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志在千里,也知似水流年;我年轻过,历尽困难试炼,我深刻知道成长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高增长机遇巨浪中,愚人见石,智者见泉。”



——李嘉诚



提起香港,我们总能想起金庸、倪匡、亦舒、蔡澜这些文化名人,然而大香今天要聊的不是他们。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提到香港,我们印入脑海的第一人,李嘉诚,和李家的城。



在香港,财富滔天的李家声名显赫,长和系旗下拥有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长江基业、电能实业四大旗舰品牌,产业涉及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各个领域。李家旗下的4家上市公司长和(HK:00001)、长实集团(HK:01113)、电能实业(HK:00006)和长江基建(HK:01038)均为$香港本地(SZ162416)$高权重成份股,其中长和与长实集团更是位列前10大成份股(数据来源于华宝香港本地基金2018年半年度报告)。



李家的基业长青,离不开李泽钜兄弟与父亲的配合无间。

图表1【长和财务投资版图】

资料来源: 公开信息整理,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从最早的长江塑胶到长江地产,从收购赫斯基能源到“买下英国”,李氏父子在几十年风云激荡的岁月中,通过兼收并购攫取无数财富,在商界勾勒出一幅宏伟蓝图。

就在今年3月,鲐背之年的老人,将自己商业帝国巨擘传给其长子李泽钜。

一、万里长江立大志,称霸港九奈若何

始于1950年,22岁的李嘉诚开始创业,90岁退休,商业生涯持续将近70年。

这70年可以一分为二。前四十年波澜壮阔,李几近白手起家,进军房地产,对抗英资洋行,上演过多场教科书般的激烈商战,因其眼光之独到、财技之高超,留下“超人”之名。

后三十年,李一路顺风顺水,成为香港最具实力、人脉和资源的商人。在超过一甲子的时间里,李最终缔造了一个市值万亿的李家的城,并长年位雄踞华人首富之位。

1.1击败置地中标,李嘉诚一鸣惊人。1977年,香港地铁公司正式宣布公开接受邮政总局原址发展权招标竞投。这项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地产商莫不“垂涎欲滴”。

参加竞投的公司共30家,不乏香港置地、太古地产、日澳财团、霍英东集团等这样的大财团。其中香港置地实力最为雄厚,中标呼声最高。

随后,李凭借自己独特的商业智慧,击败置地成功中标。

图表2【李嘉诚家族信托版图】

来看看李嘉诚出其不意的“克敌”之法。首先,满足地铁公司现金流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其次,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赚取的利润双方共享,并打破五五开的惯例,地铁公司占51%,长江实业占49%。

然而,这次的竞标操作对于当时的长江实业来说,现金负担沉重。李决定破釜沉舟。1976年冬,长实通过发行新股,集资1.1亿港元,大通银行应允长实随时取得2亿港元的贷款,再加上一年的盈利储备,李嘉诚可调动的现金约4亿港元。

长实击败置地中标,被誉为“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此,地产新秀李嘉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1.2以退为进,暗助船王收购九龙仓。1978年在长实的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长实”日益雄厚的资金,渐丰的竞争实力,引发在港英资巨头汇丰的重视。同时,李把自己的主攻目标转移到英国资系在港的台柱企业九龙仓身上。

九龙仓主要是拥有并控制九龙尖沙咀繁华商业区的物业,葵涌及荃湾的货柜码头运输业和天星小轮、电车公司等。确定目标之后,李嘉诚首先采取“暗渡陈仓”的方式,悄悄地用分散形式购入九龙仓股票。在1978 年9月间他手头已掌握了九龙仓18%的股权,几与怡和系财团分庭抗礼,当时怡和财团控制有九龙仓20%股权。

这时,另一华资集团香港船王包玉刚也在筹划争夺九龙仓的控股权。面对这个激烈竞争的局势,李嘉诚考虑到,一方面,既要照顾好汇丰银行与怡和财团之间的关系,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长实”与“船王”的关系;既要做到努力避免剑拔弩张的局面,又能为“长实”的股东牟利,还要为未来的长远关系及发展留下回旋余地。

几经思考,李嘉诚终下决心转让9000万股九龙仓股票给“船王”包玉刚,满足了包玉刚的愿望。然而,李也套利5000万港元。但是“船王”却用30亿港元赢得市值98亿港元的九龙仓控股权。

在当时,外界极其不理解李嘉诚的做法。回到今天,我们再来看这段故事,李棋高一着,即是“以和为贵”“以退为进”“以让为盈”的经营策略。“一箭三雕”,“船王”满意,汇丰首肯,“长实”股东有台阶下。短暂局部有利的“退让”,有效地调整维护了“长实”与“船王”、“汇丰”之间的关系,并为不久之后“长实”赢得事业上“质”的飞跃埋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

