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中报早已落下帷幕,但交易所针对财务数据的问询没有停止。

9月12日,方盛制药收到上交所的半年报问询函,被要求解释几个异常的数据,主要体现为公司货币资金减少70%、其他非流动资产增长377%和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高达47%。

今年上半年,方盛制药实现营业收入5.43亿元,同比增长5.23%;净利润5388.72万元,增长16.26%。即使扣非净利润微降3.02%,总体上看还算是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但上交所问询函上那些扎眼的数字,让上述判断打上了问号。

湘股策()梳理发现,导致方盛制药出现数据异常的,是一家名为佰骏医疗的拟控股公司。为了这家资不抵债的亏损公司,方盛制药上半年以预付款和委托贷款的方式,砸进去2.22亿元。

9月21日,问询函发出一周后,方盛制药给出了答复,对被问及的几项财务数据做出了详细补充披露。

数据倒是一清二楚,但大手笔哭着喊着要收购亏损资产的做法令人费解,满屏“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既视感。

同样令人担心的是,报表中急速膨胀的销售费用,面临着被监管认定为商业贿赂的风险。

委托贷款达审批上限

2019年上半年,方盛制药货币资金由期初的3.182亿减少至期末的9502万,减少金额约为2.23亿,减少幅度为70%。

湘股策()通读回复函发现,方盛制药减少的货币资金主要花在拟收购对象佰骏医疗身上,方式为委托贷款及预付股权转让款。

回复公告中,方盛制药详细列举了对佰骏医疗的委托贷款支付进度。

公司总共向佰骏医疗发放了8笔委托贷款,2017年的两笔和2018年的一笔均已结清。今年上半年,方盛制药先后5次向佰骏医疗提供贷款,总计金额1.5亿元,已达公司审批额度的上限。

除此之外,方盛制药通过在合并财报范围之内的子公司同系方盛投资基金,于2017年7月向佰骏医疗额外提供了1000万借款。

算起来,方盛制药对佰骏医疗的委托贷款达到1.6亿,已突破公司对外委托贷款的审批上限1.5亿元。

公告称,这笔1000万元借款“基于债权风险次于股权投资的谨慎原则”。方盛制药表示,此笔借款本来是想用来入股的,所以算不得委托贷款,“未出现超出前期审批额度的情况”。

方盛制药竭尽全力要提供借款的佰骏医疗,仅仅是上市公司的拟收购标的。

6月20日,方盛制药公告签署了一则《投资意向协议》,投资标的正是佰骏医疗。

值得注意的是,方盛制药持股98.89%的同系方盛投资基金曾于2017年7月以增资2000万的方式入股佰骏医疗,持股比例达18.9556%。

从2017年7月,同系方盛投资基金向佰骏医疗提供了1000万元借款。当年底,方盛制药开始持续向佰骏医疗提供委托贷款。

回复公告中,方盛制药称,为了“交易的顺利开展”,向佰骏医疗的现大股东康莱健康分三次总计支付了7400万元诚意金(其中2019年上半年支付了7200万),以此换取佰骏医疗49.62%的股份质押。

1.5亿委托贷款,7200万诚意金,总计2.22亿元。2.23亿元,则是方盛制药上半年货币资金的减少额度。

也就是说,上半年方盛制药的货币资金减少70%,几乎悉数拜佰骏医疗所赐。

同时,这7200万诚意金,在会计上记为预付账款,直接导致了问询函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其他非流动资产增长377%”。

半年报中,方盛制药非流动资产为1.16亿元,上述诚意金占比高达62%。

亏损企业估值4.57亿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一切异常的财务数据都是为了佰骏医疗。到底这是一家怎样的企业,值得方盛制药采用预付款与委托贷款的方式来加以收购。

回复函中,方盛制药披露了佰骏医疗部分数据。简单说,这是一家资不抵债且亏损的企业。

回复函显示,2018年,佰骏医疗资产总额约2.77亿,净资产-359.68万。净利润-5785万元,相当年末资产总额的20.85%,亏损严重。

2019年1-7月,佰骏医疗资不抵债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净资产为-1564.91万。亏损收窄,净利润约为-1245.43万。

根据目前的公开数据,仍不足以了解佰骏医疗盈利的季节性特征,所以外界无从推测该公司全年业绩是否减亏。

相比之下,营收倒有些看头。2018年佰骏医疗营收为9899.29万元,2019年1-7月为1.17亿元。

在6月20日的《投资意向协议》中,方盛制药曾大胆预测:“预计(佰骏医疗)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80亿元。”

