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有人说“态度决定命运”,然而在真实的人生里,无论是性格还是态度,可能背后的力量都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认知模型。因此,在钱这个问题上,真正决定你命运的可能是你的金钱观。

观点一:钱就只是钱

在阅读《30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时,出现了“心理会计”一词。关于“心理会计”的概念,书中是这么描述的:“心理会计”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查德泰勒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人们通常按照几个不现实的名目来制定心理账户,从而把自己的钱范畴化;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的理论。

  比如说,我们常常喜欢给钱贴标签,如“工资”、“奖金”、“红包”等。因为有了不同的标签,自然在使用上也会有不同的认知,那些被我们列为不怎么费力就得来的,甚至认为不该属于自己的钱,就更容易被我们花掉。

很多时候我们都太高估了自己,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给钱在心理上划分了账户,贴上了标签,然后就不知不觉中在行动上产生了化学反应,让钱更容易离我们而去。

当人们意识到“钱就只是钱”的时候,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预算和理财目标的重要性。那些额外的、意外的收入不该是变成额外的支出,而理应帮助我们早日实现理财的目标。

观点二:谈钱庸俗吗?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无法远离所有人而孤立地存在,同样我们也无法远离钱而孤立地存在。钱,于我们的生活,乃至生命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因为“重农轻商”的历史背景,由于“安贫乐道”的文化传统,即使我们已经推翻了旧的社会制度,但我们很多人仍然活在旧的金钱观的桎梏中。主要表现在羞于谈钱,甚至觉得谈钱特庸俗。

是的,你会发现越是没钱的人,越是忌讳谈钱,越是不屑谈钱。当我们在认知上如此“厌恶”钱的时候,钱自然而然也会疏远我们。毕竟,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你不喜欢或假装不喜欢一件事物的时候,你根本无法全身心地关注它,更遑论从中发现机会了。

当我们谈一个人赚多少钱的时候,其实是在谈TA多有能力,多有综合实力。而当我们在谈钱的时候,我们也并不是单纯地在谈钱,而更多的是在谈钱带给了我们怎样的选择权。是的,钱不是万能,但拥有更多的钱往往意味着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而选择权,或者更通俗些讲—— “自由”,从来都不是一件庸俗的事。

为了更好地做好理财管理,我们需要和钱做朋友。只有当我们摆正了对钱的态度,正视自己和钱的关系,做被钱喜欢的事时,我们才可能拥有更多的钱,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从而实现更多的人生自由。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