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买主动管理基金还是买被动指数产品?


基金经理的业绩怎么评价?是看同类排名,还是绝对收益,还是相对收益?


基金经理今年业绩好是运气还是能力?未来能不能持续?


基金业绩有时不稳定,波动大怎么解释和应对?


组合风格不稳定,如何去监控管理?


基金经理的能力边界在哪里?如果管理的组合规模变大了,业绩还能保持吗?


如果你买的基金,突然换基金经理了,怎么办?要马上赎回吗?

这可能是所有人在投资基金时都面临的终极问题,也是所有的基金公司都应该要去解决的七大痛点。有的公司在积极探索应对,有的公司漠然以对,还有的公司说一套做一套。


这其中,有一家基金公司引入基于PB-ROE的选股模型,以及可视化组合管理系统相结合的投研体系,在这7大问题上都能给出合乎逻辑的解答和应对,在A股这片土壤上的实践,也开始不断地开花结果。因为说到底,基金公司最终还是要用长期业绩来说话。


以该公司旗下的大盘基金A为例,从2009年6月24日成立至2020年2月20日,净值增长率323.78%,相对沪深300指数,累计为投资者实现超额收益289.38%。


同时,在这一套投研体系的推动下,大盘基金前3任基金经理,任职期的年化回报率均在16%以上,特别是在明星基金经理丘栋荣离职后,基金业绩并未滑坡,2019年取得了42.94%的收益。


image 499

数据来源:Wind;截止2020年2月20日


image 500

数据来源:Wind;截止2020年2月20日


相应的,公司旗下权益基金的整体业绩也保持水准,排除年内成立的新基金,旗下15只主动权益类基金2019年平均收益率达45.6%。根据海通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季度末,公司旗下权益类基金近5年的超额收益排名全市场前10,并且这一纪录已经保持了连续11个季度。


而要想剖析这背后的制度性原因,回答以上这一系列问题,这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王栋,是个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他亲历了公司从筹备至今的所有历史,这套投资系统的引入,坚持和改进完善,PB-ROE系统到底是如何来产生业绩,如何能源源不断培养出优秀基金经理,如何保障基金业绩的可持续性。


而王栋本人对于基金投资的理解可以追溯到近乎20年前。


2001年的一个夏天,汇丰环球投资管理的办公大楼里走进来了一群新入职的年轻人,其中有一名刚毕业的的中国人,这也是这家全球大型资管巨头所招募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员工。11年后,这名昔日的管培生已晋升至汇丰晋信基金公司的总经理一职。


1998年,正是中国公募基金业启航元年,基金金泰、基金开元两只基金上线发行,各20亿的盘子,结果1600多亿资金蜂拥而至认购,上海人王栋心中对于财富管理,对于股市的那根弦也被拔动,他的人生曲线、在这一年出现了转向。


一年多后,他选择了辞去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申请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攻读国际金融硕士。2001年加入汇丰投资管理,2003年作为外方代表一员,开始洽淡合资基金公司的落地。2005年11月,汇丰晋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最终引入PB-ROE选股方法,这和公司一贯提倡的价值风格也相匹配,这家公司确实没有一味追赶创新的时髦,保本基金、分级基金、子公司火热时,均未涉足,在近几年的债券频频爆雷中,公司旗下所有债券基金,也均未踩雷。


你可以认为他们保守,也可以得出这家公司承接了外资方150多年来凝聚的智慧、纪律的结论,对于行业发展和自身竞争力有着深邃的认识。以下是聪明投资者与王栋之间的对话:


image 476




基于规则化的投资系统


聪明投资者:我们看到汇丰晋信的一个特色,就是PB-ROE的体系,包括强调可复制、可解释、可预期,这套东西从一开始是怎么固化下来的?


包括源源不断的能培养出团队,很多年轻基金经理都是从这个体系里面走出来。


王栋:对所有基金公司和投资机构来说,最终给客户创造的价值就是投资回报,投资回报是通过整个投资团队的投资能力去展现出来的。


客户买产品的时候,他会考虑买哪家公司的、产品是哪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司的牌子和个人的牌子都是放在这边,孰轻孰重?


