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中,私募是一个极具有神秘色彩的领域。众多私募大佬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如徐翔之类。甚至于有部分公募基金的明星基金经理,也转向了奔私。如前华夏基金基金经理王亚伟之类。

为什么要成立私募,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消息泄露。前私募一哥徐翔层说过成立阳光私募是为了可以争取到机构席位来交易,从而避免在营业部的消息泄露。另一方面,收入问题。由于在公募基金的收入与业绩相比而言,收入相对较低,不能够争取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也导致了大批公募基金经理奔私。

那么私募产品的存活率如何呢?要知道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几十年中,各路股神频出,每逢几年总有大佬名声大燥,不断有投资高手走向职业化私募之路。按照常理来说,私募基金的产品数量应该是越来越多的。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有数据表明,目前存续的股票策略私募产品中,有90.42%成立于2015年之后,只有不到10%成立于2015年之前,仅五成私募产品“活”过三年。私募基金低存活率之低超乎了我们的想象。

按道理说,能够成立私募基金的绝非平凡之辈,为什么私募产品的存活率还会如此之低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业绩排名。作为基金来说,基金排名至关重要。而成立年限较短的基金必须以要想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知名度,作为验证实力的一部分。冲击基金排名是基金管理人最为效率的途径,而由于业绩排名导致的欲速则不达,却成为了许多基金未能够成功持久的原因之一。

第二,规则问题。在基金中,与个人不一样的一点是,存在有许多交易规则,虽然说私募基金相比公募基金来说灵活度更高,但是基金运营与个人完全不一样,这点会让许多基金管理人对于交易规则不适应而导致亏损甚至清盘。

第三,自身问题。由于众多基金管理人中,自身素养方面层次不齐,有部分人属于小有所成就开始运营私募基金,相关配置投资决策、风控不够健全,容易在市场发生变化时候未能跟上市场脚步,从而被市场淘汰出局。

未来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普及率越来越高,大批量职业化专业人才不断涌现,机制的不断健全,更多的职业化投资团队将会成为市场主流。在资本市场的正常发展中,市场中去散户化、机构化是为市场大趋势。未来相信在资本市场的大浪淘沙中,会出现一批私募基金的“百年老店”。产品的存活率也就不在是投资者所应该考虑的问题。

PS: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

(文章版权所有作者章太白,如有转载请标明出处。)

(来源:章太白的财富号 2019-06-07 08:30)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