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在基金经理的成长中,很多时候也适用。

  如果一位基金经理在从事投资之初就取得了较好的业绩表现,他可以避免痛苦的纠错期,不断验证自己的投资思路,加速优化自己的投资方法。

  另一方面,一个好的开始,往往也依托于基金经理职业生涯中的长期积累。

  海富通范庭芳正是一个例子,在擢升基金经理前,他长期研究电子、通信和泛TMT行业,并拥有扎实的通信工程专业背景,这些经历对于他从事成长股投资大有裨益。他自2018年6月份起任海富通中小盘混合的基金经理助理,今年8月被增聘为基金经理。根据Wind、海富通官网数据,截至10月18日,今年以来这只基金的收益率达到60.37%。尤其是近一个月,沪深300下跌-1.39%,而海富通中小盘混合近一个月逆势上涨6.19%。

  在他看来,超额收益的背后离不开公司投资研究团队的支持,他也结合自身背景和性格,逐渐探索并形成自己的投资框架和方法论。“投资是个长跑,必须要走正道,这样才能跑的正跑的远,我们始终相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论,不论任何市场环境,都可以让我们走的更远。”

  本次,新浪财经专访范庭芳,就其投资方法、选股逻辑、未来市场观点等进行了探讨。对于后市,他认为中长时间内,“科技+消费”依然是投资的大方向。他将基于成长投资框架,自下而上筛选,全力捕捉未来“大王行业”中的“大王个股”。

投资篇:“个股精选,行业淡化” 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降低犯错的概率

  范庭芳的投资方法论是基于基本面趋势的成长投资。具体操作层面概括为八个字:“个股精选,行业淡化”,还总结了一套“大王行业”和“大王个股”的筛选方法。同时,他表示,我的主航道是“科技+消费”,坚守自己的能力圈,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犯错的概率。

  超额收益是如何做出的——取得不错投资收益的背后,离不开我们海富通整体投资研究团队的支持,以及公司层面鼓励基金经理个性化发展。在基础研究方面,海富通拥有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研究部每年会演示50篇以上的深度报告。我会从自己的投资框架去解读,进一步深化研究,并且反向推动研究员做拓展研究。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结合自身背景和性格,逐渐探索并形成自己的投资框架和方法论,自加入海富通中小盘的投资团队以来,投资方法论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和验证。我们说投资是个长跑,必须要走正道,这样才能跑的正跑的远,我们始终相信,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论,不论任何市场环境,都可以让我们走的更远。

  以二三季度为例,分享下您的投资思路——我的投资方法论是:基于基本面趋势的成长投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个股精选,行业淡化”。“个股精选”是指,我们对个股的要求会非常的高,只有它足够优秀,才会在我们所披露的前十大重仓股里体现。“行业淡化”是指,我们采用成长投资的方法,但不会把行业局限在TMT这几个行业,而是在众多行业中,寻找未来处在景气上行阶段的行业,最终进一步挑出景气的个股。

  每个人对于“好行业、好股票”的理解不同,基于自己的研究背景和经验总结,我也总结了一套“大王行业”和“大王个股”的筛选方法。筛选过程主要通过评分,这个打分综合了多个因素,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在于景气度。在“大王行业”的筛选上,评分9-10的行业,往往处在景气的快速上升阶段,这些行业未来二、三年获得20%~30%增长的确定性比较高,而且看不到下滑趋势。评分在6-8分的行业, 往往处在景气向上的中后段,即目前有20%~30%的增速,未来增速不确定,但是也不会有断崖式的下滑。我们的主要的工作集中在6分以上的行业里,评价在5分以下的行业我会选择回避。

  “大王个股”的筛选也同样基于评分。我们跟其他人不同之处在于,在我们的框架里,在一个行业里评分最高的不一定是龙头。比如说,在一个景气向上的行业里,行业平均增速是30%,我们对大王股的业绩增速要求是超越行业平均,体现出显著的阿尔法。许多龙头股的市占率可能是最大的,但是如果业绩增速较慢的话,我们未必会选中。反之,如果行业景气度没那么高,我们定义的大王股也能够体现出足够的阿尔法。