投资是没有终点的,对客户来说,不在于你什么时候离场,你最终要检验长期的投资成果,在最终要消耗你积累财富的时候,那才是有意义的。不在于你一时赚很多钱,下次把这一次赚的钱全部亏掉,最终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对客户、资产管理机构来说,机构的持续运作时间肯定比个人的时间长,理论上机构的抗风险能力要比个人更强。


最终我们希望,对客户来说,我们为他创造长期价值,长期价值的体现是在整个汇丰晋信的平台上,所以从这个逻辑来说,怎么样把个体性和公司的整体性捆绑在一起,大家还是要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才能够凝聚起来。


反映在投资上,大家要有一些共同的投资理念和基本的投资逻辑,逻辑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但最终一定要有一个共性的东西,才能把大家整个凝聚起来,那么才会发挥到1+1>2的效果。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有一套方法,这个方法可以是定义得非常严格,也可以相对比较宽泛,但至少有一套方法大家是认同的,在这个方法下面才会更好的把大家的智慧凝聚在一起。


1+1为什么会大于2?是因为我们会用同一个逻辑看一件事情,大家的观点可以不一样,但观点碰撞之后会得出一个更好的结果。如果没这个共性,你无法把个人的智慧凝聚到一个集体。


所以汇丰晋信还是强调团队,第一,因为我们希望这是汇丰的一个品牌,汇丰也有154年了,是前人一点点累积起来的,金融行业内还是比较信任这个品牌的,在这个品牌之下,凝聚一批对我们整体做法有认同度,并在认同度上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人,最终可以给客户做出更好的投资回报。


第二,投资行业最大的风险,叫做其他人的钱的风险,简称OPM(other people’s money),拿钱去投资是冒风险,资产管理行业最大问题是,这个风险是客户的,投资亏的钱是客户的,所以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是他人的风险,怎么把他人的风险简化掉,我们认为做事要有条理性。


我们一直强调投资和投机,你是在赌场里面赌博?还是真正做了一些底层的功课?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纯粹就是赌博,有可能结果也OK,客观上有赢的概率,但这个东西不可持续。而且,选择投机,对客户来说,也没有做到勤勉尽责。


所以,汇丰晋信这套流程最终的含义就是买相对性价比高的,首先我认为,投资股票是用一定的价格去买上市公司的盈利,在同等条件下,当然是尽可能去买高盈利、低估值的股票。


再往上,到底怎么样来实现这套逻辑?运用我们的PB-ROE模型,把所有股票放在模型里,做一条回归线,在市场的任何时候可以一分为二,买相对性价比更高一点的,相对来说,我能够获得成功的概率会更高,这个逻辑很简单。


同时,我们又开发一套可视化组合管理系统,对投资组合进行优化,优化目标可以是预期收益;也可以是风险特征,如绝对波动率,相对风险(跟踪误差),VAR;还可以是因子暴露,比如价值因子,成长因子,或者是某个财务指标、估值指标等。


可以比较组合在实际操作中的因子暴露与预期因子暴露的不同(即主动风险是否符合预期);同时根据需要,通过组合优化计算调整个股权重,从而调整在不同因子上或行业上的暴露程度;跟踪因子的持续表现,持续优化组合 。


我不说这个方法是最好的,但这个方法或多或少是高于平均水平的。为什么很多方法没有发挥到极致?可能是最终执行方法的人没有出全力,为什么不出全力?因为你不相信这套东西。


所以从公司来说,我的公司的底层策略会有一些方向性选择,我希望基金经理还是要认同我们的方法,认同了以后才能做,做出来有结果,又会让他们更有信心接着做,这个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也需要时间去磨炼。


不是老板说我朝左边走,但大家都觉得应该是朝右面走,就算他跟着你朝左边走,他也不是真心诚意的,很多时候他会看你出丑,本身也不会用尽全力,最终结果也不好,形成一个负反馈。


聪明投资者:但在最初推行时,还是要靠公司自上而下去推动,当中是不是也有半信半疑的时候?


