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春节假期的节奏,也打乱了各金融机构节后复工的计划安排。

2月初,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发布关于做好春节假期后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称,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基础设施相关机构,自2月3日起正常上班。各单位可结合当地地方政府防控疫情要求,实行弹性工作制,灵活调整作息时间。

疫情之下,银行、券商、险企如今复工状态如何?《国际金融报》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券商投行按下加速键

自2月3日开市后,证券公司纷纷进入复工状态。

出于配合疫情防控的考虑,“远程办公为主、现场办公为辅”依然是大多数券商采取的复工策略。由于证券业务线上化的实现,经纪业务影响有限,仅投行等对现场工作依赖度较高的业务受疫情冲击较大。

经纪业务平稳复工

就券商行业整体复工情况而言,除了个别券商启动全面现场办公以外,大多数券商均在不同程度上实施非全面现场办公,即“远程办公为主、现场办公为辅”的策略。

其中,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光大证券等券商,复工按照备岗或轮岗制进行,采取较为弹性的工作制度,从严控制现场办公人员数量等。而部分券商如中国银河证券、国联证券等,逐步将复工节奏向线下调整,增加现场办公人数或要求符合复工条件的员工到岗工作。

行业内部来看,在当前抗击疫情的背景下,考虑到证券业面向零售客户的业务已基本实现线上化,多数券商线上成交金额占比超过95%,“非现场化办公”对券商零售或经纪业务的影响相对较小,疫情严格的隔离措施更加有利于投资者线上交易。

华东某大型券商经纪业务相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开市之后,公司仅保持交易及业务正常运行的必要工作人员,其他员工采取远程方式办公,对业务的连续性予以保障;各分支机构暂不提供现场交易服务,引导投资者通过手机客户端等进行非现场交易。”

光大证券相关负责人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公司针对疫情严重的湖北省内分支机构采取巡班制。武汉分公司预备了营业部现场有中后台员工值班和全部居家在线办公两套方案。如客户确有必要的现场办理业务需求,将采取派人在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前往营业部进行现场办理。

虽短期影响不大,但疫情突袭带来的倒逼效应,也让不少券商加速意识到,经纪业务长期是一场线上生存技能以及金融科技水平的比拼。

中信建投非银团队表示,本次疫情是对券商非现场交易能力的一次考验,推动券商自主研发或外购金融科技能力,赋能于产品、服务和运营等方面,最终建立新的财富管理运营模式。

投行按下快进键

相较经纪业务,投行部门的疫期复工安排,才是让券商颇为“头疼”的地方。近期,已有上市券商要求投行人员需2/3人员到岗工作,居家办公不视为复工;因项目需要有出差安排及到项目现场的,需经批准并备案,在出差途中及项目现场需做好防控工作。

自疫情升级以来,投行人员已在漫长的春节假期等待中“按捺不住开工的冲动”。此番投行部门按下复工加速键,也折射出了行业普遍的焦虑。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在和记者交流时提到,一是从投行人员的工作性质来看,“空中飞人”是投行群体工作的常态,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投行人员正常的工作节奏,出差受限或会拖慢投行项目的进程。二是类似投行这样的机构业务,需要依托线下场景感较强的客户拜访、项目尽调、工商资料获取等方式进行,“人身隔离”、封城限制等多因素阻隔,既定的业务进度或工作安排或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耽误。三是证监会近期放开再融资,部分券商抱有急于抢占市场份额的心态,先行出手加快全面复工节奏。

不过,线上办公的高效化、监管做出的延期安排,可大大缓解投行人员的焦虑。证监会发布《关于发行监管工作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相关安排的通知》,允许IPO发审时限、再融资批文有效期暂缓计算,研究延期披露定期报告,适当放宽并购重组业务相关时限,合理延长股债融资等相关业务许可有效期,可部分对冲疫情影响。

同时,券商投行自身也在积极战“疫”。国泰君安相关负责人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公司投行委启动了“现场轮岗 在线办公”双重工作模式。一方面,投行线继续为客户(尤其是疫情严重地区的客户)提供持续督导、受托管理等服务;另一方面,各项目组坚持通过远程电话、视频等方式继续为客户提供业务咨询服务。同时,做好新项目的申报工作。投行各部门采取视频访谈等替代措施进行尽调,待疫情结束后视情况进行补充现场尽调。

对于时间紧、压力大的科创板IPO项目,光大证券采取了专项应急措施。例如,疫情期间,光大证券主承的某科创板企业缴款工作正赶上延迟开市,企业发行可能面临投资者缴款不足而造成终止发行的风险。光大证券与客户进行点对点电话、微信沟通,发动同业券商共同通知,并多方发布通告。经过各方通力合作,294个网下投资者全部缴款完成。

