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阳

今年,券商集中犯了“资金饥渴症”,大规模融资1千亿元。中信建投南京证券等5家券商在A股上市,筹资106亿元,华泰证券等12家券商增发股份,筹资364亿元,中国银河等多家券商发行次级债,筹资逾500亿元。这么多家券商集中融资,到底是为什么呢?

科创板再出指引,券商跟投比例2%-5%

今日,上交所发布了《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指引》,其中,规定“证券公司依法设立的另类投资子公司,使用自有资金承诺认购的规模为发行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2%-5%的股票”。这样,对券商资本金要求大幅提高,券商必须要拿出真金白银去投资自己承销的企业,这也是近期券商“疯狂”融资的深层原因。谁都不愿意在科创板的竞赛中掉队,不然怎么对得起“头部券商”的名号?而跟投制度,也是综合方方面面经验的创新制度。

2%-5%的跟投比例,我个人认为设计非常合理,考虑非常全面。一方面,券商IPO的收费比例一般是发行金额的5-10%,也就是说,融资10亿元,收费5千万-1个亿(大家不要觉得这么收费比例高,一单IPO业务要进行3-4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你,一旦被否,多年努力就会付诸东流,所以这个收费基本合理)。如果跟投比例过高,不符合经济原则,本来我也就收5%,还要拿出超过5%的钱去跟投,不但不赚钱,还要多花钱,这个生意没人做。如果太低,就违背制度的初衷,无法对券商形成约束。那么,这个制度的初衷和作用是什么呢?

新玩法,对券商定价的能力要求提高

此前,IPO对券商定价能力要求很低,定价并不是发行成功与否的关键。从历史上看,2014年-2019年,事实上存在23倍市盈率定价限制,几乎所有上市企业发行市盈率均为23倍,询价和定价机制基本没有发挥作用;2009年-2012年,发行市盈率没有限制,名义上可以进行市场化定价,但发行中存在定价过高等现象,券商存在内在的推高估值的动力,发行融资高,发行佣金也会水涨船高。

    科创板推出以后,对定价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科创板企业生命周期提前。主板上市股票均有稳定盈利,经营模式非常清晰易懂,估值相对简单。然而,很多科创板企业尚未盈利,经营模式还在探索之中,传统基于PE、PB的估值方法适用性小,基于PS、市场占有率等估值方法需要经过市场检验,估值难度大幅提高;二是估值失败可能导致发行中止。如果询价结果低于券商对于拟上市企业估值,将导致发行中止。

带上枷锁起舞,平衡各方利益

在总结历史发行制度利弊制度的基础上,科创板创新推出了跟投制度,可以有效平衡各方面的利益,避免定价过高的冲动,伤害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又可以避免定价过低,伤害上市公司利益。具体看,如果定价过高,那么后续股票价格可能下跌(想想XX石油,发行之后一路下跌,股价从48块一路向下到了不足10块钱),如果定价过低,上市公司肯定会提出发对意见,而且定价过低,融资金额也会很低,按比例收费肯定会少拿佣金少赚钱,券商自己也不愿意。

综上,科创板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创新性制度,平衡了一级和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对券商的要求明显提高,需要对行业有深入研究,熟练使用估值模型,进行正确定价。这是券商面临的挑战,更是获得的机遇,专业能力更强的券商将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来源:河马财经的财富号 2019-04-16 20:07)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