王栋:这套方法拿过来,大家有不同反应,它相对偏价值,按以前的直觉来说,国内应该是做成长、做小票,追涨杀跌做波段,你要说服别人来做这套东西,是比较难的,因为也没有一个测试的方法,大家一开始是怀着质疑的眼光去做的。


但我们2011年就开始坚持这样做了,当时也没有特别肯定这套东西适应中国国情,但后来尝试一下,结果不错。特别是在2014下半年,我们抓住一波机会,我们这套方法在市场上领先很多,大家也看到这套策略是非常不错的。


这套方法确实在长周期中表现不错,但不能说每个时期都好,像2019年这种情况,我们这个方法也有压力。


但是我觉得从长期来看,如果公司没有方向感,就很难去凝聚整个团队,如果是集体作战,那公司肯定是要有方向和部署的。当然,整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没有一套东西在任何时点都是work的,历史上也没有这种,即使巴菲特长期这么好,也有相对好和不好的阶段。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虽然人来人往,但所有人的实践经验都可以固化在公司里,所有过往的得失,都可以用相应的尺子去衡量。


公司是一个平台,每个人最终肯定都会“雁过留声”的,随着时间推移,公司会积累更有价值的东西,不断地培养新的人。否则,如果没有一个核心的东西,最终就是靠某个或某几个人,可能给客户和公司赚了一点钱,但人一走,对公司到底有什么意义呢?这家公司存在的价值是什么?


我始终还是觉得,坚持用这套方法,客户也可以通过长期的体验来获得稳健的(收益)。我们的方法至少是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长期概率能高于50%,长期的结果都是OK的。


而且回头看,正因为我们是一个散户主导的市场,很多时候会把很多错误的市场估值维持较长时间,而且错误定价的幅度比较大。


但市场长期是有效的,如果你相信均值会回归,一旦发生,过程会非常剧烈,主动再去追,很难追上,所有大的风格切换,只能事先进场。


市场发生变化、有人愿意用一个极高价格买你手中好东西的时候,你就应该把它卖掉,因为你有很多机会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再用很低价格买回来。


这跟长期持有的价值策略又有不同,我们时时会把市场一分为二,买在拟合线下的东西,如果市场认可它,实现了价值回归,但它到拟合线上以后,我实际上要做减仓的。在国内的实践下,确实还是非常不错。


image 484


聪明投资者:你刚才讲2011年就开始?


王栋:对,在QFII先开始推。


聪明投资者:如果要从上至下去推这套系统和方法,比如从0开始,到投资总监这个层级,那他自己也要非常认可这个东西,他才能够去施行。


王栋:对,这是一个互动过程,当时大家不太认同,更多怀着一个尝试的心态,毕竟QFII有很多(海外)客户,他们会有些质疑,不太希望去追市场热点、估值非常高的(东西),这是客户需求,作为资产管理者肯定要去呼应客户需求,汇丰也是逐步地在全球推这套方法,之后我们就想在中国试一试,后来试了之后,确实还不错,整个过程也越来越好。


聪明投资者:这套方法更多靠标准的流程去驱动?


王栋:也不是仅靠流程,这套流程能帮助我把市场一切为二,3500只股票,一切为二还是有很多。


但好处就是,可以跟着均值线去比较,然后我研究的次序会从估值错误偏离更大的地方开始,去关注那些最有可能创造阿尔法的机会,整个投研效率会高很多。


国内市场太大,很难用一套研究方法去把它有效地覆盖下来,因为投资标的太多,机会太多,你要在这么多机会中去选择,如果没有很好的方法,把有限的研究资源以更大的效率去创造价值,就会比较困难。


