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聚焦








1







在多方政策努力下,信用出现回暖。中国人民银行11日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2万亿元,均较10月显著反弹,其中债券发行也表现得颇为抢眼。












2







证监会上市部:稳步提高审核效率,推行分道制审核、“一站式”审批,通过构建机制鼓励好公司选择好中介、实施好项目扶优限劣;目前,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平均审核时间约66天,远低于《证券法》规定的3个月审核时限。












3







*ST长生:收到深交所重大违法强制退市事先告知书,深交所拟对公司股票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另外,公司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司相关人员收到《市场禁入决定书》,证监会对长生生物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高俊芳、张晶、刘景晔、蒋强华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










4







中国证监会与法国金融市场管理局签署双边监管合作函。中国证监会和法国金融市场管理局将根据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加强双方在市场风险防范、实体经济融资、资产管理、绿色和可持续金融、金融创新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并明确了双方未来两年的合作计划。










5


















世界风云








1









苹果回应iPhone中国被禁:已于周一向法院申请复议,这是对初步禁令提出上诉的第一步。关于此次高通和苹果的专利升级,分析师表示,专利纠纷主要针对老版本的iOS 11系统,尚未影响苹果销售。












2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发言人:政府将在明年1月21日前将协议交至议会进行投票;英国内阁将在周三召开会议,讨论议程将包括无协议脱欧的准备工作。










3






EPFR最新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上周,资金净流入超过20亿美元的主要区域是欧洲和日本货币市场基金以及新兴市场股票型基金。总的来看,投资者从所有股票型基金中共赎回51亿美元。按市场类别来看,资金流向新兴市场趋势不变。发达市场方面,所有主要地区均录得资金净流出。此外,日本股票型基金经历了自7月下旬以来的最大资金净流出。












4






“新债王”冈拉克:全球经济增速正在放缓,全球股市下跌的幅度“相当有力”;薪资压力大于经济增速对企业盈利和股票造成影响;德银和瑞士信贷股价下跌反映了全球经济的疲软。









大行研报








1





国泰君安:宽信用效果不彰,或将是常态






本月社融新增量季节性回升,主因是贷款回升和债券融资的改善。非标和专项债融资规模收缩是主要拖累因素。



贷款虽改善,但仍存隐忧。居民贷款同比新增量较上月大幅收窄,企业贷款仍以票据为主,意味着当前信用扩张仍面临着一些困境。



当前,信贷尚未真正企稳,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企业、金融中介等信心不足而导致信贷渠道无法真正畅通。而疏导传导机制,仍需货币政策进一步配合。



当下美联储加息放缓,国内通胀温和,为后续实施降息等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债券融资功能恢复,说明纾困政策也初见成效,后续将继续发力。在这些政策作用下,社融、信贷预计在19年下半年真正企稳。








2





广发证券:偏弱的融资需求和积极的政策对冲






第一,人民币贷款大致持平于季节性融资节奏,并不低,但也算不上超预期。



第二,偏弱的企业中长期和稳定的居民信贷指向实体投资需求不强。



第三,非标缩量收敛,债券融资扩量,显示政策对冲力度进一步释放,信用二元化修复政策效果初显。



第四,我们在年度货币展望报告《由破向立,蜿蜒改善》中指出,风险定价机制和融资需求回落是约束信用显著扩张的两大因素,货币金融条件进一步改善尚需时日,但2019年会略好于2018。



第五,M1增速进一步下行至1.5%,接近历史最低位(2014年1月),从历史经验看,M1低位的时候不应对权益市场太过悲观。








3





华泰证券李超:社融跌破10%,纾困政策有望持续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2万亿元,同比增速9.9%;M2同比增长8.0%,M1增速1.5%。我们认为,信贷金融数据反应目前银行信贷难以大幅反弹的主要逻辑是商业银行负债仍然存在压力,同时商业银行出于对民营企业信用问题的担忧,难以真正向继续融资的民企输血;企业在11月发债边际上有所改善,主要原因是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债市方面最为看好利率债的配置机会,预计明年名义GDP增速继续下行,基本面因素决定了明年10年期国债走势仍是整体回落的,中枢预计为3.2%,底部3.0%左右。



