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香港经济:香港与<span data-type='2' data-code='512970' class='zwstock'>粤港澳大湾区</span>其他城市应如何联动?

“目前,香港正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这是近日国务院港澳办就当前香港发表的看法。


下一步,香港经济要怎么走?香港经济将如何更好地发展?香港与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应如何联动?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渣打银行大中华及北亚区首席经济学家丁爽,深圳大学原委副书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


对于如何实现香港与内地经济的“齐飞”,专家们形成的共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香港应发挥金融中心的相对优势,深圳等地也要进一步提升制造业水平,共同构建国际化科创中心。其中,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研究人才的自由流动,是很好的突破口,目前已有不少城市通过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吸引香港的高端人才。


新京报:香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应如何联动?


贾康:目前合作模式可以看到。比如在金融深化发展上,深圳、广东应该向香港看齐,借助香港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在制造业(包括高端制造业)方面,香港要更多地借助深圳、广东的资源,两边应该相得益彰。


深交所应该更好地跟香港互联互通。深港通已有框架,以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应该可以更好地跨境结算、跨境交易、跨境兼并、众筹等,打造越来越多样化的金融市场势在必行。


港深两地应在互补框架下更好地调动潜力。有些要素流动是必然会出现的。粤港澳大湾区一提出,我们就看到,广东深圳、中山、江门等地纷纷推出地方政府的个人所得税办法,境外人才在当地个人所得税超过15%的部分以补贴方式退还,国务院已批准。


要素流动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本流动,上述政策可以让港澳高端人才到广东、深圳等地贡献其专业技能,这实际上体现了一体化的趋向。甚至有人说以后会有港澳和深圳等地市民一体化的可能。个人所得税、市民身份是更好的要素流动和市民化的方式。


连平:“前店后场”是不错的模式,之后会继续存在。香港毕竟是一个城市,主要功能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方面。香港不可能去发展制造业,内地这么多城市也不可能都成为金融贸易中心。内地湾区的基本优势之一仍是丰沛的劳动力。


未来格局变化还有一个关键点,即内地湾区城市要发展先进、高水平的制造业,再借助香港的平台,使湾区的制造业再上一个台阶。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内地城市制造业门类较多、制造能力很强,但有部分属于中低端行业。如何达到更高水平,比如向日本、德国的制造业水平看齐,是值得思考的。


丁爽:内地的经济肯定会进一步地开放,但是其实开放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直接的开放,在直接开放的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利用香港市场的独特性,作为防风险的中间地带,间接对国际市场开放从经济角度也是非常合理的。


目前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机制已经在发挥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推出之后,大家谈的就是理财通,也就是除了股票外,还有一些可以进一步合作、融合的领域。


陶一桃:根据2017年知识产权署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具有创新力的区域,排在它之前的是东京横滨地区,排在它之后的是美国硅谷地区。当深圳能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时,当深港两地消除出入关的制度障碍时,当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研究人才的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时,香港与内地共同繁荣发展会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以此为起点带动香港社会经济发展。


遵循市场规则,按市场规则办事,这是非常重要的。深港合作当中,一方面,大陆的资源和产业发展、制度创新的空间,能为香港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香港依旧是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同时它又是成熟的、法治的市场经济社会。


新京报记者 张姝欣 陈鹏


编辑 王宇 校对 李项玲

(来源:新京报HI财经的财富号 2019-10-02 08:27)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