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型”绝对收益选手陈鹏扬:

崇尚专业精神 投资即对价值的追寻

对投资及价值的认知

中长期来看投资收益的唯一来源就是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所以对于做好投资,其实就是简单的两个步骤:第一,我们要找到这种好的公司。第二,我们要以合适的价格去介入,去分享它的长期增长。

我个人的理解,价值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三个纬度:第一,可能是来自于它主业持续的增长,天花板很高,然后增长也比较快。第二,有可能来自于主业之外新业务的投入,相关多元化或者是核心能力的一些复用带来新业务价值的增长。第三,可能来自于产业自身周期的波动,对于前两者其实我们觉得更需要去关注。

需要提示一下,很多时候业务价值的增长我们是可以通过观测这个公司的收入、利润这些指标来做跟踪的。有些特殊的行业或者公司它可能是需要找一些更前瞻性的指标,在研产品的价值可能是它未来收入和利润更前瞻的一个指标,也会在投资中实实在在的发挥领先性的作用。那比如说海外在投互联网公司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早期可能更关注的是它的用户数、在线时长或者后面投资SaaS类公司的时候,会更关注它的订阅数和订阅类型的收入等。


从我的从业经历来看,其实我做研究员的时间相对比较长,看的行业也比较多,所以从自己的投资风格来看我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基本面投资选手。风格偏向GARP类的风格,不拘泥于成长或者价值,只要内在价值增速能够维持在特定复合增速的一类公司我们都会去关注,但是我们会结合市场的情况结合整体估值的情况会采取相对逆向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


其实对我个人而言,我自己的投资框架发生改变的结点主要是在2017年,我们在框架下加入了一些关键的变量,比如在2017年之前,实际上我们做投资的时候也是按照基本面投资的框架来做投资,我们会去做比较深入的产业链的研究,做产业空间国内外对标,公司国内外对标,可能在投资公司的时候会更强调个股的收入,股价的一个弹性,换言之我们可能会比较喜欢一些从小长大的公司,或者是乌鸡变凤凰这一类的投资的机会,经过了17年市场比较极致的风格的转换之后,我们发现我们投资框架里面是有一定的欠缺的,所以在往后的投资里面,我们在投资框架中对于基本面的研究,对于行业趋势、产业空间的研究没有任何放松,但是在公司质地的要求上提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17年之后我们基本上只投产业里面可能最好的几家公司,依靠好的公司去帮我们抓住我们看到的产业机会和投资的机会。

纯粹基本面投资者的投资哲学

我自己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基本面投资者,所以我们的投资也完全是按照基本面的分析框架来做的。我们去看企业的价值它应该是它未来经营性现金流折现的一个总和。


所以我们去讨论一个公司的价值或者机会的话,我们更多的是去看两个纬度,一是它未来整个经营性现金流入的增速。二是买入的价格,因为长期来看股票的价格永远是围绕着公司内在的价值它是上下波动的。


所以我们在自己的投资风格里面我们会比较强调,第一个我们要聚焦在内在价值是维持在15以上增长的一些公司里。第二,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会注重相对逆向去做投资,在市场特别热、特别高估的领域我们尽量去规避,然后一些好公司在市场关注度不那么高,相对来讲比较便宜的时候我们更愿意去介入。


在组合的构建上我们会采取GARP策略的方式,持续地比较组合里面个股的风险收益比,去让自己的组合持续保持在一个风险收益比最优的状态。

挑选好公司的关键点

公司的挑选上我们其实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词。


第一,我们会聚焦在一些在趋势上的行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总有那么一些行业它的增长其实是会持续地快于GDP,有一些行业可能会慢于GDP,比如说可能在十几年之前我刚入行的时候看到汽车行业是快的增长行业,但是可能在现在我们去看国内汽车的销量增长已经放缓了,回头像钢铁、水泥、投资类的一些行业也是类似情况,现在可能是进入慢增长状态,但是同时我们看到像一些新兴的行业,新兴消费、互联网、新能源这些方向可能又是在一个比较快增长的阶段。所以我们的理解第一个投资上可能要聚焦在一些成长比较快的这些行业里面,因为这些行业往往诞生的投资机会会更大。


第二个关键词我的理解一定是一个好公司。我们觉得好的公司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就是它相对于同行应该在经营上能看到比较明显的alpha,可能就是它的经营上能明显的体现出优于同行的一些指标,无论是我的收入的增速或者说我的盈利能力、成本的控制,各个方面都能明显的跟同行拉开差距。第二,好的公司它应该是有一个比较好的管理团队,有一个比较好的企业带头人,因为事情是要靠人来做的,只有最优秀的人,最一流的人可能才能创造出最一流的企业。 第三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商业模式。我们的理解是能够持续地产生比较好的现金流回报的商业模式。因为只有持续的有现金流回报我们投资人才能实实在在的看到这个钱回到上市公司,才能带来这个公司价值的增长,才能够让这些公司有新的资源去投入到一些新的业务或者加强它的竞争优势。 第四,我们觉得好的公司一定是要有一个比较高的经营壁垒,因为在中国来看,中国人还是比较勤奋,大家都比较勤奋,资本也不缺,所以一个公司如果想持续地获得超越社会水平的平均回报,他必须有一些事情是他做了别人做不了的,这个壁垒可能来自于它的一些牌照的资源,也有可能来自于他内部比较好的经营管理机制,也有可能来自于他比较多的研发上的投入带来的技术的领先性,也有可能来自于他持续的营销带来的品牌优势。


