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黄州的文旅底色

看地理区位。黄州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东连浠水,北接团风,西南与鄂州隔江相望,距武汉60公里,为黄冈市委、市政府和黄州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黄冈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重点区域。

看发展定位。黄州以提高首位度、建设黄冈都市区为愿景,坚持市区一体、武州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黄团浠一体发展,深入推进“双强双兴”、开展“四大行动”,全面建设首位黄州、首富黄州、首德黄州、首治黄州、首美黄州。

看人文底蕴。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赤壁送别歌》;晚唐杰出诗人杜牧曾任黄州刺史;北宋韩琦寄居黄州发愤读书,终成一代名臣;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留下“两赋一词”等脍炙人口的诗篇,被誉为“千古英雄”。近代以来,更有的一大代表陈潭秋、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前赴后继、增光添彩。

2018年以来,黄冈市和黄州区合力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共同擦亮千年黄州的文旅底色。

千年黄州的文旅底色

革命文化之红

黄州是一块红色土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第一个农村共产主义小组和第一个农村支部,走出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

陈潭秋为的事业和人民解放艰苦奋斗一生,直至献出宝贵生命,被评选为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矢志不渝、敢于牺牲”的“潭秋精神”彪炳史册,辉映千秋,是的建设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后人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永远飘扬在黄州这块红色土地上的一面鲜艳旗帜。

8月20日,尽管炎天暑热,但来陈潭秋故居参观学习、缅怀先烈的游客却络绎不绝。“我们每年接待的游客有30万人次,连黑龙江和山东的游客也会慕名前来。”陈潭秋故居纪念馆馆长丁海洲介绍。

几年来,陈潭秋故居所在地陈策楼镇陈策楼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红色文化融于绿化,用绿化承载红色文化,实现了生态环境与故居红色旅游的有机结合,景观绿化和文化传承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推动“文物旅游”向“文化旅游”迈进。

以陈潭秋故居纪念馆为中心,建成了12公里的环形旅游公路,完成了180亩的澄潭公园“一园两区”建设,打造了铜像广场、宣誓广场、独尊亭、玉兰园、红色银杏园等景观。红梅路串联起故居纪念馆、黄州区廉政教育基地、陈潭秋革命历史浮雕等红色文化节点,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乡村山林气韵之中,极大地丰富了红色文化内涵。

利用澄潭公园的铜像广场、宣誓广场、独尊山亭、陈潭秋十大革命历程浮雕、玉兰园等红色文化景观,打造园内绿色长廊休闲区,水果采摘体验区,幅射建设“紫气东来”、“山丹丹红”、“金秀大地”、“绿竹坚强”、“八月桂花”、“太公钓韵”、“红色飘带路”、“群众大舞台”等景点,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交相辉映。

如今的黄州,通过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推动陈潭秋故居景区、安国寺景区、道仁湖湿地公园、恒天文化产业园、万达城市综合体、禹王城景区、东坡谪居遗址、巴河文化旅游休闲带等文化地标建设相继完成,一核(城区)、一江(长江)、一洲(叶路洲)、二河(巴河、长河)、三路(团黄公路、106国道、江北公路)、四湖(遗爱湖、白潭湖、道仁湖、蔡家潭)文化圈正在形成,一个首位黄州、崭新的中国东坡文化名城、大别山对接长江经济带门户枢纽的市域发展中心城市,惊艳呈现在世人面前。

千年黄州的文旅底色

乡村旅游之绿

门前树林疏朗,盈盈巴河水向东流去,站在巴河大堤上,远处的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明晃晃的,煞是好看。树林里随处可见信步休闲的人群和嬉戏追逐的稚童。站在林中,河风吹来,倍觉凉爽。好一幅夏日霸城山村图。

回忆起几年前的陶店乡霸城山村,村支书李菊明面色凝重。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收入不高,是黄州区里典型的“空巢村”。霸城山当时村里穷,留不住人,湾里也没几个人在家,冷冷清清,没有一点人气。