信贷投放仍受信用问题困扰



央行数据显示,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和我们预测基本一致(1.2万亿元,13%)。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56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1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39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76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4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29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34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77亿元。我们认为目前银行信贷难以大幅反弹的主要逻辑是商业银行负债仍然存在压力,同时商业银行出于对民营企业信用问题的担忧,难以真正向继续融资的民企输血。



社融新口径增速仍跌破10%



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2万亿元,同比增速9.9%,和我们预测的数值基本一致(1.6万亿元,10%)。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1.23万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787亿元;委托贷款减少1310亿元;信托贷款减少467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27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16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332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00亿元。我们认为,无风险利率的下行有利于企业债券发行,但是新口径下社融增速仍跌破10%,反映了当前信用问题未出现实质改善,可以预期更多的解决社会信用政策或将落地。



地产调控延续,M1增速继续创本年新低



11月末,M2同比增长8.0%,和我们预测值一致,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1.5%,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个和11.2个百分点,增速创本年新低。我们认为,M1增速较低,主要原因是我国房地产调控已经由“因城施策”逐渐向全面调控转变,三四线城市不再鼓励货币化安置,全国商品房销售增速下滑导致的货币活化下降,伴随着调控政策,预计M1反弹概率较小。



信用未改善,配置仍以利率债为主



社融增速跌破10%,企业信用扩张失速问题仍未有边际改善迹象。我们配置观点认为,债市方面最为看好利率债的配置机会,预计明年名义GDP增速继续下行,基本面因素决定了明年10年期国债走势仍是整体回落的,中枢预计为3.2%,底部3.0%左右。








4





中泰证券:近年来货币与财政政策的调整及影响





时至年末,我们又将迎来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在这样的时点,本周我们通过梳理历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以及货币政策在降准、降息方面的调整,来对近十年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今年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货币政策方面,(1)从历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看,2008年至2010年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2011年至今沿用稳健的表态。(2)从货币政策调整看,2010年初至2011年中,以上 调准备金与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主,除此之外2008年至今货币政策发生的调整多以降准、降息的形式呈现。



财政政策方面,(1)从历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看,除2008年上半年财政政策定调为稳健外,2008年11月至今沿用积极财政的表态。(2)从财政政策的力度看,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宽松程度呈上升态势。由于官方积极的财政政策表述过于笼统,我们用两种方式来估算财政赤字力度的改变,一种是每年赤字规模的变化,一种是剔除政府预算调节资金与财政结余后计算的赤字率变化。虽然在个别年份增长变化有所波动,但是整体来看财政的宽松程度仍然保持上升态势。(3)从工作重点来看,财政政策经历了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转移。



今年以来财政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政府对科技研发税收减免的倾斜明显。其中,企业所得税的调整主要围绕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比例,地理限制,企业类型的减免,将直接利好计算机、电子、通信等科技板块;另一方面,从税收减免的力度上加快资本市场的开放进程。



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从货币供应量的传导机制看,今年以来面对经济的内外压力,央行把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作为调控目标。先后通过四次实施定向降准,释放资金合计约2.3 万亿元,以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普惠金融,特别是支持增加小微、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信贷投放。另一方面,从利率传导的机制来看,今年以来利率传导的关键点集中在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传导不畅、股价持续下跌叠加公司自身融资压力上升导致连续几个月股市流动性呈现枯竭的局面。





参差多态









你用的苹果手机或被禁售?一文读懂苹果与高通专利战




来源:新京报





据彭博社报道称,苹果和高通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有着超过100起法律诉讼,相关分析机构称,苹果未支付的专利费用可能在25亿美元至40亿美元之间。




高通与苹果之间持续近两年的专利诉讼案最近有了新进展。



昨日(12月10日),高通对外宣布,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已批准高通要求对苹果的四家中国子公司提出两项初步禁令,要求苹果立即停止侵犯两项高通专利的手机在中国境内的进口及销售行为,涉及产品包括苹果在2014年至2017年间推出的所有手机。



