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债王”终入局


根据中基协的公开信息显示,“深圳乐瑞全球管理有限公司”已于9月5日完成备案登记,正式成为国内第四家私募资产配置类管理人

从名字中也能看出,这家私募背靠的正是国内债券类私募的第一把手——“low-risk”乐瑞。。。而自此之后,乐瑞也成为国内第一家集“证券类、股权类、资产配置类”于一手的私募机构。

作为国内固收策略执牛耳者,乐瑞管理规模早就超过了百亿。掌门人唐毅亭曾任职于农行及安信证券,是位浸淫债券业务多年的老江湖。后来自立门户时,农行和安信为其输出了很多核心。。。据说其50多名的员工里,投研人员就占到了八成。

厂长有一说一,乐瑞顺利拿下这块极度稀缺的第四类牌照,也算是“实至名归”。乐瑞原本就是国内“大类资产配置理念”的首倡者。其投资标的非常广泛,从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到衍生品都有涉猎。

在产品策略上,乐瑞主打债券策略、宏观对冲及以美元投资为主的全球策略。其中,债券策略又分为强债和纯债。相比100%的纯债基金,强债还额外挤出了20%-30%的股票及大宗配置。。。值得一提的是,乐瑞持债的风控极强,目前累计500多支的经手债券里还未发生过逾期爆雷的问题,这在信用债惊雷满地的现在堪称绝无仅有的“神迹”。

而在具体的产品收益上,乐瑞纯债的年回报基本都在7%左右,强债能做到10%-15%。相比之下,宏观配置产品更为强势,五年两三倍者大有人在,其穿越牛熊的本领可不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初,美联储第一次降息,而今天凌晨2点,美联储宣布将联邦目标基金利率区间下调25个基点至1.75%-2.00%,这是美联储年内第二次降息。

一般来说降息初期,各类资产表现依次为国债>公司债>大宗商品>股票,其中中国国债、大宗商品以及新兴国债表现最佳。

降息开始后6个月内,国债>公司债>大宗商品>股票,其中中国国债、新兴公司债、原油以及美国国债表现最佳。

当下算是配置债券私募的不错时机,之前厂长对比了多家规模50亿 的私募,筛选出的各策略做得比较好的私募。


 


可以看到,这一个多月的涨幅高达1.5%,同时整体业绩平稳,算是非常给力了。


言归正传,对于此次新牌照的申请,乐瑞也表示道,这只是其“长期坚持宏观投资方法的一种延续”。实际上,乐瑞的大类资产配置团队早已有之,13年就着手研究起国内外公私募、对冲基金的策略,并从中发展出一套自己特有的基金评估方法。

至于未来的新生业务将如何展开,乐瑞打算以原有的宏观策略为基础,根据高、中、低三类风险偏好推出三个系列的基金。对于长年深耕宏观、固收产品的乐瑞来讲,中低风险策略自然不在话下。但发行资产配置类产品,势必还要添加一些新元素。。。在此压力下,乐瑞会做出那些改变,还是整些“换汤不换药”的老产品,这都是需要时间验证的未知之数。

雷声大、雨点小


厂长这里要和大家强调一点,即便有百亿私募加盟“撑场”,但依然难以掩盖第四类私募“门可罗雀”的尴尬。

自去年9月10日开放登记以来,“资产配置类私募”的大门已然敞开了一年之久,但备案机构和发行产品的数目都严重不足。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这一年来,资产配置类的新产品总数仅有4只。。。皆属于首批成立的三家私募。其中,山南投资和银河投资各有一只,而金晟硕乾投资发行了两只,且都集中在今年三季度后:

由于发行时间尚短,这些产品自然也没有业绩数据的参照。。。其实收益情况还在其次,目前的麻烦在于私募、银行、信托等持牌机构参与的兴致不高。

厂长看了下,造成这一预期差异的原因有这么几点:

首先,备案条件过多,且过于“苛刻”

初始募集规模不应低于5000万;需要至少2年的长封闭期;80%投向其他基金和资管产品。。。除了这些针对产品本身的条件,这个新业务还对私募管理人的相关资质,提出了“一箩筐”的细分要求:

仅以最后一项的“高管人员要求为例”。。。要知道,在我们的私募领域,国内善于大类配置的机构本就不多,也拿不出这么多的资深级高管。

相比多点开花的资产均衡策略,很多私募还是习惯“术业专攻”。股权、证券泾渭分明,而在细分领域里又有宏观派、量化派的差别。即便那些精于宏观对冲的头部私募,本身FOF产品、组合投资就做得风生水起,真有必要为了这个噱头“多此一举吗”?

