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事,不光适用于股民,也适用于上市公司。在金融业务上转型4年无果后,易联众终于还是决定壮士断腕,先活下去......

一、转型之路崎岖异常

作为IC卡细分行业龙头,这个曾经在市场上风头无二的国产科技公司易联众,自2015年转型以来,就格外的步履阑珊。2015年是新控股人张曦以每股19.44元耗资10.69亿元控股12.79%股份正式接盘易联众的时间,也是易联众在张曦带领下,向大数据金融转型的时间节点。从此之后,易联众之后的转型4年,吃尽了苦头。

在金融业经验丰富的张曦控股易联众后,先后在2015年底和2016年成立厦门易联众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厦门易联众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1亿元、2亿元,从此增加了融资服务、保险经纪等业务,正式迈向大金融。而自2015年开始,张曦为了坚持转型保持话语权,截止2018年末股权更是一路增持至29.97%,耗资超过18亿元。

但是这些年来,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升反而大幅下滑,扣非净利润更是多数亏损,在近三年多时间里更是到了出售了7家子公司股权,加上政府补助后才能勉强达成净利润扭亏不戴帽的结果。可以说,自新控股人张曦掌舵后,易联众反而走向了一条吃力不讨好的转型之路。

二、转型未果反受其害

易联众转型向金融业务迈进之后,公司的现金流就从来没有宽松过。根据历年财报整理,2016至2018年公司支付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分别为4.44亿元、1.68亿元、1.75亿元,主要增加用于支付押金、保理款、融资租赁款,而此前这一项均不超过8000万。更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自从转型之后,应收账款急剧飙升,从2015年的2.06亿元,到此后一直在6亿元以上居高不下。

可以说,转型期间的新保理业务不光在吸血,还将公司的营收结构变得冗长复杂,更不幸的是,坏账激增账款难以到位造成减值的情况,再也没有停止过。2016至2019年前三季度,易联众资产减值损失分别为1234.49万元、2006.28万元、2242.51万元、2952.20万元,其中绝大多数为新业务坏账损失所致。直接的结果就是造成公司净利润的大幅变脸。此前2015年以前净利润多数在4000万以上,而2016至2018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38.6万元、-4284.25万元、641.88万元。

而能让易联众一直以来没有带帽的原因,是持续的变卖资产度日。从2016年以来,公司先后筹划出售易康投资25%股权、易联众金融22%股权、易联众医联45%股权等,正是靠着投资收益和政府补助使得净利润勉强扭亏为盈。直到2020年1月2日,易联众终于将保理公司100%股权以1.14亿元转让给了厦门欣亚锐,宣告了近4年转型保理业务的失败。

三、控股人低位2亿套现解压

可以说,为了公司成功转型,张曦自2015年以来持续投入超18亿元在增持上,但是近期却以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了1941万股,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4.51%,合计套现2.0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告显示:由于本次减持未预先披露,控股人承诺连续六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出售的股份将低于公司股份总数的5%。这也就意味着,最新的这次减持实属应急,并且还会继续减持,控股人自身的资金或许已经告罄,尤其在转型失败后,没有新资金来源后,也要处理自己的债务问题了。

按照wind数据显示,当前张曦直接和间接质押股权累计1.09亿股,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99.93%未来一年内到期的质押股份累计数量为0.70亿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总数的63.59%,对应融资余额为2.72亿元。这次应急套现2.04亿元,也正好对的上,但不难发现张曦资金的紧张程度可见一斑。

由于近年来公司业绩萎靡,导致股价一直在低位10元左右徘徊,较2015年19.44元接盘时价格来看浮亏严重,整个转型过程耗资超18亿元的增持,张曦反而成了高位“接盘侠”,壮士断腕,但内忧外患之下仍旧面临重重困境,能不能逃出生天还需要不少的时间检验。好好的一盘棋下烂,专注自己能力圈的重要性是多么重要。(以上观点仅供参考,不具备买卖依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