“我们非常重视与客户的关系,很少诉诸法院寻求帮助,但我们也始终坚信需要保护知识产权。”声明中,高通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Don Rosenberg说,“苹果一直从我们的知识产权中受益,同时拒绝赔偿相关费用。这些法院命令进一步证实了高通公司庞大的专利组合的实力。”



据悉,此次诉讼涉及的专利其一是与在手机上调整照片的大小与外观有关,其二疑似与iPhone中的Force Touch功能相关。



稍晚,苹果在对外回复中针锋相对地表示,“试图禁售我们的产品是高通公司的又一绝望举措,该公司的违法行为正受到世界各地监管者的调查。”



苹果强调,中国消费者仍然可以购买所有型号的iPhone产品。高通公司正在就他们以前从未提出过的三项专利提出主张,包括一项已经失效的专利,苹果将会继续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





纷争由来



从2017年至今,这两家同样来自于加州的公司围绕着专利纷争在全球各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诉讼与反诉,苹果指责高通向手机厂商收取不公平的高额专利授权费用,而高通则称苹果窃取了它的专利财产。



福州中院的这场判决仅仅是其中的一例。



在移动通信领域,高通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它不仅占领着当今智能手机高端芯片市场,更通过庞大的专利授权持续不断地从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其依托专利授权盈利的商业模式一直备受质疑,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均对其发起过大规模的反垄断调查。



苹果虽然一直在旗下产品中使用自行研发的A系列处理芯片,但modem(调制解调器)芯片却无法绕过高通。modem(调制解调器)芯片是整部手机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负责处理手机发出的模拟信号及通信,手机可以接打电话、上网全是依赖于此。



早期,苹果主要采用Infineon提供的modem(调制解调器)芯片,自2011年起,苹果开始在iPhone 4s中使用高通的modem(调制解调器)芯片。



iPhone长期以来在高端手机市场处于统治地位,在全球手机领域超过90%的利润被其取得。为了抓住苹果这个大客户,高通与苹果签订了秘密协议,给予苹果以高额的折扣,以保证它只购买高通的产品。





在智能手机迅猛发展的阶段,高通与苹果之间的合作一直十分稳固。但随着近几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饱和,iPhone的销量也有所下滑,不得不依托持续高涨的定价来掩盖销量上的颓势。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高通向每部手机收取的专利授权费用并不是一个定额,而是以手机售价的基准来确定授权费用,通常手机厂商需要向高通缴纳整机价格约3.25%的专利授权费,不仅苹果,大多数手机品牌如华为、三星、小米等均需向其缴纳费用。



当苹果不断上调iPhone售价之后,向高通缴纳的专利授权费也水涨船高。以2017年发售的iPhone 7为例,该机发布之初起售价为5388元,每部需向高通缴纳专利费175.11元,而到了今年起售价升级为8699元,向高通缴纳的专利费则变为282.7元。



苹果认为,其平均售价的上升是由于其在手机屏幕、touch ID、摄像头等领域作出的持续创新,而这些都与高通无关。“高通坚持向与他们无关的技术收取专利费用。”苹果CEO库克说。



之后,苹果开始试图绕开高通,选择其他厂商提供的modem(调制解调器)芯片。2017年,苹果开始在部分地区推出的iPhone 7上使用英特尔提供的modem(调制解调器)芯片。



不过当时英特尔的技术尚没有高通成熟,为了弥补不同型号iPhone的使用差异,有消息称苹果限制了使用高通基带的iPhone性能。(高通在2017年1月对苹果的诉讼中指出了这一点。)



今年推出的最新款iPhone上,苹果则完全采用了英特尔提供的modem(调制解调器)芯片。





正因如此,两家昔日的合作伙伴开始对簿公堂。在早前的纷争中,两家还围绕着专利授权的正当与否进行竞争,而随着苹果今年完全倒向英特尔,高通开始在诉讼中提出苹果窃取了高通的技术并与英特尔分享。