方盛制药给佰骏医疗的估值,正是以建立在营业收入上的“市销率”为基础,以可比价值法进行估值的。

公告称,“公司与佰骏医疗及其控股股东初步商谈拟以市销率为估值基础,诚意金为拟受让康莱健康持有的佰骏医疗全部股份(康莱健康持有佰骏医疗的81.04%股份)应支付对价的20%左右。”

应支付对价的20%所对应的诚意金为7400万,也就是说,方盛制药给佰骏医疗81.04%股权的估值为3.7亿,总估值则为4.57亿。

如此高的估值收购一家亏损且负资产的企业,仅凭“市销率”这一说辞,不知能否说服方盛制药的股东及证监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

宣传推广费畸高

在半年报问询函中,交易所列出了方盛制药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为47%的事实,并要求对其中占销售费用比例89%的宣传推广费做出补充披露。

方盛制药的回复公告披露了上半年销售费用的诸多细节。

令人咋舌的是,“报告期内,公司开展1000余场产品及学术推广及宣传会议”。

换而言之,上半年,方盛制药平均每天召开了5.5场学术推广或宣传会议。

回函还披露,“公司加强营销队伍建设,营销中心人数由2018年6月的约350人增加到2019年6月的约510人,故人工费用增加较大。”

上半年,方盛制药的销售人员同比增长了45.71%,扩张速度令各路保险公司汗颜。

急速扩编的销售队伍,频繁的学术推广,方盛制药的销售费用占营收比例偏高也就不奇怪了。

实际上,销售费用占比过高,是方盛制药所处的医药制造行业的普遍现象。

中报数据显示,康弘药业康恩贝的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50.23%和51.04%;大名鼎鼎的步长制药更为夸张,上半年营业收入64.05亿,销售费用38.4亿,占比高达59.93%。

上述几家企业与方盛制药存在一些共性,均大量使用了名为“学术推广”的营销手段。

步长制药的中报直接表述为“公司营销模式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于,脑心同治论指导下的专业化学术推广。”

方盛制药则在中报中称,“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推进营销模式改革,加大市场开发与学术推广力度,使得经营业绩稳中有升。”

学术推广究竟是什么?相信若对我国制药行业现状稍有了解,便对此不会太陌生。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学术推广目前几乎已成为各制药企业唯一能接触到有处方权的医生,从而进行有效营销的途径。

商业贿赂风险

方盛制药的销售费用并非一直如此高昂。

2014年,方盛制药公布上市后首份年报,营收4.16亿,销售费用3538万,占比仅为8.51%。

随着方盛制药将“专业化学术推广”列入主要营销工作之中,销售费用尤其是其中的宣传推广费用快速膨胀。

2015年,方盛制药销售费用同比上涨96.05%,营收占比14.8%。

2016年,公司销售费用上涨14.07%,与收入增幅接近。

2017年,销售费用上涨182.02%,营收占比提升至30.95%。其中,宣传推广费占销售费用的比例从2016年的37.65%上升到了72.48%。

到了2018年,方盛制药总收入为10.51亿,销售费用大幅上升139.46%至5.34亿,占比提升至50.83%。

其中,宣传推广费用占销售费用比进一步提升至86.91%,金额达到4.64亿元之巨。

4年间,方盛制药的营业收入由4.16亿上升至10.51亿,增长2.53倍。同期,销售费用从3538万膨胀至5.34亿,急速上涨15倍。

显而易见,公司营业收入增速远远不及销售费用增速。

若单从微观角度看,方盛制药这一市场策略无疑缺乏效率。但若将视角扩大到整个医药制造行业,方盛制药的策略显得合情合理。

至少,在大家都在不遗余力大搞“学术推广”的时候,方盛制药若维持原有营销策略不变,将面临着掉队的风险。

一个悖论是,被广泛使用的学术推广模式,正面临着来自各方的质疑。

康恩贝近期被媒体报道,文章标题为《这家药企学术推广费一年花掉24亿》;财政部于6月至7月对77家药企开展会计核查,步长制药赫然在列。

至于方盛制药,问询函对此的措辞为“是否有相关措施确保销售费用合法合规。”

言下之意,交易所想要知道,学术推广模式是否有商业贿赂之嫌?

我国医改自1980年至今,近40年间陆续出台了不少导致行业巨变的政策。监管层推出两票制、7号文、70号文、国十七条等,政策指向均为进一步降低居民的用药负担。

以此推测,监管层对目前医药行业普遍推行的学术推广模式动手,恐怕只是迟早的问题。

这是“宣传推广费用”占比巨大的方盛制药及其同行们,未来可能要共同面对的监管风险。

(来源:湘股策的财富号 2019-09-24 14:29)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