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螺丝钉学习心得分享:指数基金研讨会

美股指数基金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美国家庭持有基金的比例并不多,当时大约只有5%-6%的美国家庭有投资公募基金品种。

并且当时大部分投资者,投资的也是货币基金。货币基金占所有基金的比例超过50%,80年代初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75%。

到了八九十年代,美股走了一个长达十几年的大牛市,大量的投资者开始买入股票基金。

加上美国401K计划的兴起,很多人开始用基金作为自己的养老品种。

到1999年的时候,美股股票基金占比已经达到了59%。

到2000年的时候,美股发生了互联网泡沫,美股十几年大牛市结束。从2000年到2008年,美股整体没怎么上涨。

从2009年开始,美股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涨,指数基金规模继续扩大。

目前美国家庭持有公募基金总规模大约是15万亿美元。其中13万亿多是非货币基金,例如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货币基金只有不到2万亿。

这跟国内的差别非常大。目前国内大部分投资者还是投资货币基金为主,货币基金占据公募基金总量的一半以上。

在90年代的时候,美股ETF开始兴起并发展。一直到1999年,美股ETF的总规模也就是三四百亿美元,并不是很大。

但是从1999年之后,美股主动基金越来越难跑赢指数基金,ETF的规模迅速增加。

著名的「巴菲特赌约」,巴菲特用指数基金跟对冲基金打赌,也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美股从2008年到2019年,指数基金的总规模增长了好几倍。原因是大量原本的个股投资者、主动基金投资者,转为指数基金投资者。

到了2019年,美股已经有4万亿美元的指数基金。

美股的指数基金总规模首次接近主动基金的总规模了,而且增长速度还比主动基金更快。超过主动基金的规模,只是时间问题。

A股的指数基金诞生时间晚一些。不过,这几年A股指数基金的总规模也在迅速增加。

目前A股指数基金的总规模大约是七千多亿,占所有非货币基金大约13%的比例。

这个比例跟美股在2008年的时候有些类似。

A股指数基金

A股能不能复制美股指数基金的盛况呢?

螺丝钉认为是很有可能的。

其实最近几年A股虽然长期在3000点上下徘徊,但A股指数基金的总规模反而是增长的。

在市场没有大牛市的情况下,指数基金的增量,其实很多来自于原本的主动基金投资者和个股投资者。

指数基金有低成本、透明、分散风险的特征。

像现在个股暴雷频繁,但单个股票对指数基金的影响并不大,所以很多原本投资个股的投资者,也开始以指数基金作为自己的投资主力。

这个特征在今年格外明显。

反过来说,如果大家手里有不幸踩雷或者业绩大幅下滑的品种,更换成同类的指数基金,也是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

SmartBeta指数基金

SmartBeta指数基金则是ETF中迅速崛起的一类。

目前美股4万亿的指数基金中,有1万亿是SmartBeta类品种。

SmartBeta指数基金兴起时间更晚一些,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这类品种才开始逐渐在美股兴起。

早期很多投资策略,其实是主动基金、量化基金、对冲基金等在用的投资策略。

例如比较经典的红利、质量、价值等策略。但这些主动基金,通常是收取比较高的费用。

后来就有基金公司围绕这些策略,开发了SmartBeta指数基金。

整体费率大大降低,对投资者其实是更有利的。

比如说在A股,也有一些采用类似策略的主动基金,普遍管理费率在1.5%/年。但策略指数基金,管理费率在0.5%/年左右。

以更低成本,实现了红利、价值、基本面等投资策略,不用支付冤枉钱。

SmartBeta指数基金的实际竞争对手,并不是传统指数基金,而是主动股票基金。

一些原本浑水摸鱼收取高额费用、但实际投资能力不行的主动股票基金,很难跑的过策略指数基金,费用上也没有优势。

这些主动基金的投资者,就会逐渐转向策略指数基金。

A股目前策略指数基金,可以相对市场平均获得大约5%的超额年化收益率。这个超额收益还是不错的。

所以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也开始把重心放在策略指数基金上。之前可能是300、500的策略指数基金比较多,现在像创业板的策略指数基金也有了。

无论哪一种策略指数基金,在A股的波动风险并不小。

也就是说,投资这类品种虽然长期收益好,但还是有很高的波动风险,不是一个可以无脑投资的品种。

也需要做好熊市低估买入+长期投资的心理准备。

作者:银行螺丝钉

(来源:易方达基金的财富号 2019-07-19 19:16)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