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原产于美国、新西兰或者西班牙的奶牛被养殖在中国牧场中,食用着南美进口大豆,生产着即将送往中国千万家庭的牛乳。

如此画面,看似是全球产业的一次美好交融,但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却有着更为高效的理解——“我们就换一个思路去想,索性在南美就把牛养了,是不是就不用运那么多蛋白来中国?”

据中国海关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乳制品进口量275.7万吨,同比增长7.8%,进口金额106.8亿美元,同比增长14.8%。2009至2018的十年间,中国乳制品进口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9%,比同期食品进口年均复合增长率(13.6%)高出5.3个百分点,可以说,中国乳制品升级,是中国整体消费升级需求的一个缩影。

但受制于人的一面在于,中国在乳品深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仍有短板,产业链不够完善,例如乳清蛋白、乳糖等深加工产品几乎100%需要从美国、西欧进口,这一现象短期之内也无法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再加上还存在奶源南北差异、国内外市场差异、销售季节差异等诸多现状,使得中国乳业经常出现“卡脖子”的情况。

这一现状对于蒙牛这样一个乳企巨头而言,全产业链布局国际优质奶源就显得尤为迫切, 于是,从美洲购买最优质苜蓿,从欧洲引进最先进的加工设备,“以造飞机的方式造牛奶,需要进行充分的全球协作。” 卢敏放表示。

因为进博会的政策红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获得准入,加快了整体贸易进程。仅有20年发展历史的蒙牛已经成为“环球大买家”,刚完成对澳洲食品巨头贝拉米的收购,在进博会现场,蒙牛就与法国“明星企业”安迪苏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后,双方将在奶牛养殖技术研发与合作、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交流、产品开发及市场推广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不止是产业链方面的合作,蒙牛与全球乳企在奶源的收购和合作就此展开。通过收购和自建方式,蒙牛在大洋洲拥有了自己的牧场和生产基地,同时与北欧、中东欧和南美洲的众多大型企业开展奶源战略合作。蒙牛不同于照搬生产模式的所谓“进口合作方案”,而是主动思考在全球整体供应链的链条当中应该在哪些环节去扮演重要角色,整合全球资源,打造世界新国货。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