中信证券非银研报显示,相比业务直接影响,预计疫情通过影响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进而影响证券行业经营环境的作用更大。这部分影响对证券公司来说,是比较被动的,具体影响程度要看疫情发展情况。

险企调整代理人考核

2月17日,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于近日向各会员单位下发了《关于疫情防控工作致会员单位的函》。该函提到,在疫情防控期间,要针对保险公司个人保险代理人、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灵活调整从业人员业务考核标准,不设定硬性的面访数量和业绩指标,不把业绩指标作为维持代理合同(或劳动合同)和领取固定报酬的硬性标准。

2月3日,银保监会中介部下发的文件中也特别提到,疫情期间,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不得设定硬性面拜任务和业绩指标,不得以未达到业务考核标准解除代理合同或扣减相关既有固定报酬。

那么,疫情期间,各保险机构是否确实做到了灵活考核?又是如何保障营销员顺利展业的呢?

多险企实行灵活考核

记者从多家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了解到,在疫情初期,各机构已经开始灵活调整营销员业绩考核办法。

平安人寿表示,公司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疫情期间取消考核清退,不会因业绩不达标清退代理人。同时,公司推出了收入相关的特殊关怀措施,以稳定队伍,降低疫情对队伍收入的影响。

“我们会综合各个地区的疫情严重性和市场整体趋势来做动态调整,因此各个地区的考核办法也会有所不同。”另一家寿险公司相关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

某保险经纪公司营销员告诉记者,公司虽然没有正式下通知,但如果业务员有保单因疫情不能顺利签单,可以跟公司反映,适当调整考核业绩。

即便不做考核清退,保险营销员在现阶段的展业难题仍难以得到缓解。

“虽然没有硬性业绩指标,但对于很多没有底薪的营销员来说,没有业绩,就真的连房租都交不起!”据记者了解,每年12月底到次年3月,是保险机构的“开门红”时间,也是保险营销员的销售旺季。但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多数保险营销员却只能靠续拥勉强为生,或者在线上成交部分单价低、佣金少、产品较简单的医疗险和意外险,有的甚至被迫离开了保险业。

线上化成必然选择

面对多数保险营销员不能面对面推介、回访、签约的尴尬处境,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纷纷从线下转战线上,他们中或是被迫转型,或是早已为之。总之,线上化已成为必然选择。

据平安人寿介绍,疫情期间,公司不断推进线上化经营,通过线上平台为代理人提供参会、培训、客户经营等全方位支持;并全力支持线上增员并构建新人入司线上流程,助力新人入司;还应用远程培训模式,推动各类线上培训运作开展线上拓客活动,助力队伍的业务开展。

中国人寿介绍称,公司在疫情期间已将多款线上展业工具、客户端APP都进行迭代升级,助力业务员线上展业。

“我们现在主要通过微商模式进行线上产说会。”某保险经纪公司团队长向记者透露,其所在公司从去年开始逐渐做线上化尝试,包括培训和招募,而此次疫情给了他们更多时间去落实今年线上培训的体系和内容。

中国太平首席战略顾问、太平人寿副董事长张可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为寿险公司的线上营销支了几个实招。他表示,成功的线上营销需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触达大量客户,重点关注连接方式和每日获客量;二是高频互动,重点关注互动内容是否符合客户兴趣、能否提升客户参与率,可通过互动实现客户现有保单的整理、客户潜在需求收集;三是直达痛点的产品,最初可尝试赠险、低件均险种,再持续加温客户、向高件均产品转化。

健康险或迎爆发期

当然,也有不少保险营销员向记者乐观表示,“这场疫情,让大家更加关注健康,健康险购买意愿更强。”

“我一个非标体客户,需要做体检进一步核保才能购买其所需的重疾险。前几天‘冒死’去了趟医院,幸好检查结果还不错。”北京某90后保险经纪人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大家更加意识到医疗险、重疾险等险种的重要性,而且在付诸行动。“直到保险生效后,客户才放下了心里的大石头,特别高兴”。

中银国际证券近日发表研报称,“以史为鉴,疫情结束后保费有望迅速反弹。”

研报显示,2003年2月至6月,人身险行业单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38.1%、22.3%、35.7%、36.9%、59.9%,疫情期间人身险单月保费同比增速较为平稳,疫情结束后,6月单月增速激增。同期,健康险单月保费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121.3%、36.7%、70.1%、309.3%、265.3%。健康险单月保费收入增速受到疫情刺激明显,同比增速在5月缓解后显著提升。