  对于“大王行业”、“大王个股”的判定,除了景气度指标之外,我们还会综合考察行业的竞争格局、上下游、公司业绩兑现度、公司治理等等。

  当然,大王股的筛选的过程从投资管理来看属于 “投前”。我们也十分关注投资的“投中”和“投后”的管理。当持有这些股票后,我会密切关注其基本面趋势,以及管理层、大股东的变动等等,并不是买完就结束了的,恰恰是刚刚开始。如果这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放缓,并且会影响到这个公司,抑或个股的业绩增速或者基本面情况出现趋势性、边际上的下滑,我都需要重新评估这只股票的价值。如果股票不再符合我们的投资逻辑,则需要剔除出“大王股”的序列,也从投资组合上有所体现。

  在这样的指导体系之下,会选出一批“大王行业”和“大王个股”。在具体的组合构建和行业配置上,我也有一些投资纪律作为我们框架的补充。比如1)在前十大重仓股集中度较高的基础上,会有意识的做行业的分散,尽可能挑选出4个以上行业,且行业属性不同的股票作为重仓股,以分散风险。2)即使非常看好一个行业,我可能也只会挑1-2只股票作为重仓股,不过分依赖于某一行业。3)本着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我们尽可能有前瞻性的选出可以较长时间表现出色的个股,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换手率。4)较少进行仓位控制,通过择时做出阿尔法的难度较大,我会选择淡化择时。

  给自己的投资风格贴标签,怎样定义自己——如果要给自己贴个标签,我将自己定义为一个“选股型选手”,用成长的投资框架,自下而上精选个股。需要说明的是,我所做的成长投资不是主题投资,事实上一定程度上类似于价值投资。我会以一到三年的角度去做长期投资,战略性放弃一些短期交易性机会,注重跟进基本面的情况,确保持仓股票的成长性都是可解释的。

  如何控制回撤或防止“踩雷”——这就靠我说的“行业淡化”,控制回撤主要靠有意识的进行行业分散,行业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冲。在个股选择较谨慎且成功的情况下,这个对冲效果会比较明显。

  另一方面,我们重点投资于最有把握的行业和个股,我的主航道是“科技+消费”,纯周期和金融地产涉足极少,坚守自己的能力圈,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犯错的概率。

  市场篇:四季度将维持震荡向上 预计明年“科技+消费”依是大方向

  对于市场与行业,范庭芳表示,四季度预计将维持震荡向上,“科技+消费”的大方向依然不会太差,但行业内部结构可能会有分化。上半年“炒预期”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对于质地比较好的,行业内的大王个股,我们倾向于进一步提升集中度,以需增加组合的确定性。

  科技行业重点关注,5G产业链、华为产业链、泛自主可控三个条线;消费行业重点关注新兴医药消费、创新药、高端白酒、垂直电商等领域。

  近期有一些回调,如何看待科技股投资前景 ——每一波行情的上涨,尤其是涨到一定的阶段,会有一些短期资金进场。这些投资者会不断寻找新的短期机会,科技也好,消费也好,一旦下跌或者滞涨,这类投资者就会离场,进而导致一些不小的波动出现。

  但是这次我们认为,本轮科技股的上涨和此前不一样。有明确的长期投资逻辑可以支撑:华为5G产业链以及国产自主可控。

  展开来讲,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对华为5G产业链和泛自主可控产业链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国产替代的速度和技术革新的速度显著提升。比如以前国产的CPU芯片由于性价比的因素较少被使用,现在国内产业界则自发替换国产芯片,牺牲一些短期利益,换取供应链的长治久安。进而,企业的技术得以不断迭代,进步会很快。科技新周期的到来比想象中更快。

  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华为产业链,5G产业链,泛自主可控产业链可能会涌现出一系列的投资机会。我们对市场的短期调整并不忧虑,如果一些“大王个股”跌到我们认为的合理估值水平以下,那么反而是投资机会。我们对科技新周期和中国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希望。

  展望四季度及明年的市场 —— 四季度预计将维持震荡向上。前三季度市场涨的比较多,消费和科技两个板块双轮驱动,许多相关股票已经翻倍,市场走到这个位置会有一些纠结,一些低估值板块也有补涨。