这套方法的好处就是,可以按照排序去关注那些排名靠前的,当然,最终还是要进行基本面的研究,规避估值和价值陷阱,找到便宜的好货以后,再去深入研究。


我们做初期筛选用的是券商一致预期的数据,但我们最终的研究是会把ROE可持续性做出来,之后再去印证,这时候再去对这只股票进行投资,相对来说相对性价比会更好。


这套方法有很多的主动性在里面,而且对基金经理来说,他有很多选择,比如ROE是一样的,但行业不一样,ROE的质量可以是不一样的,或者说,PB也不是这么简单,最终还是要发挥研究的主观能动性。


流程帮我们走一半的路,后面一半还是靠主观的判断,它是一个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东西,接下跑了半程的接力棒继续去做。


聪明投资者:本来也想问,个人在这个当中肯定有一定的作用。


王栋:是的,因为我们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化,不是简单地比较PB和ROE这两个指标。

PB和ROE最终的实质,在不同行业里的判断尺度是不一样的,它的行业景气度和未来它在行业当中位置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投资毕竟是投未来,你要看它未来的发展。


image 489


不专门开发新策略

所有策略均基于PB-ROE体系


聪明投资者:刚才说到量化,我们看到汇丰晋信也发了大盘波动精选基金,其实就是一个以低波动的量化策略作为辅助的产品,那以后会想把这种策略作为一个产品吗?


王栋:我觉得整个市场,包括海外基金业的一些发展,包括 smart-beta,用一些量化手段,让组合在某个风险的曝光度上进行一个精准的定位,从国外的理论来看,是承担什么风险拿什么回报。


如果看资本定价模型,它是一个single fact的模型,理论上,市场比想象更复杂,所以会有其他风险暴露在市场里,要素投资方法的好处就是,你把某些风险暴露放出来,至少会知道拿了什么样的风险。


所以什么叫可解释,就是最终你拿了什么风险,换回了什么样的回报。既然是拿风险,最终就有不确定因素,后面的实际结果可能对或错,但最终是可以复盘的,这套方法是由系统来驱动的。


我们也比较早投入开发了一套系统,相对来说做到了可视化,让客户知道,你拿了哪些风险暴露、最终有什么样的结果,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回测。


最终,如果大家愿意去拿某些风险曝光度,结果也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来判断得出一个大致的情况,基于客户的要求或者自己的判断,我们可以衍生出很多产品。相对来说,产品多元化就是多因子投资的解决方案,客户可以定制。


聪明投资者:这种跟我们平常意义上看到的各种量化基金产品又不一样。


王栋:对,我们还是偏向于大类资产配置,或者在某类资产里去选一些风险因素暴露,现在做的很多量化,更多的是以交易为主的。


但我们,首先不会像他们这样频繁交易,其次,我们最终还是要符合整个投资逻辑,为什么拿这些风险最终会有这样一个回报,逻辑上有因果的推演。


比如,我们看好质量因子,长期来说好质地的公司会跑得好一点,但很多交易为主的,实际上不需要这种因果关系。只要拿到一个东西,觉得回测一下是有效的,你也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就可以去做了。


聪明投资者:这个其实还是从公司PB-ROE的主干上衍生出来的,并不是专门开发一个量化策略。


王栋:是,因为这套东西本就可以帮助我更有的放矢地进行一些风险要素的分解和放大,而且这种方法是可解释的,未来做业绩、基因的绩效分解,都可以复盘,所以也可以预测未来的大致情况,而且是可复制,这套方法在未来也可以去不断地使用。


保持风格稳定

不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


聪明投资者:可解释,可复制,可预期,这三个“可”是2011年就提出来的?还是后来慢慢再总结的?


