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自研”院士

作者:董指导

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位列其中的来自阿里巴巴的王坚,成为舆论的热点。大家或感慨王坚打磨阿里云创业维艰;或惊叹马云力挺云计算眼光长远;或称赞国家对民营企业的认可意义重大。然而尽管口碑载道,但这一历史性事件的意义,或许仍被低估了。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突破关键技术、实现经济转型的迫切性前所未有。在过去的几十年,核心科技的攻坚长期依赖国家力量,但正如科技部所言:鼓励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始终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内容。

而欣慰的是,以阿里巴巴、华为为代表的民营经济,也不负众望。院士的荣誉,不仅属于王坚博士,也属于长期坚持在科技创新领域深耕的阿里巴巴,更属于所有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民营企业。这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民营企业开始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新动能,激励更多人、公司,向科技创新的高峰攀登。

王坚当选院士的一个重大意义在于,这一个双料“自研”院士。王坚来到阿里时,负责的是阿里云业务,这是中国互联网自主研发的一段美妙乐章。自研的路有漆黑有风雨,但王坚博士坚持了十一年,完全是阿里企业内部成长起来的院士。这个“双料”说明,民企企业可以搞研发攻关,中国可以搞自主研发。

事实上,这也是阿里巴巴集团的告白:不装了,我摊牌了,我有一只强大科技先锋团队、科技人才猛将如云。比如,达摩院自动驾驶负责人王刚在全球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榜中名列前茅;平头哥半导体研究员孟建熠兼任专用集应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顶尖华人AI科学家贾扬清,负责阿里的大数据计算平台研发……

也许多年后,人们会发现,王坚当选院士的星星之火,却成为科技发展、民族复兴的希冀。然而,科技创新的前景是美好的,但道路是崎岖的。王坚、阿里云的数十年,也是如此。阿里云经历了些什么,为什么是阿里成为了科技创新的领军者?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钟拨回到2008年。

01 风起

2008年7月24日,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宣告:在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网民宽带接入人数世界第一;中国CN域名注册量世界第一。

这些“第一”虽然有些惊喜,但早已在大部分人的意料之中。这几年的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

门户网站之外、博客也成为网民们重要的沟通方式,博客数量达到了1亿个;搜索、聊天等工具仍是一路高歌。横空出世的淘宝开辟了电商新天地。2007年电子商务被国家确定为新兴产业,当年交易总额就达到了2万亿。

这一系列数据都展现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壮大。然而,在这光鲜数据背后,却隐藏着危与机。

从1994年开始,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仍是应用层面,而且多数是以海外已有的模式为参照,俗称copy to china。而在每一次购物支付、每一条社交消息、每一个搜索确认的背后,几乎都是海外公司的身影。例如在硬件支撑领域,国内普遍采用的是IBM的服务器、Oracle的数据库和EMC的存储设备。

仅在应用层跟随海外、复制发展行不行?完全依赖海外设备好不好?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意味着“只有血肉,并无骨架”。这一定会在未来遭遇各种阻碍弊病,但未来有多久,并无人知道。因此,愿意为未来做出准备,甚至牺牲当前利益的个人、公司,都少之又少。

马云也了解这些状况,他看着阿里的发展,便有些担忧:在快速爆发的数据面前,传统的硬件架构一定会面临算力瓶颈。而阿里的担忧,也是海外公司思考的命题。

为了应对硬件资源和数据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在2006年,谷歌提出了“云计算”概念,即将硬件资源虚拟化后随意支取。云计算发布一个月后,以电商业务起家的亚马逊,就率先开放了第一款云存储服务,在当时看来也算是比较“土”的云业态。但亚马逊没有停止探索,源源不断地增加投资、雇人、买设备、搞研发。

而当时的鼻祖谷歌,却因为搜索引擎、邮箱等产品发展迅猛,无暇顾及云领域,一直等到2年后的2008年,才开始蹒跚追逐。而微软也在观摩了亚马逊两年后,与谷歌在同一年宣布了云战略。

即使在创业文化浓厚的美国,判断未来容易,相信未来下重注却很难,而要放弃利益为未来下重注更是难上加难。

而2008年的阿里,日子也非常难。次贷危机冲击着世界贸易和阿里的业绩,股价被华尔街看空不断下滑,马云甚至在邮件中表示“准备过冬”。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即便如此困难,阿里依然作出了一个事后看来无比正确的决定:坚决进军云计算,国内的科技无人区。

这是马云一个人的决定,是阿里一个公司的决定,但最后,却成为了影响中国互联网、科技界的决定:中国和美国一起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而眼前的赛道决定着DT时代的科技格局。

02 云涌

2008年10月阿里巴巴在内部启动了代号为“飞天”的云架构研发项目,负责人正是现今当选院士的王坚。他被誉为云计算的坚定领路者,但是在2013年之前,他更多地被人称之为“骗子”、“忽悠”。

