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晚间,东风悦达起亚官方宣布,悦达集团、东风悦达起亚和华人运通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供应链等领域达成多方面的合作。未来,华人运通的首款车型将在东风悦达起亚生产,并计划于2021年量产销售。

在东风悦达起亚公布上述消息之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东风悦达起亚相关负责人已经承认,第一工厂将停产并长期出租给造车新势力华人运通,原因是第一工厂设备老旧,技术已经跟不上

东风悦达起亚表示,“此次合作开辟了中国汽车新力量(造车新势力)与先进合资车企在产业化合作的先河。”诚然,借此合作,东风悦达起亚将成功盘活落后产能,华人运通也能借力现成的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经验,不过,合作或许也是东风悦达起亚面对其销量大跌的无奈之举。

销售困局难解,东风悦达起亚将第一工厂租给华人运通

悦达集团牵线搭桥

事实上,东风悦达起亚与华人运通早有合作。

华人运通在造车新势力中并不算特别突出,入场时间也较晚,在江苏省盐城市政府的支持与东海岸基金的组织下,于2017年9月注册成立。工商信息显示,华人运通的注册资本为10亿元,华人运通控股有限公司持股80%,悦达集团持股20%;而悦达集团由盐城市人民政府100%持股,所以说,华人运通在成立之初就带有“政府背景”。

与其他造车新势力不同的是,华人运通一直强调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并非是一家车企。在华人运通看来,制造智能汽车并非是最终目标,这只是其“三智”战略中的一个方向而已,只有将“智能汽车、智捷交通、智慧城市”完全构建起来,才是华人运通塑造出行方式的终极目标。

销售困局难解,东风悦达起亚将第一工厂租给华人运通

华人运通“三智”企业战略,图片来自官网

《国际金融报》记者从盐城市人民政府官网知悉,今年初,华人运通全球首条基于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智能化城市道路——“智路”示范项目已在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通试运行。

但遗憾的是,华人运通的量产车在公众眼里还是“一抹黑”,去年10月,华人运通的战略发布会仅发布了两款概念车和“三智”企业战略,且非常多的篇幅都在展示其对新能源汽车现状和格局的理解。据悉,华人运通首款量产车将于下个月发布。

东风悦达起亚表示,在悦达集团的统筹和支持下,双方早有合作,东风悦达起亚和华人运通已经成立了联合工作团队,确定了产业化落地方案和生产合作模式

这种生产合作模式可以从之前东风悦达起亚辟谣声明中窥见一二。东风悦达起亚表示,其第一工厂将专门用于生产新能源车,打造成“零污染”的新能源工厂,并且经过结构调整后,不会进行裁员。再结合知情人士消息可知,东风悦达起亚第一工厂经过改造升级后,将长期租赁给华人运通生产新能源汽车,第一工厂内员工将转岗至第二工厂、第三工厂相似岗位继续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生产合作模式与代工模式并不相同,选择代工模式的造车新势力往往是因为缺乏生产资质,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而华人运通早就通过交叉持股的模式间接获得了生产资质

东风悦达起亚的销售困局

记者注意到,东风悦达起亚第一工厂在租借给华人运通用于新能源汽车生产之前,曾多次传出停工消息。

公开资料显示,第一工厂是东风悦达起亚在中国设立的最早的工厂,年产能为14万辆,主要产品包括智跑、起亚KX7车型。

根据乘联会销量数据,起亚KX7今年来每月产量已成个位数,甚至完全停产,2018年全年累计销量也只有2000余辆;老一代智跑也已经停产;新一代智跑也从今年年初的月销超万辆,降至今年5月的5680辆。据悉,这两款产品会在后续转入二、三工厂生产。

由此可见,东风悦达起亚一工厂停产并对外租借或是因为销量不及预期。

东风悦达起亚在中国规划了一、二、三工厂,三个工厂年产能为89万辆,但其销量却长期与规划产能有较大差距。

乘联会数据显示,东风悦达起亚2016年的销量为65万辆,但2017年暴跌44.6%至36万辆;2018年也未能有较大起色,全年仅销售37万辆,同比微增2.8%,当年产能利用率仅为41.6%。

有报道称,去年东风悦达起亚销量的微增也是部分受到其向经销商压库存的影响。这并非虚言,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报告,今年5月份,库存深度最高的5个品牌中就有东风悦达起亚,库存深度排在第二,仅次于广汽传祺,库存系数高达2.2,已经远超库存警戒水平,这意味着其4S店能在不向主机厂提车的情况下,依靠库存车维持2.2个月的正常运营。

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即使今年是东风悦达起亚的产品大年,也未能挽救其销量颓势。5月份,东风悦达起亚的销量为2.27万辆,同比下滑24.4%;前5个月累计销量仅有12.9万辆,同比下滑11.4%。

同病相怜的还有兄弟品牌北京现代,今年年初,有北京现代内部员工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证实,因销量大跌,北京现代内部在大量裁员;紧接着,北京现代关停了北京一工厂。

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整体车市的下行,另一方面,韩系车近年来竞争力在逐渐减弱。受“上挤下压”的影响,以往“以价换量”的策略现在行不通了,这几年,自主品牌“向上”势头非常猛,而大众等合资品牌的“下压”进一步挤压了韩系车的生存空间,使其“性价比”优势不再,这个困局目前来看或很难破解。

(国际金融报记者 肖逸思)

(来源:国际金融报的财富号 2019-06-19 17:09)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