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橙先生。这篇文章,继续记录了我对《道德经》的学习感悟,此外,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以下文字并非金科玉律,供同伴交流,供日后我自己再次迭代。

(一)

原典: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天下人都说我讲的“道”太大了,似乎不像任何具体事物。正因为它太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种具体事物,也就变得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固守且小心珍藏着。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俭约,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对人慈爱,所以能产生勇气;有了俭约,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成为众人的领袖。

如果舍弃了慈爱,而一味地好勇斗狠;舍弃了俭约,而一味地铺张浪费;舍弃了甘居人后,而总是站在众人前面,就会走向死亡。慈爱的人,用来作战就能获胜,用来防守就能巩固。上天要救助一个人,就用慈爱来呵护他。

我的理解:本章包括两层内容:一是讲“道”的伟大,二是讲法宝的妙用。这两层前后呼应,有内在联系。

我是这么理解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个原则就构成了“德”的内容,而“德”又是“道”的体现,所以这三个法宝就是修道的切入口。

理解“慈”就想想水的特点,理解“俭”就想想发家致富的要素,理解“不敢为天下先”就想想群众路线。

(二)

原典: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译文:古代善于做将帅的人,不崇尚武力;善于争斗的人,不轻易发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利用别人的力量,这叫做顺应天意的做法,这是自古已有的最高准则。

我的理解:《孙子兵法》说,“避其实,击其虚”,这不就是老子的“善胜敌者不与”的道理么?打仗不是过家家,不是制造一场绚烂的武打片,是要抓住对方弱点以胜利为目标。

此外,这段讲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善战者不怒”,曾经看过某位领导人的儿子死了,第二天开会依旧面不改色,看不出一丝波澜,这就是高手。

愤怒容易催生主观臆断,不冷静做决策会让自己在小概率方向上前进,失败的可能性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古代贤明的人都强调暴躁的坏处。

(三)

原典: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译文:兵法家曾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宁愿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没有任何祸患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将会丧失我的法宝。所以,当敌对双方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愤的一方可以获胜。

我的理解:原来哀兵必胜也是有条件的嘛,对我实力相当的时候。

敌我悬殊还采用哀兵必胜的策略大概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自不量力吧。

但是老子打仗一味用“守”的策略,是不对的,这没有军事行动的合理性,这方面更应该看《孙子兵法》。

由此可见,《道德经》全文都在论述“道”及其精髓——辩证法,至于世人的社会实践究竟如何,还需要根据自己面对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化分解。

(四)

原典: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文:我的言论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天下人却没有办法理解,也没有办法施行。不同的主张各有宗旨,不同的行为各有根据。正因为人们互相间不理解,所以没有人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很少见,能效法我的人就更显珍贵了。因此,圣人总是外穿粗布衣服,怀内揣着美玉。

我的理解:老子的主张是容易被理解,却很难被采纳,这种主张要是作用在国家治理,必须是圣人之国,且是圣人治国,放在现代社会这么干,早就被吞并了。

所以我一直认为切实可行的是用制度来替代老子所谓的“圣人”,这样或许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会获得成功。

有句话倒是说到我心坎了,“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正因为人们互相间不理解,所以没有人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很少见,能效法我的人就更显珍贵了。

生命,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包括我们的父母、爱人、儿女,更别说同学、同事、朋友了,你终将走到自己的彼岸,那里可能并不繁华,甚至有些荒凉,但那时的你可能需要的仅仅是清静。

坚持做自己,必然是一段孤独的旅程,想做自己就要拥有一个人走夜路的勇气和魄力。

(五)

原典: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缺点了。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正是因为他把缺点当做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我的理解:“知不知”是一种高深的智慧,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就是难得的糊涂人呐!关键还要让别人看不出自己是装不知道,这得多高明的情绪控制能力呐。人在知道的情况下总愿意去表达,这仿佛就是人的天性,也只有表达了才实现了信息的输入输出,实现了平衡,如何不输出,自己内化它,这就像“肥水不流外人田”一样,需要再找到自己的一个平衡点,心境的修为起了关键作用。

事实证明,自知之明是为人处世高处不寒,低处不卑的法宝。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在高处是表演的猴子,在低处是卑贱的蝼蚁。唯有拥有自知之明的人,让人打心底尊重。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