王栋:这个差不多是运作一段时间后,在2014年再回头基于运作经验提炼出来的,可解释是对过去,你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收益的来源;分析和理解组合:包括风格的稳定性,控制偏差;要更重要是通过业绩归因分析,分离能力与运气,清楚地识别和理解成功或失败的投资决策。


可预期是对未来,连接过去和未来是一个可以repeate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把过去和未来连接在一起。


我们要达到的有三个目标,简单来说,从选股、资产配置到组合管理靠流程驱动,要达到的一个目标是,能提供长期、稳定的、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收益。


基金产品的风格要保持稳定、不漂移 ,不会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比如消费主题基金就跟消费相关指数去比较,科技主题基金就跟科技指数作风格对比。


业绩回顾和评价体系是以业绩比较基准为主要考核目标并设定风险预算,我们希望基金经理能以较小的跟踪误差获得较大的超额收益,我们相信如果能持续打败业绩基准,长期相对排名一定靠前,对于绝对收益目标的产品,我们希望以较小的波动率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超越无风险收益)。


第三个目标,投资有体系、流程、框架和纪律 ,投资业绩是靠能力不是运气,靠体系而非仅仅靠个人单打独斗。


希望基金的投资组合暴露在有把握且希望暴露的风险上,控制没有把握或者不希望暴露的风险。


同时基金经理能清楚地知道组合承担了哪些风险,承担了多少风险,组合的特征是不是符合自己的策略和看法。


image 490


不做重复性产品


聪明投资者:我们也关注到,公司发行的产品并不是很多,10几年下来目前只有21只基金,其实背后也体现了公司整体经营的考虑和价值观。


王栋:对,我们产品不多,但每一个产品都不一样,我始终觉得,产品要不同才有存在的价值。


理论上应该把相同的产品放在一起,才会有公募的规模效应,把钱放在一起做,运作成本会低、整个单位的产出率会更高,这就是公募聚沙成塔的过程。


所以,第一,我们产品不多,但每一只都不一样;第二,因为每一产品都不一样,我们是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的,不会做一些短期热点的东西。


要发的产品,从投资端长期来看,对客户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的产品基本以主动为主,权益里面先按照大小分,分大盘、中小盘,然后再按照主题分,消费、科技、低碳、智造等,这些都是我们长期看好的,还有一些是做smart-beta的,比如大盘波动精选,还会有一些做港股的,沪港深、港股通基金的产品。


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主题,这套方法的好处就是,在我们的框架里面,首先,标的不一样,我不能保证这个主题在任何时段都好,但从中长期来说,能反映未来中国整个经济发展的脉络,第二,主题有很多,但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做研究的覆盖,我们选择不做。


聪明投资者:这点其实挺难得的。


王栋:发150个产品,我想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当中的差别,但我发20个产品,我可以说出它们的区别,而且每个产品中有很多的前置研究,我不能保证后面如何,但至少在发行前,我们认真研究过,并且看好这个方向,另外我有能力把它做好,我才把它弄成一个产品。


我不会做任何没有能力去做的,或者追逐市场热点的东西,这个是对不起客户的,这个是自己砸自己招牌的。


不做能力圈以外的事情


聪明投资者:刚才说到了PB-ROE,包括公司的这套体系,更多是偏价值去挖掘性价比更高的公司,但公司有科技基金,科技是不是会更偏成长?


王栋:我们这套流程是偏价值,但不是说不能投成长,我们的逻辑是,成长OK,但也要用合理价格去买。


我们的科技基金和其他的是有差别的,换手率肯定低于这个行业平均水平,我们不会去买那种说故事的公司,因为按照我们的逻辑,要很高的ROE,或者预期ROE要向上的。未经严格的基本面研究,有可能会误入 “价值陷阱”或“成长陷阱”。


如果你做不到这样的程度,或者变一些东西做出来,那我们就觉得不靠谱、无法接受,我们要等到它能够从报表上反应出来。


我追求相对价值,相同的东西,我肯定买最靠谱的,我不能说它最终一定是好,但至少犯错的可能会小一点。


聪明投资者:刚才讲的涉及到了公司的价值观,另外一个就是,在投资能力不覆盖的地方,不会去做。


王栋:对,我们会判断未来哪些(东西)是能给客户创造价值的,我们会建设这种能力,但在没有能力去做之前,只是因为市场很热,而把这些产品推给客户,把客户作为小白鼠来实验,我们的价值观是不认可的。