眼下,霸城山村已成为黄州区有名的乡村微旅游点,返乡创业青年逐年增多,农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这些变化得益于黄冈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有效探索:在“一盘棋”内整合资源,一栋栋“标配”的文化场馆设施,一项项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点亮乡村的一盏盏文化明灯。

如何把乡村文化培育成发家致富的产业?黄州区在这方面也打出了特色牌。

一方面抢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先后实施蛤蟆湾、甄家仓、陈策楼、王福湾、盂钵桥、王家岗、李家湾、望城、松杨等20余处美丽乡村建设,坚持一村一风貌、人文旅游和休闲景观相结合原则,让乡村绿起来,大力发展休闲、体验、观光文化业态,

另一方面,突出文旅招商,引进恒天文化产业园、东方园林、春阳、千叶湖、骏源、蝴蝶兰基地等生态休闲示范产业,建设齐安湖、陈家大院生态休闲农庄、雨山寺红冠桃、嘉裕果园采摘基地等一批千亩以上休闲文化重点项目,打造五星级农家乐1处、四星级农家乐2处和特色鲜明的农家乐经营户500余家,让文旅观光休闲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禹王城、安国寺、李四光纪念馆、太平寺、福音堂等文化景区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建成3A级和2A级文化景区4处,让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更可喜的是,文旅融合思路导引着大家去琢磨、寻找、确立乡村特色文化,曾无人问津的乡村自然人文成为了稀缺资源,创新月季花节、紫云英节、端午龙舟节、农民丰收节、荷花节、幸福渔农节、乡村文化旅游周、寿苏会、舞动赤壁等特色节庆的举办模式,形成了黄州“食、住、行、游、购、娱”文旅产业链。

文化装点了乡村,美丽了乡村,幸福了乡村。

千年黄州的文旅底色

活力城市之蓝

黄州的蓝色,是它的活力之蓝。活力在于文化活动的大量开展。

你看城中的遗爱湖畔,每到夜晚,总是歌声悠扬、舞步翩翩,格外热闹。

你看赤壁社区,活动室内,练钢琴的,旗袍秀的,排舞的……忙得不可开交。今年快70的彭惠兰,是赤壁街道办僖阳舞蹈队的队长,她每个周三下午在社区带着队员排练,每天的早晚在青砖湖还有一群老伙伴等着她的教学。“我们社区的活动非常多,基本上大小活动天天有。”赤壁街道办宣传委员阮惠自豪地说。

你看老年活动中心,打牌的,下棋的,打球的……生动演绎了“退休不退志、老亦有所为”的精神风采。

你看农民画馆内,73岁的老画匠龙旭光仔细描摹“望年歌”,一笔一画,全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近年来,黄州区文化惠民成为常态。博物馆、纪念馆、“三馆一站”全年对外实行免费开放,年接待观众80余万人次。每年50余场“社区大家乐”和“农村农家乐”,2300余场电影下乡和广场电影、军营电影、社区电影、校园电影,600余场送戏下乡和灯戏民俗表演,近40期(次)的文学、美术、舞蹈、非遗传承等各类免费艺术培训,流动展览、流动图书进社区等“十进”活动以及每年开展的文化惠民周、红歌大赛等10余场大型惠民演出活动,让全区40万群众受益,也带动了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现有群众腰鼓队、莲香队、秧歌队、龙灯队、健身队、扇子舞队、太极拳队、戏剧票友会等各类文体健身队伍2000余支,队员22000余人。

文艺创作也进入了空前繁荣期。书画楹联、雕刻创作,每年7次以上的专题展和农民画、宣纸烙画2个固定陈列,催生了成百上千的优秀作品,出版了《大美黄州作品集》《谈笑画集》《杨明画集》《王文彬画集》《素描头像》等多部美术作品集,200余件书画美术类作品在国际、全国和省级艺术展览交流中崭露头角。

文化自觉是黄州文化的一道风景,文化自信也正成为浸入黄州人骨髓的精神之“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越来越多黄州市民找到了文化“获得感”,诗意栖居在这座幸福之城,为黄州增添更绚丽的色彩。

(李青松 范晓翠 何皎月 )

(来源:国智网的财富号 2019-08-20 11:54)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