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出海并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稳步高速发展经历了几十年,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也面临诸多困境。越来越多像雪松控股这样的中国企业迎难而上选择“走出去”,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助力提升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话语权。

中资企业出海并购频频“触礁”

近几十年来,我国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稳步高速发展。根据国家商务部发布数据,2018年全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1298.3亿美元,同比增长4.2%。其中,中资企业对外投资并购实际交易总额为702.6亿美元。

海外并购水深浪急,民营企业如何成功出海?


但中资企业出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近10年来,不乏折戟的案例:

2009年6月,中铝集团收购力拓失败,力拓单方面毁约并向中铝支付了1.95亿美元“分手费”。2010年,由于政策原因,紫金矿业非洲收购Platmin受挫,被刚果金政府宣布无效。2012年,由于蒙古国政府的反对,中国铝业9.2亿美元对南戈壁资源有限公司的收购计划失败。2014年鞍钢集团收购的卡拉拉铁矿项目产量低于预期,项目减值6.4亿澳元,减值24.9%。

2014年至2017年间,中粮国际分两个阶段收购荷兰尼德拉Nidera和来宝集团(Noble Group)的农业贸易部门,计划投资近40亿美元,旨在将中粮集团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

然而在2015年,因为发现2亿美元未经授权的交易损失,Nidera出现五年来的首次亏损。2016年12月15日,Nidera出现1.5亿美元的亏空。该公司经确认,在对巴西业务资产负债表的审查过程中发现了“会计问题”。收购过程中,Nidera出现很多违规操作和资产亏损隐瞒,最终在2018年,中粮国际向尼德拉Nidera发起超过5亿美元索赔。

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海外并购存在诸多风险,企业出海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比如国内企业对海外企业没有做好尽职调查、并购企业所在国家矿业政策多变、并购项目建设延期导致成本超支、收购标的自身风险加剧等等,各个方面都会给并购带来极大的影响。

正因为中企“出海”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因此盈利艰难。据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仅有13%的企业盈利可观,各有24%的企业分别处于持平和亏损状态。

2018年下半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动摇了世界经济的信心,更给中资海外投资并购蒙上巨大阴影。

据中国商务部2019年1月16日发布的数据,中国2018年对外投资总额近1300亿美元,共实施完成并购项目405起,实际交易额702.6亿美元,其中境外融资规模428.1亿美元,占并购总额的60.9%。

而根据晨哨并购研究部的数据监测,2018年中资发起的海外并购共计492宗,其中332宗披露了交易金额,披露金额合计1447.67亿美元。交易宗数同比下降12.30%,披露交易金额同比下降48.50%。从下降幅度来看,2018年交易宗数的下降幅度较2017年明显收窄。

海外并购水深浪急,民营企业如何成功出海?

图片来源:晨哨并购

中资企业出海并购之前需要跨越文化习俗、司法制度、政府政策等种种鸿沟,并购过程中双方企业还要完成业务、人员、市场、管理等多方面的整合,绝非易事。即使是成功并购之后,可能也没有收获1+1大于2的效果,盈利情况不及预期。出海之路看似风光,实则充满荆棘,频频触礁。

迎难而上 民企已成海外并购主力军

失败的例子不少,但依然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鉴和学习。

比如在2010年并购失败的紫金矿业,在2019年年初以约16.6亿美元成功收购了加拿大矿业公司耐森Nevsun的89.37%股权。

在成功出海扬帆远航的企业里,不得不提中国五矿集团。通过实施新的发展战略,聚焦主业,优化配置力量,完善运作机制,五矿集团树立了业界典范。五矿集团在2009年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通过业务层面、管理层面、企业文化,以及资本层面的整合,实现了产能和利润的大幅提升,增强了国际竞争力,提升了行业地位。在此之后,五矿又成功完成ANVIL矿业公司等一系列并购,积累了丰富的海外业务经验,成为中企国际化的佼佼者。

通过战略转型和并购重组,五矿集团快速实现了资本价值快速增长,净资产规模扩大20倍,从最早的纯进出口公司变为国际领先的综合性产业集团。

纵观国企海外并购的例子可以发现,国企并购,资源和雄厚实力带来了很大的优势。国企往往资金雄厚,战略方向明确,能够形成核心业务和协同多元化业务并重发展的格局。

不仅是国企勇于尝试,民企也纷纷出海。根据晨哨并购的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是2018年中资出海并购的主力军。由民营企业发起的海外并购共计419宗,披露交易金额合计1138.94亿美元,交易宗数占比85.16%,披露交易金额占比78.67%。

海外并购水深浪急,民营企业如何成功出海?

