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结婚率下降的,并不完全是年轻人。

文/李佳

结婚率下降,正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并且,这个现象不仅正在中国出现,在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在世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在以高福利著称的瑞典、挪威、芬兰,都出现了结婚率持续下降的现象。可以说,结婚率下降已经成为一股趋势,在许多国家都受到了高度关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结婚率持续下降呢?对此,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一是穷,是过高的物质标准让人对婚姻可望而不可及;二是怕,是对婚后生活的各种担心让人在婚姻面前望而却步。

但是,从更深的层次来看,结婚率的下降,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人的个体生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与以往相比,个人手中可支配的资源越来越多,个体越来越能够负担起独自生活。吃饭,可以交给外卖;娱乐,可以交给直播;情感,可以交给宠物。特别是城市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安全保障,不仅满足了个体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类需求,更极大地丰富了个体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第二,女性的社会状态有了巨大的变化。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让她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获得了不输男性、甚至是超过男性的地位与成就。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男强女弱的社会形态被打破。这推动了更多的女性参与到工作当中,形成了良性循环。工作让女性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得到了更好的生活。同时,婆媳关系、家庭暴力、离婚率增高等负面报道越来越多,确实也让女性的担心越来越大。

第三,人们对情感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追求更好的生活,既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权利,更是人的希望所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然要提高对生活的要求。生活是这样,情感也是这样。人们择偶标准的提高,不光是物质条件的提高,也有对更好情感体验的期待。并且,传统择偶观念中,男性希望对方不高于自身水平,女性希望对方不低于自身水平,这进一步增大了找到另一半的难度,也让剩男、剩女的两极分化愈发严重。

第四,人们的婚姻生育观有了全新的转变。以往,恋爱、结婚、生孩子,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事情,是一个连续发生的过程。但现在,人们对恋爱、结婚、生孩子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转变,正在把这三者视为三个不同阶段,并为这三个阶段设置了不同标准的新门槛。比如,娱乐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样,带来了更高的恋爱成本;房子、车子等物质要求,增加了婚姻的负担;优生优育观念的普及,提高了生育的标准。于是,恋爱、结婚、生孩子之间的间隔越来越长,联系越来越弱。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个体出现上述变化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正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人是否结婚?”这个问题从单选题变成了多选题,从简单题变成了论述题。并且,随着社会包容度的提高,答案日益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选择不同。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结婚率下降,不能局限于这只是一个社会问题,还要看到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反映。必须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探寻结婚率持续下降趋势的全面性、深刻性、复杂性因素,才能知道今天“什么样”,昨天“为什么”,明天“怎么办”。

实际上,结婚率的下降,并不等于是结婚意愿的下降。现实生活中年轻人遇到的,并不是要不要另一半的原则问题,而是如何找到另一半的实践问题。在年轻人还没有三分之一的人生中,他们现在选择的是,远谈不上是终身孤独,更多的只是一种过渡性孤独。困惑他们的,是不知道去哪里找到另一半,不知道什么时候找到另一半。

并且,没有恋爱和婚姻,并不代表单身的生活就是无趣的、是离群的。友唱KTV、胶囊酒店、一人食餐厅……最近被热炒的“单身经济”,正在为已婚的人描绘出一个无法想象的单身世界。

另外,导致结婚率下降的,并不完全是年轻人。我们可以套用下宋丹丹那句经典的“把大象装进冰箱里,总共分几步”,思考一下“把爱情装进围城里,总共分几步”。年轻人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喜欢自己的人,还要找到双方家长喜欢的人,喜欢双方家长的人。从爱情的“两情相悦”到婚姻的“两家相合”,确实不是一件低难度、高概率的事。

最后要讨论的是,如果我们不想让人们婚结的越来越晚、结的越来越少,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觉得,一是要尊重人的自由选择,不能强加干涉,不能强加各种道德指责。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告知他们选择的多样性、生活的丰富性以及选择的经验性结果和社会性后果。毕竟大禹治水的经验早就告诉我们,洪水面前,堵不如疏。二是要营造一个适合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在工作节奏加速、生活压力加大的今天,别让男女相遇真的成了一种娱乐,一种商机,而是要切实为他们和她们,在线上和线下,提供一个能够早日遇到对方的机遇,一个能够少担心、不担心的心理预期。三是要更大的包容和理解,充分认识到代际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婚姻生育观的不同。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我们只是想方设法把更多的鸟送入金漆的鸟笼,早晚有一天,鸟还是会飞走的。

作者系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李佳

(校对:张国刚)



(来源:中国经营报的财富号 2019-08-22 07:22)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