二、反周期抄底

战火纷飞的乱世中李来到香港,颠沛流离中仍孜孜不倦。上世纪50年代,长江塑胶厂成为李实业之路的开端。1965年香港金融危机爆发,房市暴跌,李大举扫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入香港房地产领域,为超越英商置地成为香港最大地产企业打下伏笔。

这,不过是一个小的开始,在日后的鏖战里,李多次精准的眼光与杀伐决断的魄力,一步步将长和系推向财富巅峰。

1986年,李锚定总部在加拿大的能源公司赫斯基。获得95%控股权后,李推动赫斯基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这笔投资成了李商战的一个硕果。1997年香港回归后,局势动荡,大波中台资、英资撤离香港,房产被大举抛售,李逆势而为抄底香港资产,这让他大赚特赚。不久后,李成为香港首富。

 图表3【赫斯基能源股权结构图】

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李精准的投资眼光同样也没有错过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的精彩。当内地房地产开始预热时,李举集团之力,大量买入内地资产,成为北上香港企业家中最及时把握内地机遇的港资。2010年后,当内地房价暴涨之时,李带领长和系套现,并抄底欧洲。

投内地房地产起航时,他举集团之力大笔买入内地资产,成为北上香港企业家中完美把握内地机遇的一位。2010年前后,内地房价暴涨,李嘉诚带领长和系套现资产,并抄底欧洲,“买下英国”,以90.3亿美元、38.7亿美元收购英国电网、水务业务。对英国累计投资达4000亿港元。

虎父无犬子。在李嘉诚开挂的人生中,他的儿子李泽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李氏兄弟幼时就被父亲拉到董事会议上旁听,以达耳濡目染之效。

1992年,李泽钜进入汇丰银行董事局,长子接班初露端倪。1996年李泽钜帮长和系分拆长江基建上市,立下超额认购25倍的功劳。李嘉诚称“可以打90多分,如果不是我的儿子,给他满分”。此后,这位接班人开始自己的掌权表演之路。



















图表4【长江基建集团分区域溢利及业务概况(单位:亿港元,未考虑内部抵消)】

来源:长江基建集团公告(公司环球业务概览),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2000年,李泽钜击退美国资金,以38亿港元买入加拿大航空31%股权,这是李家第一次涉足航空业并大获成功。而此后在李家套现亚洲抄底欧洲一站中,李泽钜起了主导作用。

图表5【长和股权结构(截至2018年6月30日)】

注: TUT1 为 Li Ka-Shing Unity Trustee Company Limited,
TUT3 为 Li Ka-Shing Castle Trustee Company Limited, TDT3 为 Li Ka-Shing Castle

Trustee Corporation Limited

资料来源: 公司公告, Wind,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李嘉诚旗下拥有22家上市公司。其中最重要的是长和等8家公司。其中,长和系旗下四家上市公司长和(HK:00001 )、长实集团(HK:01113)、电能实业(HK:00006)和长江基建(HK:01038)均为恒生香港35指数成份股。华宝基金旗下,香港本地(162416)是内地唯一一只香港本地股基金,踪的标的指数为恒生香港35指数。该指数过去五年的年化波动率仅为14.59%,最大回撤-24.41%,显著低于A股市场指数。同时,恒生香港35指数估值合理,股息率高,与内地市场相关性低。这只基金不占用QDII额度,是内地投资者南下淘金最便捷、最灵活、最低门槛的方式之一。











图表6【李嘉诚长和系公司恒生香港35指数占比】

 

三、不赚最后一个铜板

复盘李嘉诚多次经典投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抄底、远见是其浓郁的特征符号。那么,这段传奇人生有何恪守的信条,他又有何独特经营之道?

首先,李遵循价值投资策略,倾向于收购“微笑曲线”两端附加值高的业务。这包括价值链上游的能源业务(赫斯基能源公司2013年平均每天出产31.2万桶石油),也涵盖下游的零售(包括香港在内的25个市场拥有屈臣氏、百佳超市超过10,500间零售门店)和港口业务。业务范围覆盖大宗商品和大众消费品的经销买卖,这有助于李掌控生意管道的“入口”和“出口”。

从很大程度上,“管道”和“端口”思维是李嘉诚遵循的重要投资理念,对电信牌照和港口泊位的执着便是例证。2014年和记黄埔以2.25亿英镑投得英国4G牌照,伴随着全球重要港口近300个轮船泊位的布局,和记黄埔形成强大的海运网络。另外,李嘉诚旗下专注于TMT领域的维港投资所投资孵化的Facebook、Skype、Siri等产品均带有互联网特质。

图表7【维港投资科技企业案例】

其次,李嘉诚热衷于投资对组织能力依赖度较低的业务,如房地产开发、物业出租、污水处理等基建项目,这类生意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小,易于形成持续、稳定的收益。

房地产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生产流程相对简单,仅涉及投标、竞拍、设计、开发、销售等环节,对组织管理能力的要求较低,更注重市场意识和资本运作,长江实业这种大型财团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香港每12个私人住宅单位中,就有一个由长实开发。

