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2月20日报道,中国1月社会融资数据公布,1月新增社融和人民币贷款均超预期,似乎给在疫情阴影之下的市场添了一抹亮色。

天量贷款再现,说明了什么?



数据显示,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3400亿元,预期为31000亿元;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0700亿元,预期为42000亿元,数据明显超预期。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归于以下几点:

1、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1月份由于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增多,使得市场资金面较为宽裕,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1月2日,央行自2019年起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1月4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其中,2019年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

央行两次降准+普惠降准,总共释放了约1.8万亿流动性,虽然市场资金缺口仍在,但资金面预期已经全面宽松。

2、央行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自去年12月起,央行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与原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合并为“政府债券”指标,一起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这使得社融规模会在数值上有所增大。

众所周知,地方债压力高居不下一直是央行在货币政策上不敢放松的重要原因之一,仅仅1月,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7850.64亿元,均为新增债券,政府债券同比大幅增5900多亿元。截至2020年1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20923亿元。

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2月份的地方债数据同样可能超预期,因为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停工。为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许多地方债的发行都被提前了,所以2月份的社融数据至少在“政府债务”这个数值上,不会低到哪去。

今年的社融需求不会太低



数据显示,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3400亿元,预期为31000亿元。此外,在存款方面的数据也比较稳定。

虽然由于疫情影响,2月实体融资需求将大打折扣,但总量不一定会太低。因为高层都知道,疫情对于实体经济的打击是很大的,疫情期间或之后,为了稳增长,政策可能会适度放宽融资条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07年(包含2003年SARS期间),社会融资规模、贷款融资规模、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等重要指标均呈现大幅度的增长。

有人说,SARS期间中国经济处于上行通道,与前经济下行压力形成鲜明的对比。但是要知道,虽然目前经济增速下去了,但经济体量上来了,增量并不比之前要小,社会需求还是巨大的。就像减肥一样,初期看上去好像很辛苦,但如果你要长期保持,还需要花更多的精力。

总结



1月下旬开始疫情一定会对2-3月的融资数据产生负面影响,首先企业复工推迟,信贷需求下降;其次全国人民都被关在家里,个人消费被抑制,贷款需求下降。

但是等疫情结束后,央行可能会通过加快投放流动性,放宽融资条件等手段来弥补这些。总之,中国就好比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生了两场相似的大病,此时非彼时,身体状况不同,恢复周期也就不一样了。所以无论是生活、找工作还是投资,手有余粮,心中不慌。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