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1.png

11月25日,阿里巴巴美股收盘价为190.45美元,大涨1.96%。

第二天上午,阿里巴巴正式港股上市,大涨近7%,总市值超40000亿港元,超过腾讯(总市值32210亿港元),成为港股市值第一大的新晋“股王”。

同一天,拼多多也不甘寂寞,快马加鞭的推出新举措努力抢头条。

一方面,对标淘宝的直播卖货正式开启,拼多多宣布将于27日晚8点开始首场直播。

另一方面,跟亚马逊海外购联手推出 “限时快闪店”,准备在黑五年终大促上有所作为。

微信图片_20191126170856.jpg                                              

业务上蒸蒸向上的气息,让投资者无法忽视拼多多的存在。

但财报上的高额亏损,又让投资者们产生怀疑,拼多多的模式究竟能不能盈利?

面馆认为,尝试判断一个公司的未来,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认知:

首先,它有没有清晰的战略

其次,当前行动与战略是否一致

最后,找得到它的安全边际

而我们该如何在这三个层面上看待拼多多呢?幸好有三好学生阿里可以拿来当标尺。


一、 有没有清晰的战略?

在致股东的信中,黄峥经常提到“长期”二字。 黄峥始终希望传递给投资者这样一个信息,拼多多要以亏损换取增长

在Q3财报电话会议中,黄峥又一次提到: “我们把花钱看作是一种投资,是一种长期的机遇,有了这样的机遇,我们就要去大量地投资。 ”

面馆对这种所谓“长期投资”战略的理解是:

1. 先拉用户

2. 固化习惯

3. 缓求收益

这个战略不复杂,甚至不需要解释就很容易理解,算是一个清晰的战略。

pinduoduo-1600x832.jpg

二 、当前行动与战略是否一致?

稍微了解一点拼多多,应该都能给出直观的答案。

当然一致,不计代价的百亿补贴促销,真的是只求增长,不看收益。

但我们还想找到更量化一点的证据,参考模范生阿里,拼多多在销售费用上的投入,究竟算不算是重金投入?

于是我们比较了拼多多和阿里截止2019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同类业务的收入和费用投入。

image.png 

拼多多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对平台商家的广告服务和交易提成。2019年Q3,拼多多收入为75亿人民币,而阿里的同类业务收入为693亿人民币。拼多多仅是阿里规模的十分之一。

在研发费用上,虽然拼多多也在快速投入,但从比例上来说,拼多多也仅是阿里的十分之一,与收入规模一致。

管理费用占比,拼多多更是只相当于阿里的7%。符合公司规模更小,管理复杂度理应更低的印象。

但是,拼多多Q3的销售费用投入,已经达到了阿里的58%

以阿里作为行业标尺,那么拼多多的确在积极主动的大量投资。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不奇怪为什么财报上还是有超过20亿人民币的巨额亏损了

因为当前的行动,依然在践行对外传递的战略:只求增长,不看收益!

2120826_266d6e36e18b831326a84ef2511d0032.jpg

三、有没有安全边际?

战略我们理解了:重金投入,获取用户并培养使用习惯。

行动也看到了:现阶段只求增长,不看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模式将来有可行的办法让净利润扭转吗?

我认为,最起码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期待:

1. 开源:

用阿里年报披露的数据,我们估算阿里GMV到拼多多可比销售收入的变现率为4.98%。

而根据拼多多Q3的财报数据,这个变现率仅为3.01%。

也就是说,以阿里巴巴为参考,拼多多在广告服务和交易提成两方面,还有很大的变现空间。

2. 节流:

别忘了前面看到的数据,拼多多在销售费用上的补贴投入很激进。

正如阿里、京东们曾经走过的路,为了构建生态不惜重金。

但达到战略目的后,补贴就没必要持续保持高亢的状态了。

简单说,想办法少花钱,利润会有的。

写在最后

拼多多的模式是否可行?面馆觉得下面这个评价最为准确:

段永平曾经评价拼多多,将来有可能成为十倍收益的机会,但短期内还是个风险投资。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收藏和转发!

欢迎关注基本面馆,谨防走失~

(来源:基本面馆的财富号 2019-11-27 07:19) [点击查看原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