基建项目工业化、标准化、风险低、收益稳定、管理粗放。以长江基建为运作平台,李在中国大陆、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家开展大规模基建投资。

李以“Landbank模式”,进行地皮储备的形式投资并囤积土地,并不急于开发房地产项目,等待土地升值后开发销售,或者直接出售土地获取升值差价。

 图表8【赫斯基交易前后股权图】

数据来源:根据长和年报整理

 

李大致的投资逻辑与投资手法可以归纳为如下:

1)逆周期操作——在市场恐慌时买入,在市场繁荣时卖出,在风暴中岿然独存。李嘉诚发家正在于此。1970年代,英资大规模撤离香港,致使港股一片萧条,李以极其低廉的价格收购和记黄埔、香港电灯、青洲英泥等一系列英资企业。

1989年之后,外资撤离大陆,李反其道而行之,积极到大陆开发房地产,赚取超值土地收益。1986年,中东石油危机,全球油价暴跌,李嘉诚入股亏损的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并大举收购石油资产,在日后油价大涨中获益颇丰。

2)投资组合信条——多元化业务互为依托,着眼长远,不为某一业务暂时亏损所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李嘉诚以长江实业为股权投资和项目管理平台,和记黄埔则是最主要的多元化经营平台,在全球52个国家进行地产、酒店、零售、基建、能源、电讯、港口等六大核心业务。

多元化的业务组合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不必因为暂时的亏损而出售项目,相反有资本实力孵化有升值潜力的业务。1993年,李嘉诚投资84亿港币收购英国2G移动网络“orange”,持续投资扩展到荷兰、比利时、瑞士、爱尔兰、香港、澳大利亚、以色列市场,于1999年互联网热潮之际以1180亿港元出手,升值12倍之多。随后,李嘉诚进入下一代移动网络投资领域。

 图表9【电讯业务近 3 年收入(单位: 亿港元)】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

3)致胜法宝——高现金流、低负债率是安稳渡过经济危机的砝码,更提供了逆周期投资的现金奶牛。现金流是维系企业运转的命脉,健康的现金流应控制在合理负债范围之内,避免过度扩张承受高负债和高风险,以应对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的考验。李嘉诚严格控制旗下企业的负债率,保证现金流的充裕,因此得以安全渡过1997和2008金融危机,并从中斩获抄底机会。

“一个机械手表,只要其中一个齿轮有弱点,你这个表就会停顿。一家公司也是,一个机构只要有一个毛病,就可能失败。了解细节,经常能在事前防御危机的发生。现金流、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我一贯最注重的环节,是任何公司的重要健康指标。任何发展中的业务,一定要让业绩达致正数的现金流”。

四、李嘉诚的“恶”

香港房价在九十年代中后期不断攀升,贫富差距拉大,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日益引发香港人的厌憎。李家帝国占据了全香港1/7的私宅物业,70%的商超零售。港人日日为李家打工,然后李再把付给港人的工资从其为港人提供的消费渠道中赚回去。所有的港人就像《黑客帝国》里那些躺在营养液里的人体电池一样,他们生存意义就是为这一家一姓的商业帝国提供能源供给。这,也许就是蚁族最早的影子。

臣服于李家商业帝国的不仅仅是港人,连香港的八号风球在此强势的环境中也要式微。香港人,在有台风的日子里,也在为李家的商业帝国工作。

新加坡总统李光耀曾对李嘉诚有过这样的一段评价:

“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营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超级市场、电讯公司,全靠和垄断结盟,所以他十分成功。然而他不过是顺市而行,什么行业当红便进入该市场”。

直击李嘉诚的要害。

没有创造过令人称道的品牌,经济行为就是简单粗暴的买与卖。最低时买进,几近最高时卖出。靠着高超的交易能力行走江湖,虽多次位居华人首富,然不可与改变世界的比尔盖茨、贝索斯相提并论。很会赚钱,但无创新能力,人类社会进步的正向推动力与李嘉诚的财富相比,似乎并不能匹配。

作为顶级炒家,李嘉诚在他的70年商业生涯里跟对了香港经济的每一步。踏准节奏绝非易事,投资能看准一小段时间的走势就足以富甲一方,李嘉诚为什么能在香港经济中看明白每一步的大势呢?是洞察未来的穿越者吗?答案李光耀已经告诉我们,“全靠和垄断结盟”。

无论年代和特首如何更替,从前的香港,是一座“李家的城”,而现在,它依然是一座“李家城”。

最后再温馨提示一下,现在通过天天APP申购香港大盘(162416)可享超棒的1折!1折!1折(重要事情说三遍)的申购费率哦!链接戳这:http://fund.eastmoney.com/162416.html?spm=search

文章转载自:雪球网@香港大盘_香港本地















































 





















 















 













 



 

(来源:华宝基金的财富号 2018-12-14 14:00)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