“预计此次新型肺炎疫情的持续,短期内影响开门红销售。但同时使居民感受到疾病对于健康及经济基础的威胁,唤醒居民对于健康保险的意识,促进潜在观望态度中的居民,转化为保险购买需求。中长期促进健康险业务迅速增长。”中银国际证券表示。

银行网点细节藏温暖

2月18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对沪上银行复工情况进行走访了解到,目前基本银行无论是总、分行还是辖属分支机构,均已基本实现正常的营业复工,所有业务均能正常办理。

与早几日的满城空巷不同,路上的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虽来往的人们依然口罩覆面,但神色已较之前变得轻松。

需过“三道关”

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核心地段,汇聚着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众多大型金融机构。

2月18日,记者走访了这一片区域,在此汇聚的金融机构基本已开门营业。整体来看,与疫情前相比仍略显冷清。

“现在什么业务都能办理,已完全正常营业。”平安银行网点客户经理程明(化名)在门前介绍。

不过,想到进入银行网点还得过测温、消毒、登记等“关口”。程明将记者引导至指定区域,安保人员告知需要登记的信息包括身份证、联系方式等。待测量体温正常,安保人员又给记者双手消毒后,才准许进入网点内。

银行网点门口桌上摆有手套、消毒用品等。

“登记个人信息其实是出于双向考虑,尽可能保障客户及工作人员的安全。”该安保人员边解释,边将门前的防护栏卸下供记者入内。“如后期发现我们的工作人员有发病情况,那么就可以通过这些联系方式找到近期接触的客户们,采取相应措施。反之,当遇到客户确诊,我们也能取得进一步沟通联系”。

“毕竟非常时期,虽然操作麻烦了些,但这样才能保障客户们的安全。”隔着厚厚的防护口罩,记者虽看不清他的脸庞,但言语间能够感受到其善意及体贴,内心倍感温暖。

细节藏温暖

步入网点后,程明告诉记者,“在场几乎所有设备每天都会按时消毒多次,可以放心。”

事实上,这并非该网点一家特例,几乎每家银行网点开门营业前都做足了充分准备。记者了解到,多家银行的公共区域均已实现营业前、营业中、营业后至少消毒三次操作,特别是像柜面服务区、客户等候区等人员频繁接触区域,以及高频使用的机具,如密码键盘、操作屏幕、点验钞机按键、指纹仪、话筒等设备前,是清洁消毒的重点。

除了客户进出的大堂,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银行的防疫工作也没有丝毫懈怠。

例如,建设银行按照“现钞统一进行消毒后对外投放”的要求,柜面以及自助设备付出现金都要经过消毒处理。金库则执行防控应急预案,定时对金库、清分场所、办公区区域等展开消毒,每日上岗员工要测量体温,押运车辆也必须做好消毒工作,确保防控不留死角。

建行上海松江支行负责人称,“为维护战疫期间的大堂服务秩序,我们在客户办理业务时会提示‘一米线’距离。工作人员在与客户沟通交流时,也会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避免交叉传播,同时向客户做好必要的解释。”

整体来看,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银行都在不遗余力地尽最大可能确保客户及从业人员的安全,给予员工充足的口罩及防护设备供应。

加码线上渠道

在网点逗留的近半个小时内,记者注意到,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寥寥无几,整个场所格外冷清,只有一名客户在休息区查阅资料,剩余均为该行的工作人员。

受疫情影响,正常的揽储任务及考核指标能否如期完成?程明思考了片刻,回答道:“年后往往是银行开门红揽储的高峰期。尽管受疫情影响,来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有所减少,但揽储压力不太大。”

程明坦言,主要是由于现在很多业务均可以实现线上操作,“客户不出门,只要在银行APP上就可以直接购买理财、办理存款转汇等操作”。

2月14日,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现在该行交易非常活跃,零售端的客户服务87%是通过AI智能机器人服务。这次疫情对于各个行业都是一次巨大的机会,是发展数字经营的机会。

程明指出,对于早期布局线上转型、开展金融科技应用的银行来说,相对会影响有限。受冲击较大的主要是那些依靠线下传统揽储方式为主的中小银行。

那么,此次疫情会给银行带来哪些变化?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通过这次疫情,很多人对银行业务会产生新的认识,会意识到,像有一些基础业务,其实是没有必要去银行网点现场排队办理的,而是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手机APP等线上途径进行办理。”

苏筱芮认为,疫情对于银行业的影响,主要是向金融消费者们更大程度上地普及了线上使用渠道,特别是中老年群体。“未来,银行需要继续加强其线上渠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设各项公开宣传渠道,加强与本行重要客户的线上维护”。

记者 王媛媛 马嘉辛 罗葛妹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