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银行保本理财叫停后的“接班”产品,结构性存款的出现深受银行和客户的青睐,但“出生”还不算太久的结构性存款现在正经受监管的整治。

10月10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出手整治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乱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中,作为银行业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乱象之一,“假结构性存款”也登上被整治的榜单。

银保监会分别列举了银行业保险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的表现形式。银行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表现在:产品设计方面、营销宣传方面、产品销售方面、内部管理方面、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方面。

银行业产品设计方面表现一是产品多层嵌套,结构复杂,产品说明书等销售材料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不完善;表现二是结构性存款假结构,替代保本理财,或按保本产品宣传销售;表现三是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区间测算不科学合理,存在诱导性表述。

结构性存款自创设以来,很快就成为各银行热门品种,尤其是在各地方性银行经常能看到结构性存款高收益率的LED宣传。《资管科技》要提示的是:结构性存款的运作要求其实门槛较高。

在监管的强力整顿之下,下半年结构性存款规模收缩将成定局。

整顿进行时

日前市场传言浙江辖区监管部门叫停假结构性存款。浙江银保监局则回应称近期未专门发过“叫停假结构性存款”的文件。

其实两个报道并不算完全冲突,浙江银保监局虽然没有叫停,但其也在回应中称“通过窗口指导、治理乱象等方式,督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也就是说其正在规范治理结构性存款。

此前,已经有地方监管开始出手整顿银行业金融机构结构性存款业务乱象。9月6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规范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要求杜绝“假结构”问题。

分析人士称,自资管新规正式发布后,结构性存款一度被银行视为保本理财产品替代,成为各大商业银行揽储利器。目前一些中小银行并不具备衍生品交易资格,但为了增加存款,就会发行未挂钩衍生产品的“假结构性存款”,这增加了银行的负债成本。

根据北京银保监局调研及监管排查,其辖内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存在产品设计不合规、风险计量不准确、业务体量与风控能力不匹配、宣传销售不规范四方面问题。个别银行结构性存款中未实际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或所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无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涉嫌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

而中国银保监会也已于今年5月,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 促进合规建设”工作时要求,查处结构性存款不真实,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

假结构性存款“挂羊头卖狗肉”

那么,假结构性存款是什么?根据介绍,结构性存款就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分成了两个账户,第一个账户的钱全存银行,赚取存款利率的利息,这部分和普通存款没两样;第二个账户的钱,有一部分本金存银行,另一部分本金则拿去博取更高收益。

分析人士指出,高收益高风险,所以结构性存款的风险比普通存款高,这种存款也不全是保本的。银行的客户都不是傻子,既然不保本那谁还去存,去银行不就是图安全省心么。

银行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现在大部分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都是保本型产品,本金风险非常低,但是收益又远高于普通存款,所以它的热度很高。

真正的结构性存款,它的到期收益是不能确定的,银行只能给一个预期最高收益的数据,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很多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产品,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实际收益每次都达到了预期收益。

按理说这对储户是好事,但是假结构性存款相当于银行借着结构性存款,包装成保本保息理财来揽储,从银行来看,这样做的风险很高。一来银行揽储成本升高,银行经营风险增大,二来这也导致银行同业之间不正当竞争,会扰乱整个金融系统秩序,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引发投资亏损或流动性风险。

分析人士称,正是考虑这一点,所以五月份银保监会发文,要求清查假结构性存款。一旦有银行的产品被举报,它的实际利率肯定会降低。

业内人士预计,今年下半年结构性存款市场份额将出现收缩。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是监管力度加强,“假结构”将逐渐消失;其二是衍生品交易资格难以获取。理财新规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目前来看,除国有行、股份行外,仅有22家城商行和15家农商行具有衍生品交易资质,而获取衍生品交易资格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难度较大,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衍生交易人才十分稀缺。

根据央行发布数据测算,结构性存款规模在今年2月达到峰值11.23万亿元,随后逐渐下滑;到今年8月,结构性存款规模下降为10.46万亿元。 

(来源:资管科技的财富号 2019-10-12 17:58)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