聪明投资者:这么多年下来,汇丰晋信是相当克制的,比如分级基金、子公司。


王栋:因为有的客户对一些产品的理解度不够,我们不希望帮客户加大风险。比如很多东西加了杠杆,碰到风险时候的脆弱度就会很高,杠杆是个双刃剑。


你最终要想想,如果买了这些产品,而且没有一些止损退出的手段,实际上会有很大的问题。从客户责任和信义义务来说,你要设身处地把自己想成是客户,是不是希望这样做?如果不希望这么做,那我们就不应该去做。


聪明投资者:有的产品不做,但有的产品,汇丰晋信很早就参与了,比如生命周期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降低股票仓位的上限,增加债券仓位,你们应该是最早引入这类产品的。


王栋:是的,当时国内第一个产品,我们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产品,能够帮助大家养成长期投资习惯。年轻时候可以多冒点风险,年纪大应该少冒风险,后来一些养老目标型基金就是按照这个机制去做的,所以我觉得都是殊途同归。


当中虽然会有一些噪音,但是我觉得这跟整个流程一样,从长期来看在市场还是有效的,好的公司应该贵,差的公司应该不贵。长期应该还是一个均值回归的过程,原理都是一样的,好的东西最终都会发光的。


聪明投资者:其实这个2016现在都已经到期了,转型了?


王栋:2006年发行,2016年5月到期,一共十年,年化收益率10.5%。每年10%的收益率大家可能觉得不怎么样,但十年年化能有10的产品,相对来说,在整个市场上并不是这么多。毕竟当中来了两次大起大落的市场的反转。


最终对客户来说,我们一直强调销售适用性,投资者适当性,但认识自己实际上是很难的,你到底要什么?大家要的时候都会要的很高,最终忽略一些风险。


公司不在于跑得快

而在于跑得久


聪明投资者:这一方面,公司有没有一个风控标准?


王栋:汇丰晋信强调,不在于跑得快,而在于跑得长,我们长期的秘诀就是风险看得重一点、把不同的事情想的多一点、比市场想的更仔细一点。


我们愿意做的是,积小胜成大胜,因为这个行业管理的是客户的钱,赢了可以赚很多钱,但是输了,输的都是客户的钱,我觉得有很大的问题。


聪明投资者:所以在汇丰晋信,不可能出现说某个基金经理重压着一两个行业。


王栋:不会,肯定会控制。


聪明投资者:而且在目前这种体系下面更不会有这种事情?


王栋:我不能排除我会做一些错误的主观判断,即使做了功课以后,也不会在单一行业押的很重,始终要留有余地,我们鼓励的风格是能够长期一点、不要大起大落,这样对客户也好。


聪明投资者:那公司对员工怎么考核?


王栋:还是看长期的,包括投资这些,我们也是会看三年期的业绩,对短期的波动,我们还是有容忍度的控制,不是说突然不好就马上换,这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我们很多基金经理也是自己培养起来的,我们对他还是有一个整体认识,对个人还是有一个了解。


相对来说,我们会有一些大的标准,然后这些标准更多是以一些打分形式呈现。就是说我们大致知道有哪些东西我们要去考虑它,综合去评判。


海外资金对A股市场的兴趣点明显提升


聪明投资者:如果从汇丰晋信开始做投资顾问经历看,海外资金的流入,有没有体现出明显趋势?


王栋:海外资金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整个有明显提升,从2019年来看,我跑了好几趟欧洲,他们也来了好几次,德国过来一个团,我们在去年10月份组织了汇丰资管的大概30个位客户过来,他们来中国直接就说,看看不同城市的上市公司。实际上我们每年都有组织,今年第6年了。


而且我们去年在卢森堡也发了一个A股基金,他们兴趣还是很高的。


聪明投资者:来的都是这些机构,都是以养老金、退休基金协会为主?


