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重启2020吗?”2020年才过去两个月不到,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

澳洲山火、美伊空袭、新冠病毒爆发、蝗灾肆虐、虫害又起……灰犀牛也好,黑天鹅也罢,投资中永恒不变的就是不确定性。如何管理不确定性,并从中把握机遇,是每个投资者的必修课。


沙蝗侵袭,我们能否幸免?

近期,东非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蝗灾。这场东非 25 年来最严重的蝗灾中,多达 3600 亿只蝗虫正在吞噬整个东非的农作物。实际上,蝗灾从去年六月就已经开始。最开始,人们没有意识到它的危险,也没能及时控制。

这次的蝗虫早在2019年2月份就已经在红海西岸的非洲出现,一路跨过高山大海,如今抵达了南亚次大陆,沿途国家都没有能力完全控制住害虫。印度的蝗灾 于2019 年 9 月开始主要出现在该国西北部的拉贾斯坦邦。这是一个边境邦,其西部插入印巴边境的塔尔沙漠,气候炎热干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邦。而印度也远不是唯一一个受到蝗虫攻击的国家,两次袭扰印度西北的蝗虫群,都来自巴基斯坦。

将这些全世界各国的破碎拼图联系起来,我们就找到了一张蝗虫可能的传播路径图:因两年连续旱灾,埃塞俄比亚高原上出现了第一批蝗虫。当它们覆盖了该国60%的土地之后,扩张的需求使得少量蝗虫越过红海,进入了战乱中的也门。因也门国家崩溃,控制不力,蝗虫利用植被扩张,向北进入了沙特,并进一步向东北方向进入了伊朗山区。随后它们转战印度河平原,在巴基斯坦造成严重减产之后,跨过国境进入印度……

干旱是造成蝗灾爆发的直接原因。从目前情况来看,东非、巴基斯坦的农业遭受损失避免不了,但由于现在对付蝗虫的手段还比较多,对粮食生产的具体影响,还要看后续发展情况。由于南亚与我国西南地区接壤,加上蝗虫的飞行特性,这引发国内对于蝗虫在我国蔓延的担心。 

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消息,考虑到我国边境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沙漠蝗的迁飞习性,沙漠蝗危害我国的几率很小。


不远处的“幺蛾子”” :草地贪夜蛾

与此相比,更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另一种生物——草地贪夜蛾。这是一种原产于西半球热带地区的飞蛾,从美国到阿根廷均有分布。它通常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和德克萨斯州南部地区过冬。这是一种有强大飞行能力的昆虫,在夏季每年都会分散很长的距离。然而,作为一种常规和严重的害虫,其危害范围往往主要是在美国东南部各州。2016年,它首次在西非和中非出现,并散播至漠南非洲的多数国家,两年时间遍及非洲44个国家,对玉米等农作物造成严重破坏,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有证据表明,2018年该种已散播至印度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泰国和缅甸等地都有存在。2019年1月,该种自缅甸传入我国云南省,并渐散播至南方各省市。

近期,华南和西南省份植保部门调查,草地贪夜蛾在云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区)冬玉米种植区都有发生,云南、海南、广东等省发生普遍,部分地区虫量较高。云南和四川冬小麦、广东和广西甘蔗田,个别县见虫。初步统计,草地贪夜蛾在云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6省(区)113个县(市、区)查见幼虫,当前发生面积近50万亩,累计发生面积60.8万亩,玉米和小麦分别发生58.9万亩和1.9万亩,累计防治面积170.4万亩。

目前草地贪夜蛾于19年传入国内,主要见于西南区域,19年受灾尚不明显,目前西南冬玉米种植区又见发生。需要谨防其散播至黄淮海玉米主产区。

对于草地贪夜蛾的防控,仅靠农药是不够有效的,需要从种质资源层面落实。今年初获批的两个玉米转基因种子均有一定的防草地贪夜蛾能力,目前正在一些公司种子储备梯队中的性状具备较好的防草地贪夜蛾能力。

朱雀大消费产业链研究组认为,对于虫灾的担忧,或将催化转基因商业化进程加速。


虫灾或推动转基因商业化进程

1、转基因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人们需要的目标基因经过人工分离、重组,导入整合到生物体的基因组中,改善原有性状或赋予其新的性状的方法。1953 年 DNA 双螺旋结构的重大发现,开启了近代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之路,随着科学进步和时代发展,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地用于农业育种、药物生产和医学试验等领域。

相较于传统杂交育种而言,转基因技缩短了育种周期,实现了跨物种间的优良性状互换,并且依然可以通过有性繁殖培育新品种,保证了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数据来源:兴业证券研究所

目前,转基因育种技术主要应用于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作物上,最常用的目的基因性状主要有抗虫特性和抗除草剂特性两种。含有抗虫基因的作物能够自身合成对某些害虫有毒杀作用的物质,可以减少农药喷洒量;抗除草剂基因使农作物对特定除草剂产生抗性,降低除草成本并提高除草效果。

2、转基因种业全球现状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始于1996年。截至201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 1.917亿公顷,约占全球总耕地面积 14%;全球种植转基因作物国家数量达到26个,另有44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农产品

2018年,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达到959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50%,其次是玉米(5890万公顷)、棉花(2490万公顷)和油菜(1010万公顷)。从全球单一作物的种植面积看,2018年转基因大豆的应用率为78%,转基因棉花的应用率为76%,转基因玉米的应用率为30%,转基因油菜的应用率为29%。

数据来源:USDA

转基因种业诞生于美国,普及于北美南美。美国是转基因作物种植第一大国,2018年的种植面积为7500万公顷,其次是巴西(5130万公顷)、阿根廷(2390万公顷)、加拿大(1270万公顷)和印度(1160万公顷)。这五个国家的种植面积占到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91%。欧盟多数国家没有种植。

一旦开始种植,渗透速度加快。按照海外经验,一旦转基因作物在一些主要品种(如大豆、玉米)上放开商业化推广,转基因种植面积会快速增加,渗透率达到80%左右。美国2000年前开始推广转基因玉米,8年时间从20%到80%;巴西更快,2007年开始推广转基因玉米,4年时间从0到80%。

数据来源:USDA、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

3、转基因推广的经济价值

转基因能够推广的核心在于带来整个种植产业链的价值增量:提高单产是主要原因,同时减少农药用量和管理成本。

数据来源:USDA

数据来源:USDA

根据海外经验,该价值增量由种业、农化公司、种植者共同分配。海外转基因种子价格显著高于传统杂交种。玉米种业市场空间将显著增长,国内玉米200亿(出厂价计)的市场有望增长到300-400亿。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整理

4、国内转基因现状

国内转基因育种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的完整的转基因作物研发体系,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真正拥有转基因生物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之一。转基因技术也已经不局限于抗病虫和除草剂等第一代转基因特性的开发,开始逐渐向抗逆性、改良营养等第二、第三代转基因特性,以及多性状融合方向发展。

国内转基因作物仅棉花普及率较高,涉及口粮的均没有商业化种植。1998-2007 年由于转基因抗虫棉的研制成功与大范围推广,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快速增加,其后进入平稳阶段。国内目前仅批准包括抗虫棉在内的6个非主粮类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玉米等主粮作物的商业化推广尚未放开。

2020年初玉米/大豆生物安全证书发放具备里程碑式意义,标志着口粮转基因商业化大幕的拉开。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参考资料:

《新京报》,草地贪夜蛾最新消息:草地贪夜蛾已侵入山东危害我国农业生产 草地贪夜蛾是什么?

《地球知识局》,蝗虫,正在入侵印度


注: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