所以好的商业模式、好的管理层、好的护城河、比较好的一个经营上的alpha,就是我们看到的好公司的四个比较典型的特点。

对市场的感悟

在10年之前,或者20年之前,当我们看到中国产业的竞争力更多是通过劳动者红利来实现的。我们在很多低成本制造的领域通过比较低的一个人工成本,我们实现了产业链的一个全球竞争,比如说过往可能我们在纺织行业,在一些简单的轻工制造行业,我们应该是中国的企业有全球最强的竞争力,也走出来一批又一批的比较好的公司。


那站在这个结点我们再往未来10年来看,我们觉得中国的拐点来了之后,其实中国的要素端会发生一个比较大的变化,过去的10—20年可能我们靠的是劳动者红利和加杠杆来实现的经济粗放式的一个增长,但是在未来的10—20年增长的主要源泉应该是来自于工程师红利驱动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所以延伸了这样一个链条之下我们会看到比较多的一个投资的机会。


那工程师红利怎么去理解呢?其实我们去看中国的大学生一年毕业的人数有700万,这个数目是美国+欧洲+日本,在西方发达国家加起来的总和,里面更夸张的是我们可能有40%的学生是集中在理工科的方向,但是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只有20%。所以从理工科相关的毕业生的数量来看,在中国是有非常庞大的人口红利在里面的,这个体现在什么方面?


我们去看中国的工程师,如果把A股的工程师的人均的收入加上一些费用,就是用研发费用除以人头数来看的话,基本上每个人的费用加起来是在35万人民币左右。


然后我们去看美国呢?美国基本上是在35万美元,我们从待遇端,中国跟美国工程师的收入差距是5—7倍的差距,但是从劳动的效率端,因为我们也有很多朋友在制造业里面,在一些科研类方向,我们去了解中国工程师的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长其实是远远要比发达国家更高的。


就是我们以发达国家1/5—1/7左右的人工成本,我们在研发里面实现了他们1—2倍,或者2—3倍的一个工作强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研发这个环节,在一些智力劳动的这个环节的话,在国内其实有非常庞大的一个要素端的优势。


另一方面我们国家也有非常庞大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链,所以叠加起来我们觉得在工程师红利驱动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这两个方向上会有比较多的一些产业和公司能够走出来,那什么样的行业可能是受这个东西在驱动的呢。


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纬度来理解,就是我们去看现在在欧洲、在日本、在美国哪些产业是做的比较强的?附加值比较高的,那可能也是我们要去产业突破的一个方向,我们现在看到的比如说像新能源汽车、像创新药、像一些高端装备还有软件、计算机这样的一些方向的话,其实我们觉得国内都还是有比较多的成长性的机遇。聚焦在趋势上的好公司做相对立项的投资。

投资中对自己的四个要求

从我对自己的要求来看,我觉得主要是四个层面。


第一,要让自己保持在持续学习的状态,资本市场面对的东西每天都会有更新,也会有很多噪音,我们需要聚焦在一些实实在在的可能大的这种产业机会里面,有的产业机会可能很多是我们之前的学习工作经历里面没有经历过的,我们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要带有偏见,能够很快的扎到这些相关的产业趋势的研究里面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做好投资机会的落地。所以持续学习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技能。


第二,我们需要做到的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协作交流。因为现在企业的竞争可能更多的是一个体系的竞争,投资的竞争也是类似。个人的力量在市场面前是相对比较有限的,如果想做到更好的业绩,我们要依赖于体系的力量。那我们公司其实在投研一体化的方向打造上,现在各个方面能力建设上都是比较有竞争力的,这一点也是我在这个平台上比较有收获的地方。


第三,我觉得是要坚持自己的投资纪律,要做到过往犯的错以后尽量不犯,过往得到好的经验在以后的操作里面尽量的复用提升。


第四,保持乐观也比较重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其实中长期来看好的企业是可以给持有人带来比较好的持续回报的。我们只要聚焦在好的公司里面,我们去通过他们给持有人带来持续好的回报也是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在投资里面的话我会强调自己会去保持一个乐观的态度来去看待很多好的公司和好的投资机会。

投资之外的生活

我平时看篮球比赛会多一点,我觉得篮球比赛和投资有一些类似的地方。


首先,篮球比赛是一个团队运动,一个人厉害并不能决定整个比赛的结果。投资也是一样,投资可能基金经理也需要依赖整个公司背后的体系,需要相信自己的同事和队友。往往一个基金经理取得的成果背后其实也是在侧面反应着整个公司体系背后的一个效率和能力。


其次,我们觉得篮球和投资都是反应着一种专业精神,我们可能看到的运动员是在场上1—2个小时精彩的表演,没看到的是运动员可能每天10—15个小时背后训练的艰辛,对基金经理而言也是一样,客户可能看到的是我们净值端的表现,看不到的是我们持续做这种深入基本面的研究,包括一些产业链调研的跟踪,包括一些国内外案例的对标分析,包括和管理层持续地一个交流和跟踪等。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