产的恩替卡韦,降价超过95%;肺癌靶向药,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吉非替尼,降价75%。

 

暴跌中的医药股

 

药价降了,医药股也闻风暴跌。12月6日当天,复星医药华东医药等跌幅均超过8%。

 

12月6日和7日,中信医药指数累计下跌6.8%,医药行业主题基金净值累计下跌平均值为5.26%。

 

短短两天之内,A股医药板块市值蒸发超过2300亿元。

 

此外,港股的中国生物制药、国药控股、石药集团等大市值医药股也出现暴跌。

 

最狠的当属乐普医疗,12月6日下午1点开盘,乐普医疗股价瞬间大跌10%,直接砸向跌停板。

 

乐普医疗“闪崩”,是因为公司参与竞标的两个产品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均未入选。

 

为了安抚投资者情绪,乐普医疗紧急召开投资者电话会议。券商、公募、私募、外资、保险等800多家机构1400多人在线参会。

 

如此庞大的阵势,不可谓不豪华。然而不开会还好,开了会之后跑路的机构更多了。

 

12月7日、10日,乐普医疗继续跌停之旅。3个交易日3个跌停,也是惨的没谁了。

 

真是一场“黑色幽默”,乐普医疗原本想给机构投资者服下一颗“定心丸”,谁成想到机构们却跑的比兔子还快。

 

什么是仿制药?

 

目前,中国的医药行业与汽车行业有些类似,都是“大而不强”。世界上最顶级的医药公司,如强生、诺华、礼来、葛兰素史克、辉瑞、阿斯利康、拜耳等,被欧美国家包揽,中国几乎没有任何一家药企能与之相提并论。

 

为何中国制药企业不能跟欧美这些巨头相比?因为人家是“原研药”,我们的是“仿制药”。

 

原研药,就是药企自己第一个研发出来的,有知识产权的药品。比如,美国辉瑞公司著名的治疗男性某些问题的万艾可(俗称“伟哥”),就是原研药。而我国的“国产伟哥”,广州白云山医药的“金戈”就是仿制药。

 

原研药在上市之前,要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以及人体临床一期、二期、三期实验。但三期实验下来,通关还没结束。只有在四期临床放大实验证明药效安全可靠之后,才能推向市场。

 

漫长的时间成本,是原研药价格昂贵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研发周期太长,所以原研药有数年的技术专利保护期,在保护期内可以独占整个市场。只有在专利保护期到期之后,其他药厂才可以生产仿制药。

 

因为生产原研药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且研发周期很长,所以原研药的价格都非常昂贵,而仿制药因为省去了高昂的资金成本及时间成本,价格就要低的多的多。

 

在电影《我不是药神》里面,患者服用治疗慢粒白血病的原研药每个月需要几万元,而从印度代购的仿制药,每个月只要几百元。

 

令人担忧的仿制药

直接上一组数据:

 

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的统计,目前我国4000多家制药企业中,90%以上是仿制药的生产企业;18.9万个药品批文中,95%是仿制药。

再看市场规模,2016年我国仿制药市场规模约为9167亿元;到2020年,预计规模将超过1.4万亿。 

 

这就是中国医药行业的现状:科技含量较低的仿制药在中国医药工业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然而就是连仿制药,中国药企能做好的都是少数。

 

最近几年,国家在搞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工作。所谓“一致性”,就是仿制药需按照与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分期分批进行质量一致性评价,以便在质量上过关。

 

目前,已经持续两年多的289个品种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离12月31日这一截止日寥寥无几,但整体完成情况却令人堪忧。

 

截至12月2日,仅有19个品种顺利通过一致性评价,完成率还不到一成。

 

如此低的完成率,还能叫医药行业吗?很多人都说,这简直是化工行业!

 

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国家会更多采购,没有通过的药品,市场前景就堪忧了。

 

目前,各地已经开展行动,对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作出限制:

 

9月,上海市药监局规定,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口服制剂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不予再注册。对国家基本药物中口服固体制剂不符合要求的药品予以淘汰。

11月,江苏对9个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暂停采购。

 

大部分药品没有通过一致性评价,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就一直悬着,这对医药行业来说,是一场持续进行中的系统性风险。

 

医药股投资逻辑生变

 

很多人说,国内就没有能做创新药的企业。这话虽然过于绝对,但也反映了国内药企的现状。

 

国家的“一致性评价”也好,“带量采购”也罢,是希望药企能够在提高质量的同时,能把价格降下来,这个初衷是好的。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期来看,带量采购的模式会严重挤压仿制药的利润率,因此药企会有大的动力研发新药。”

 

但现实情况却是无比复杂的,研发新药的技术壁垒要比做仿制药高的太多,欧美的医药巨头走的是“高利润-高研发投入-原研药上市-再拿高利润”的正向循环,我们的仿制药企业有的虽然利润很高,但受制于科研水平和人才短缺,决定了原研药之路很可能是“心有余而技不足”。

(数据由西南证券整理)

 

但凡事没有绝对,在药企大洗牌的背景下,哪家的原研药能够脱颖而出,未来成为行业巨头不仅概率增强,速度也将大大加快,股价由此会大幅走强。

 

而那些品种单一的、小规模的药企,要么股价长期下跌,要么就是被兼并重组。

 

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很多人视医药行业为受经济周期影响最小的行业,认为医药股能够穿越牛熊,这种逻辑恐怕要变了。

 

“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之后,医药股的投资逻辑将会跟科技股趋于一致,谁的科技含量高、研发能力,谁就会脱颖而出。

那些销售费用远大于研发投资的“医药化工厂”,将会纷纷现出原形,被投资者彻底抛弃。

(来源:财经锐眼V的财富号 2018-12-10 19:25)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