而对于潜在申报者的银行、信托等持牌机构,其本身就能在银保监会的体系下展开类似的大类配置业务。相比私募,人家的渠道、投资范围、产品结构还更为灵活,实在无需“劳师远征”,作此“鸡肋”之举。

其实在厂长看来,把“第四类私募”的希望寄托于私募同行及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实在是有些“定位不清”。资产配置业务要想做起来,规模一定要大,其B端委托的客户要多,且资金量也要大。

从这点来讲,“人多量大”的三方渠道类机构最为适合。而在实际上,很多头部三方早就拿下过私募牌照,还做过多项目的母基金。以目前的形式来看,对于这些风雨飘摇的机构来讲,把乱七八糟的代销费转化成管理费也是个不错的转型之道。。。与其把资产配置私募说成私募机构的新机遇,不如讲是当下三方渠道的新出路。

“资产配置”坑不少


但话又说回来,尽管私募这块进展缓慢,但这几年来,打着资产配置旗号招摇过市的理财产品却又不少。

比如说前几年非常火爆的“智能投顾”系列,宣传上讲究夺人眼球的“快准稳”、“一键秒投全球”,有的还会“绑架”个高大上的理论来装饰自己。但打开资产池子一看,不过是股基 债基 货币基金的简单组合,然后通过二八、四六、八二的比例来完成不同风险偏好的配置。

而在厂长看来,目前市场上的所谓智能投顾,都只是较为初级的辅助工具,并不能取得资产配置的效果。

首先一点,资产配置策略的有效性,取决于组合资产之间的“弱相关性”


讲到这点,去年噱头十足的明星FOF就是个比较极端的反面案例。

以中信的这款FOF基金“信享XX系列”为例。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信息,该产品于去年三月成立,虽然今年也赚了27%,但历史最大回撤已濒临20%,一跌一涨之下,累计收益还不到6个点:

从产品信息可知,这只FOF包含的6只基金,分别为拾贝衍富、淡水泉8期、乐道优选14号、盘世5期、景林景信优选及汇添富收益快线货币A。而除了汇添富的货基,其他标的均是股票多头产品。。。这么说吧,此类产品的定位并非资产配置的FOF,而是给你提供了一举买入稀缺明星资源的机会。

相比资产之间的相关性问题,组成资产之间“最优比例”的问题更大

在宏观层面,最为经典的参考模型就是美林时钟。不过这东西也不是万金油,尤其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出现股债并行的现象,美林时钟一度进化成了“美林电风扇”。

在敲定大方向后,一个合格的智能投顾,还得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如盈利要求、亏损底线、流动性需求、甚至是年龄段来找出你的“有效边界”。关于这点,以后的AI大数据可能会有所突破,但就目前市面上的类似产品而言,基本只能帮你辅助判断,甚至只是蜻蜓点水的“形似”。

当然,对于水平较高的投资者,国内公募能买到海内外的股市、债券、石油、黄金、商品等,也能整个全球配置的DIY;自觉力有未逮或者麻烦的,私募里的宏观对冲策略也不错,比如凯丰,从容等等。

不管怎么说,厂长相信,AI终能使得我们的投资更加有效和便捷,但这个时代目前仍旧处在资本泡沫的前端期,大家不要被天花乱坠的广告宣传迷了心智。另外,头部三方、网贷平台的转型也值得注意,相比无欲无求的持牌机构,它们可能将是未来四类私募的主力军。


(来源:私募工厂的财富号 2019-09-19 21:27)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