  在10月份的时候最重要的是验证3季报,因为在四季报之前会有很长的业绩真空期。目前市场正等待基本面趋势的拐点,寻找下一个投资方向,这个时候确实很难判断。从我们的预判来看,“科技+消费”的大方向依然不会太差,但行业内部结构可能会有分化。

  上半年“炒预期”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对于质地比较好的,行业内的大王个股,我们倾向于进一步提升集中度,以需增加组合的确定性。

  看好哪些行业 —— 预计明年“科技+消费”依然是投资的大方向。会综合考虑各个细分行业的“性价比”,进一步优化组合配置。科技行业重点关注,5G产业链、华为产业链、泛自主可控三个条线;消费行业重点关注新兴医药消费、创新药、高端白酒、垂直电商等领域。当然,只要符合选股逻辑,都会补充进来。

  个人篇:做投资大方向比细节更重要 投资是个有魅力的职业

  复旦大学工科背景+基金公司研究、投资经历,范庭芳表示,确实感受到了研究和投资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做投资最重要的是对于大方向的把握,大方向比细节更重要。基金经理要花更多时间去“想”——也就是独立思考,甄别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完善自身方法论体系并提升思维层次。

  您主要的研究方向 —— 我本人在复旦大学读了7年的工科,本科和研究生的专业都是通信工程。在学生时期,有两年的时间都在卖方(证券公司研究所)做实习,对于卖方的研究模式也是比较熟悉的。入行以来就在基金公司做买方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是电子、通信和泛TMT等硬科技领域。

  如何评价自己的“能力圈”—— 能力圈方面,从一个人的能力范围分,大致可分为宏观能力、中观能力、微观能力。基于过往的研究经历,我本人的能力圈偏向于中观、微观,也就是行业、个股选择上。如果从行业维度来划分,业绩增长因子权重较大的行业更适合我去挖掘其中的机会。当然,这些行业也不一定是科技和TMT,一些泛新兴的消费股,和景气度较高的传统制造业都包括在内。

  总结而言,我个人能力圈总结为:基于成长投资框架的,自下而上筛选优质个股。

  为什么进入投资领域 —— 之所以走入投资领域,首先是因为投资是一件让人感到成就感的事情,尤其是为广大基民创造超额收益的时候。走进基金吧、基金论坛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实实在在的投资者,希望通过投资基金获得财富的保值增值。我们也希望通过勤勉尽责的管理,尽可能满足投资者的期待。另一方面,投资是一个适合终身托付、终身执行、终生学习的职业,对于年轻人来讲,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一个非常有魅力的职业。

  从研究向投资的转化,您有哪些心得体悟 —— 身处变化的过程中,体悟还是很多的,确实感受到了研究和投资有着非常大的不同。

  做研究时,主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用比较固定的模式在细分领域内做深、做透。我们公司研究部,包括我自己一直用行业专家的标准要求自己,哪怕比较复杂的技术性的问题也要搞懂,要求自己变成半个技术专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行业研究员。

  做投资以来,我感受到了三方面比较大的区别。首先一点,做投资最重要的是对于大方向的把握,大方向比细节更重要。投资需要我们时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脉搏。

  第二点,做投资需要覆盖的领域更广,行业更多。在转型中会遇到拓展行业的问题。我尽量基于自身积累的选股思路,做同类型扩张,在其他行业的新兴领域寻找投资逻辑类似的好股票。

  第三点,研究员的日常主要是覆盖研究、反馈和沟通交流。基金经理在这个基础上,要花更多时间去“想”——也就是独立思考,甄别纷繁复杂的信息,不断完善自身方法论体系并提升思维层次。

  如何看待基金经理这行 —— 在我看来,基金经理需要拥有较好的知识储备,较好的理论框架和强大的心理素质,这样才可能在面临市场上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不断调整、稳固自己的投资框架。在遇到突发信息时,必须立即跟进,综合判断是否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到自己的投资工作。

转载自:新浪财经

(来源:海富通基金的财富号 2019-10-23 13:44)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