据彭博社报道称,苹果和高通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有着超过100起法律诉讼,相关分析机构称,苹果未支付的专利费用可能在25亿美元至40亿美元之间。



诉讼战



围绕高通与苹果之间的诉讼纷争,几乎可以写出一整本的编年史来。双方不断在各地发起诉讼,此前为了紧密合作定下的种种秘密协定此刻都成为攻击对方的武器。



2016年12月,韩国公平交易委员会(KFTC)宣布高通在专利授权及modem(调制解调器)芯片销售方面存在不公平商业行为,对其开出1.03万亿韩元(8.54亿美元)的反垄断罚单。



次年1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同样宣布将对高通展开反垄断调查。“高通公司利用其作为某些基带处理器供应商的主导地位,对手机制造商施加繁琐和反竞争的供应和许可条款,并削弱竞争对手。”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称。



有消息指出,苹果正是推动该项调查的幕后支持者。因为在之后,苹果就对外表示,高通扣留了10亿美元专利授权费用以作为报复,但高通则称苹果的说法“毫无根据”。



在FTC宣布对高通进行调查的3天后,苹果就在美国对高通发起了10亿美元的诉讼,并在此后几个月内接连在中国、英国提起类似诉讼。



2017年5月,高通开始对苹果反击,在美国对富士康等四家苹果的生产商提起诉讼,称这四家公司拒绝为其生产的Apple产品支付专利授权费用。“我们不能允许这些制造商和Apple使用我们宝贵的知识产权,而无需支付他们已经同意的公平合理的专利费用。”高通公司执行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Don Rosenberg说。






7月,高通在美国对苹果提出禁售的诉讼,指出苹果侵犯了高通拥有的6项与手机性能及延长手机续航时间的专利,甚至专门为其中的五项专利提供了一张示意图。高通认为,这些发明是每部iPhone的核心。



2017年底,高通同样在中国提出对苹果禁售的诉讼,昨日福州中院的这项判决便来自于这场诉讼。



这也就是为什么,福州中院给出的禁售判决中,并未包括苹果在2018年发布的最新手机iPhone Xs、iPhone Xs max以及iPhone XR,因为当时这三款手机尚未发布。



谈判



虽然高通与苹果的诉讼战打得你死我活,但实际上两家公司的意图都并非想要置对方于死地。多方分析认为,双方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迫使对方重新回到谈判桌上,并为此争夺谈判的筹码。



此前,苹果一直是高通最大的客户来源。失去苹果之后,高通近年的财报数据下滑明显。



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苹果就拒绝向高通支付专利授权费,整个2017财年高通营收223亿美元,比2016财年的236亿美元下滑5%;净利润为25亿美元,比2016财年的57亿美元下滑57%。



在财报中高通称,营收及净利润的下滑主要是受苹果及其合同供应商拒付专利授权费的影响。



2018财年,高通全年收入227.32亿美元,同比增长2%,但净利润却亏损48.64亿美元,这也是高通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专利收入同样出现下滑,2018年总营收51.63亿美元,同比下滑20%。





此外,有消息称,继苹果之后,安卓手机厂商三星、华为也相继加入拒绝向高通支付专利授权费的行列,意在迫使高通转变专利授权模式。



另一方面,高通还要应对来自全球各国的反垄断调查。今年1月,欧盟委员会对外宣布,已决定对高通罚款9.97亿欧元(约合12.29亿美元)。



而在之后转向英特尔怀抱的苹果,今年发布的最新款iPhone却由于信号质量差而频频受到用户投诉,一些人士认为iPhone信号变差正是由于采用了英特尔的modem芯片所致。



在福州中院作出对部分型号iPhone禁售的判决之后,最新消息显示,苹果已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推翻销售禁令。



此前,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苹果公司可以对禁令申请复议,但是复议期间一般不会影响执行,“可以理解为一经作出即可生效”。李俊慧称,如果禁令已经作出,苹果在国内进口、销售及许诺销售涉案型号手机的做法均为违法行为。



目前,在苹果的官网上,被禁售的iPhone 7及iPhone 7 Plus依然可以正常购买。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