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橙先生


大家好,我是橙先生。这篇文章,继续记录了我对《道德经》的学习感悟,此外,我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以下文字并非金科玉律,供同伴交流,供日后我自己再次迭代。


(一)


原典: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太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大道是万物的庇荫,是善良人的法宝,也是不善良的人的依靠。美妙的言辞能换来别人的尊重,高尚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人就算有不善的,大道又怎么会舍弃他们呢?所以人们拥立天子,设置三公,即使在四匹骏马之前献上巨大的宝璧,也不如安安稳稳地进献这个大道。古人为何重视这个大道呢?不正是说:有求即能获得,有罪即可免除吗?所以大道才为天下人所重视。


我的理解:人们说,“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也不知道是谁这么缺德,提倡这句话。现实更残酷的是,“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老子告诉我们,“道”荫庇好人,也不抛弃恶人,“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好人和恶人,好报和恶报,这是两个层面的东西,非得强加因果催生必然,世人自己悔恨吧。


一个不能得“道”的人,没有智慧,便不能保护自己,不能免灾,却稀里糊涂傻乎乎的去做好人,怕是碰瓷的人还不够多。


这也告诉我们,我们不要祈求老天可以干掉恶人,不要想着什么给他天降灾祸,对待恶人,得自己想办法设计干掉他。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只要把恶人引向“天”的对立面,他自己就消亡了,这才是让恶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丁元英给刘冰的那所谓可以掰倒格律诗的资料,不正是顺天应命的把“恶人”引到天的对立面么?既然未来会反水搞破坏,就让这个可能性提前到来,而触发机关也在于个人心中。


无非是给你波澜不惊的人生加了一次杠杆,看你怎么玩了。


问问自己那时候载得住这厚厚的“名利”么?所以为什么老子多次强调要深根固本,以柔弱之“雌”守刚强之“雄”?没有“德”,怎么可能守得住长长久久的高位和厚利。


德是品德吗?错,德是智慧,德中所包含的东西,恰如我们今天对君子的理解仅仅是品德高尚的人一样。


(二)


原典: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所作为的,是没有作为;所从事的,是无所从事;所品味的,是恬淡无味。把小的看做大的,把少的视做多的,用德行去回报怨恨。解决困难宜从容易处入手,成就大事宜从细小处开始。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处做起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微处开端的。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他的伟大。轻易作出承诺的,一定很少能够兑现;把事情想得太容易的,一定会遭遇很多的困难。因此圣人总把事情设想得困难些,所以永远没有办不成的事。


我的理解:常言,“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坚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大事也可成了。


经常听说我们做事要以终为始,其实也要慎终如始,那么就很难失败了。李自成本可获得天下,最后功败垂成,也是因为忘了初心,因此灾祸也降临了。


(三)


原典: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局面安定时易于把握,事情尚无迹象时易于图谋;事物脆弱时易于破除,事物微细时易于化解。要在事情尚未发生时就处理妥当,要在动乱尚未出现时就控制到位。合抱的参天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长成的;九层的巍峨楼台,是从堆积土块开始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走出来的。任意妄为将会招致失败,执著强求将会使希望落空。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也就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著,也就不会使希望落空。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即将成功时失败。如果在最后阶段,能像开始时那样谨慎,也就不会失败了。因此,圣人想要的就是没有欲望,不重视那些稀有的珍宝;想学的就是没有知识,来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此助成万物自己如此的状态,而不妄加干预。


我的理解:这段话有很多俗语和它异曲同工,“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提倡要慎终如始,其实也是要有敬畏心,敬畏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多的名利带给自身心性的影响。


我喜欢有实效的读《道德经》,不仅仅是心性上,所以这段话还给我深刻影响的是首段,“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局面安定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大概率事件;事情毫无迹象的时候正是机会所在;消灭对手是要抓住对方的弱点,而非硬碰硬;只有分解出一个突破口,难而大的事情才有可能克服。


(四)


原典: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古代善于奉行大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民之所以不好管理,是因为他们智巧、伪诈的心机太多。靠智巧、伪诈来治理国家,那是国家的祸患;不用智巧、伪诈来治理国家,那是国家的福气。懂得了这一反一正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明白了治国的法则。总是处于明白法则的状态,就叫做最高的德性。最高德行深不可测,远不可及,与万物一起复归于真朴,这样之后才能完全顺乎自然规律。


我的理解:我依旧认为这是依法治国,制度管理社会事务的体现,根本没有圣人,“圣人”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


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被迷惑,本章的“愚”,就是质朴、自然的另一种表述,并非让你愚蠢的意思。


(五)


原典: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汇聚之地,是因为它甘居百川的下游,这样才能让百川归往。因此,圣人若想居于人民之上,一定要言辞谦下;若要居于人民之前,一定要退身于后。如此,圣人位居人上,而人们不觉得有负担;站在人前,而人们不觉得有妨碍。于是,天下人都愿意推戴而非嫌弃他。正因为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争。


我的理解:这不就是“群众路线”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便身在高位,也从不脱离人民群众,因此人民群众就会拥戴他。


看《道德经》,或者说是品味道家思想,我们总要回答:面对世事,我到底是争还是不争?


老子的回答是,以“无为”的心态达到“无所不为”的结果,这是大争,堂堂正正的争,一旦争到那就是长长久久的拥有。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