阿里当时拥有的,是几乎和美国巨头同时的起步、优秀的国内工程师资源,以及马云、王坚团队等人的“疯子”般的偏执,但他们要走的是一条极险之路。IOE的架构,虽然不满足弹性计算需求,但商业经验丰富、性能稳定。自研系统不仅意味着学术的突破,更是商业的颠覆。

幸运的是,阿里自身有着丰富的商业形态、数据、以及招兵买马的人才体系,可以支撑研发;而不幸的是,每一比特数据的迁移、每一块硬盘的替换,都是重大的冒险,即便在集团内部,依然面临重重困难。

比如在淘宝架构转型中,80多位Oracle工程师放弃成熟的海外产品,转向自主系统,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解决了自己。需要转移数据的业务部门谁也不愿意当做小白鼠,而阿里云新系统也非常“配合”地频频报错。

阿里云整个部门连续几年在集团中拿到最低分,被讥讽为不自量力。团队不少员工也因受不了压力、看不到希望只能挥泪离职。在2012年阿里云年会上,王坚紧握话筒,泣不成声,“这两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的骂还多。但是,我不后悔”。阿里云内部受挫,外部也不被看好。国内不少互联网大佬发声,云计算是老套路、爆发要等阿凡达时代。

在关键时刻,马云站了出来为王坚撑腰,“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十年”。而集团各部门也逐渐统一了思想,全力配合支持阿里云。终于在2013年6月,阿里云5K项目测试成功,性能不输海外巨头。国产化的荒地,总算有了开垦。历时5年,阿里人的相信,也终于被看见。

打破利益、走出舒适区、执着未来的路,有多么漆黑曲折?微软的缓慢进展、谷歌的停滞不前,就可见一斑。一直到2014年2月,改革派纳德拉成为微软新一任CEO后,云业务才被塑造为微软发展的新引擎,也才有了微软的再现巅峰。而当这些巨头在开拓中国市场时,才惊讶地发觉:中国的云计算,实力斐然。

而中国崛起的并不只有云计算。在存储领域,长江、常鑫在提升内功;在服务器领域,浪潮、中科曙光等公司的市场份额、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在数据库领域,阿里的OceanBase、PolarDB、武汉达梦等产品成熟度也日益更新。

阿里云的成功,为中国换来了数字经济的入场券。而阿里的使命还远未结束。

03 浪奔

2017年7月20日,“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具前瞻性”的投资家孙正义,发表了著名的演讲《信息革命指引下的新世界》。孙正义描绘了数字经济将带来的巨大改变:低成本低延迟的高速网络、数千万亿台物联网设备、接纳数据的云端、分析数据的人工智能中台。一个崭新的时代呼之欲出,产业界与资本市场为之兴奋。

而早在2010年,iPhone4的问世就拉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三大新科技的成熟,为数字经济时代奠定了基础。毋庸置疑,科技周期的每一次轮回,都是国家力量的重塑机遇。而对于处于“降速提质增效”新常态的中国,数字经济是实现创新增长、保证经济活力和韧性的杀手锏。

著名的咨询公司毕马威,曾对全球数字经济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消费者、数字产业生态、数字公共服务、数字科研等5个维度,对全球主要经济体进行了比较,最终发现,美国、中国领先世界,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中国在数字经济方面,也有独特优势。

在消费领域,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中国广袤的城乡消费市场带来活力,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的普及领先世界,丰富多样的消费场景、产业场景,沉淀出了丰富的数据,无论类型还是数量,这都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原料”。

而在产业领域,中国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也为数字经济提供了广阔的赋能空间。沿着“数据采集——模型构建——模型应用——反馈控制——服务提升”的工业互联网路径也格外清晰。中国完全有机会走出自己的数字化转型道路,尤其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正在输出自己的科研力量。

在2019年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TO张建峰表示:“数字升级需要四项关键技术:可靠易用的云、全球智能大数据、云智能网络以及随时随地的移动协作”。

云产业的发展,为AI等未来硬科技的发挥,提供了充足的算力支持。而阿里在云研发过程中历经打磨、不断完善的中台方法论,也将会在AI、芯片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这也会成为中国数字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

数字经济对于中国而言既是一次科技浪潮,也是一次民族机遇。而发展数字经济,也是中国对于“中国模式”给予的注释。

发展从来都是既要抬头看山,又要低头看路。美好愿景之前,都要有一段艰辛的长征要走。幸运的是,民族独立的长征路我们已经实现,科技崛起的长征路,也已经有阿里巴巴等“先锋”,我们相信也看见,中国数字经济的美好未来。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吧~

(来源:饭统戴老板的财富号 2019-11-23 22:24)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