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位朋友,年前的时候就买入了科技主题基金。

这些天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就是8、9点基金净值公布的时候,打开APP,看看自己当天的收益情况。有一天,这位朋友跑来问小编:

咦?收盘的时候我看到这只基金的估值明明写着涨了2个点,怎么最后数据出来之后只涨了1个点?是换基金经理了吗?还是基金公司把钱克扣下来了?……

有这样疑问的不止小编的朋友一个人。

小编今天就来帮大家解答一下这些疑问。


基金估值≠基金净值

我们去看基金估值的时候,其实底下都会有一小行字提醒:估值数据并不代表真实净值,仅供参考。

不过小编知道很多人都没留意到这行小字。

估值估值,从字面上我们就很容易知道,这个数值是估算出来的。

当然,也不是闭着眼睛随随便便做的估算,而是有依据、有模型的。

依据嘛,就是基金定期公布的报告(如季报、半年报、年报等)。

在这些定期报告中,基金会公布一些持仓的信息,如投资在哪些行业,前十大的重仓股票或者债券分别是什么,具体的比例是多少等等。

那为什么还是会有误差呢?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片面性

前面我们谈到,估值的参考信息来自于基金的定期报告,但是季报并不是把基金买了哪些股票和债券都一一列出,而是只列出了前十大重仓的证券。信息的依据本来就不够齐全,自然没办法强求最终得出来的数据精确无误了。

时滞性

基金季度报告的公布时间是每个季度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所以我们看到的基金经理最新的持仓数据,也是在大半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半年报是在上半年结束之日起60日内公布,年报是在每年结束之日起90日内公布,时效性就更差了

而这个数据会一直被使用,直到下一个季报公布。

举个例子,现在是2月底,使用的基金持仓数据还是19年年末的。

这个过程中,基金经理很大概率会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仓的,而基金估值使用的还是旧数据,可想而知,这中间肯定会有出入的。

测算方法不同

基金估值还有一个很神奇的事情,就是在不同的平台(如基金官网、或者像天天基金、蚂蚁财富等等的第三方平台)看到的估值是不太一样的

背后的原因就是平台会采用一些模型、算法等等,根据基金过去的净值表现尽可能还原基金的真实持仓情况。

大家采用的模型不一样,算出来的数据自然也就有差距了。


大额申购会摊薄收益

小编留意到,最近不少基金公司都出了公告,对旗下的基金进行了限额申购

小编粗略地数了一下,限额申购的多数为最近火爆的科技成长主题的基金

(图片来源:广发基金官网)

有基民可能会想:基金公司傻了吗?有钱都不赚?

小编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跟大家说明真相。

假如有一个基金叫“牛基”,基金份额是10亿份。

2月21日投资的全部收益为4千万元,那么每一份基金的收益为0.04元。

当天有10亿份新申购的基金份额涌入,这部分新进入的资金还没有去买股票、债券等资产,还是以现金的形式存放着

这时候,基金的全部收益仍然是10亿元,但是基金份额已经由原来的10亿份变成了20亿份,每一份基金赚的钱也就从原来的0.04元变成了0.02元,基金净值的涨幅也打了折扣

通过上面简单的例子,我们比较容易地知道,大额申购会摊薄现有持有人的收益(当然在亏损的时候也会被摊薄)

为了保护现有持有人的利益,基金公司才会“有钱都不赚”,发布限额公告。

而最近,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人还宅在家里,闲着没事开始琢磨理财,基金的申购量随之大增

结合我们前面的分析,大家应该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最近基金净值跟估值总是有出入了。

总的来说,由于片面性、时滞性和测算方法的不同,加上最近基金申购量激增,公布的基金净值跟大家看到的基金估值不太一样。

如果是差距特别大,很可能是大额申购带来的影响。

基金估值的作用只是用来参考,大家不用过多受到这个数据的影响,看好的基金,坚定持有就是了!

(文章来源:牛基投资社 本资料仅作参考,不构成本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投资者应充分了解基金定投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投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投资者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