图片来源:晨哨并购

民企出海的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因为民企在资源上无法与国企相比,面临着更多困难。比如,并购过程中面临融资难、贷款利率更高等困境。鉴于民企海外收购的高风险,银行对其信贷投放非常谨慎。即使银行看好海外并购项目,通常给到民企的海外并购贷款年化利率也非常高,有的甚至高达12%,且需要民企提供大量资产抵押。这让民企在尚未看到海外收购成效前,已背负着不低的财务开支负担。

总体来说,中国民企的海外投资之路布满荆棘,稍有不慎就会对项目并购带来严重影响,所以意图海外并购的民营企业需要找准自己的方向,总结前人经验,吸取教训,做好尽职调查,深刻了解所要并购项目的政策环境等,充分做好各方面准备,这样才有可能在海外并购的大风大浪中克敌制胜。

雪松并购斯坦科 助力提升中国大宗商品议价权

近期,中国民企海外并购又传来好消息。瑞士当地时间1月21日晚,在冬季达沃斯“广州之夜”上,雪松控股正式签约收购斯坦科全球控股有限公司(Stemcor,以下简称“斯坦科”)100%股权。

海外并购水深浪急,民营企业如何成功出海?

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张劲在“广州之夜”致辞

公开资料显示,总部位于中国广州的雪松控股是中国大宗商品领军企业,被称为“中国嘉能可”,目前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提升国际影响力。在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雪松控股以406亿美元营收位列第301位。

而创立于1951年的斯坦科总部位于英国,曾是全球前三的钢铁和原料贸易公司。斯坦科业务覆盖全球30个国家及地区,其中近20%的业务来自中国市场,为全球上下游企业提供3500多种不同品级的钢铁及其他原材料。

目前,正当保守主义抬头,世界经济下行之际,海外并购又充满风险,为何雪松还要出手并购斯坦科?

雪松控股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此次并购,雪松控股将获得经验丰富的全球贸易团队、上下游渠道资源、大量长期的客户群等,进一步提升其在大宗商品产业上的核心优势。此外,雪松控股收购完成后,可利用斯坦科全球销售网络与成熟运作体系,与雪松现有的国内、国际业务形成互补和协同。

海外并购水深浪急,民营企业如何成功出海?

雪松控股签约并购斯坦科100%股权

此外,雪松控股出手并购斯坦科,还另有深意。

中国早已是世界上大多数大宗商品的最大消费国,比如钢铁、大豆、天然橡胶等,但尴尬的是,庞大的消费市场并未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大宗商品定价权。

以铁矿石为例,作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却无法左右铁矿石定价权,在争夺铁矿石定价权的过程中屡屡受淡水河谷(巴西)、力拓(澳大利亚)和必和比拓(澳大利亚)这“三大矿山”左右,导致我国钢铁行业利润受到上游企业的严重挤压。

事实上,为了破解这种局面,已经有越来越多像雪松控股这样的中国民营企业选择“走出去”,以海外并购的方式,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去年2月,盛屯矿业发布公告称,拟以1.14亿澳元(约合5.46亿人民币),收购恩祖里铜矿有限公司(Nzuri Copper Ltd)100%股权,借此将获得后者位于刚果(金)加丹加地区的铜钴矿山资产,而丹加铜钴矿带是世界上第三大铜矿富集区。

5个月后,赣锋锂业公布,将以自有资金1440万英镑认购Bacanora新增股份,以自有资金756.36万英镑对Sonora进行项目公司层面投资。Sonora项目是位于墨西哥的锂黏土提锂项目,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锂资源项目之一。

有专家表示,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宗商品民营企业“走出去”,不断加强对上游资源和供应链网络的拓展布局,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民企前赴后继,扬帆出海。背靠14亿人的庞大市场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民企出海也越来越有底气。但与此同时,民企出海之路才刚刚起步,海外扩张经验尚显不足,还有许多需要探索之处。而保守主义在全球的兴起,更会不时卷起妨碍出海的暗流。民企出海前景如何?尚待时间检验。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