王栋:对,而且他们也会相互观察,其实他们的圈子也很小,特别是如果有大机构投资了,后来那些中小机构很容易跟投。A股纳入MSCI指数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纳入指数之后,至少他有动力想更多地了解中国。


客观来看,从所有的维度来看,外资在中国目前肯定是低配的。


因为中国在全球GDP也占到16%左右,市场的整个规模在全球在百分之十几左右,外资在我们这么大的市场里面占比只有2% 、3%的比例,配置肯定是低的。


就投资来说,你可以低配一个地方,但不可能偏离很多,大幅度低配就是个风险。恰恰从这个意义来说,外资在中国基本都是系统性的低配。


聪明投资者:如果把汇丰晋信的这些旗下基金的业绩介绍给他们,他们会怎么看待呢?


王栋:我们大盘的基金,他们还是非常认可,在他们的认知当中,觉得A股是过山车,特别是2015年全球这一波震荡,就2015年7月引发全球股灾。就这一波他们始终觉得A股的风险是很大的。但实际上不是他们想象的那种,和认知差别还是很大。


你在国内好好做,耐心点做,还是有很大的一个回报。但他们自己不看,也不知道,这是一个鸵鸟政策。现在真的需要看一看。


未来主要靠主动权益扩大公司规模


聪明投资者:现在被动指数产品受到了业界追捧,公司对于未来基金市场结构变化有什么判断?


王栋:主动权益我们肯定是要去重头做的,因为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在市场上的口碑也是不错的。目前我们觉得还是主动权益对客户来说更有价值的,我们有信心可以去创造阿尔法。


目前国内还远远没有到海外所谓的,你没有创造阿尔法,最终就只能去竞争费用的阶段。


你要竞争管理费用,就要做被动,最终大家是越来越低,降到零,而成本节省要通过规模,最终只有几个赢家。


全世界做被动型产品的就几家,你要看,自己能不能比那些做的更早的公司做得更好,如果我的回答是没有,那我可能就不会做。另外,被动产品也要追求质量而不是一位追求数量。美国市场足够大,真正主流的指数也没有那么多。


在固收领域,规模跟你产品的风险是成反比的,结合客户的需求,在债券这块我们未来想做一些新的产品。


在新兴市场里,我们的国债收益率吸引力相对是不高。


这也是个问题,中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为什么还放在新兴市场里?我们国债应该对标的,是跟G7这样的经济体的国债去比。你不能跟土耳其、阿根廷这些比,他们有十点几,六点几,但货币分分钟可以贬值。


欧洲很多负利率,美国也可能进入减息通道,那我们的债券市场吸引力其实相当不错。


另外提得一提的是一些量化产品,比如smart-beta,我们旗下也有一只大盘波动精选。


“乐观、感恩、正直”


聪明投资者:你讲过要做一些正确的事情,有没有代表性的一些例子?


王栋:汇丰是最早开发金砖四国的产品,大概在21世纪初,当时有业绩提成设置,但后来我们认为,对于这种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零售产品,我们不应该为了追求业绩提成长期去做,这种新兴市场本来波动性就非常的大,一旦规模上去,市场上涨了,你就能赚很多钱,但是一旦市场跌下来,客户会亏很多钱,公司的损失最多只是不提管理费。


我们始终觉得要实现与客户是一个公平的等价交换过程。所以我们汇丰内部做任何产品前都会进行一个测试,判断我们跟客户是不是进行了公平交换,我们不是去圈客户钱的。


之后我们就对这种业务进行了研究,最终决定把面向个人客户的业绩提成架构的业务全部取消。


从汇丰的理念上来说,就是要让专业的机构来做专业的事。机构投资者是懂这个区别的,但多数散户并不了解。


然后在15年上半年,我们没有一时冲动去做创业板的产品,我觉得我们还是耐得住性子的。反倒是我们过往发行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选择市场相对不是太浮躁的情况下,去发一些新的产品。


资产管理,管理人就像一名管家,始终要以主人的最高利益为驱动,这也就是说我进行资产管理这项工作,我是以追求投资人的最高利益来要求自己的。


聪明投资者:如果要用三个形容词,来形容你自己,你会怎么形容?


王栋:我是比较乐观的、比较感恩的,我也没想到会有机会管理这家公司,最后就是正直,这个也是比较重要的。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