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仁会生物仅有谊生泰一种药物上市,其他药物均处于在研阶段,收入来源单一

出品 每日财报

作者 郜融莲

2月14日,上交所受理了上海仁会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仁会生物)的科创板上市申请,公开发行不超过5744.05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

《每日财报》注意到,这是仁会生物继2014年8月挂牌新三板后,第二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锋。在新三板挂牌期间,公司曾创造过无主营业务收入却盈利过亿、市值过80亿的奇观。

连续亏损三年,主力产品市占率低

仁会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创新生物药自主研发和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自 1999 年 1 月成立以来,其在内分泌、心血管和肿瘤治疗领域坚持自主创新,形成了创新生物药的完整开发体系。

招股书显示, 2016年-2018年和2019年1-9月(下称“报告期”),仁会生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0.04万元、1408.96万元、2732.31万元、4172.31万元,归属净利润则为亏损状态,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为-0.52亿元、-1.60亿元、-2.13亿元和-1.68亿元。

对于报告期内公司连续亏损的原因,仁会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核心产品谊生泰尚处于市场导入期,其他产品尚处于研发阶段,主营业务收入相对较小,而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相对较大。

谊生泰于2016 年 12 月获批上市,是中国糖尿病领域内的第一个创新药,也是全球首个且唯一的全人源 GLP-1 类药物。不过,谊生泰上市三年以来,至今仍处于“市场导入期”,该药物销售金额一直未能覆盖销售费用。报告期内,仁会生物的销售费用分别为0.13亿元、0.60亿元、0.85亿元和1.05亿元,销售费用呈上升趋势。

另外,仁会生物的存货减值情况,也从侧面反映出谊生泰市场销售不如预期。2018年年末,仁会生物对1849.19万元存货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仁会生物曾表示,谊生泰上市初期公司准备了充足的库存应对可能较大的市场需求,但上市首年的销量相对不大,导致2017年末存货规模较大。

为何谊生泰上市多年来,未能打开市场呢?

《每日财报》注意到,在创新药的领域,时间是极其宝贵的,率先上市的新药,就先获得市场的认可。在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药物中,艾塞那肽和利拉鲁肽分别于2009年和2011年由礼来和诺和诺德引入国内,而国产的谊生泰2016年12月上市,2017年2月才开始销售,产品销量不佳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上市时间较晚,医患对谊生泰的认知度较低,导致谊生泰目前市场占有率较小。

研发费用占比持续走低

据仁会生物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0.20亿元、0.69亿元、0.52亿元和0.57亿元。当期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分别为4041.19%、492.85%、192.59%和139.02%。

可以看出仁会生物的研发费用占比逐年降低。《每日财报》了解到,仁会生物目前仅有谊生泰一种药物上市,其他药物均处于在研阶段。产品线较为单一,成为公司面对市场风险的一大劣势。

除已上市的谊生泰外,仁会生物在研项目还包括谊生泰适应症拓展项目、BEM-014和BEM-050等多款在研产品,治疗领域包括肥胖症、NASH(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2型糖尿病、抗凝血、白血病、实体瘤等。

从仁会生物当下研发管线看,除了BEM-014在国内进入III期临床,在美国进入I期临床,其余6款在研药物均位于临床前/IND。也就是说,仁会生物大部分在研药物均处于早期临床,距离产品上市仍需较长时间。

实控人曾是金融机构高管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11年底,桑会庆控股的上海坤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1.96亿元全资收购华谊生物,将谊生泰“买”了过来。2012年,华谊生物更名为仁会生物。

到2019年底,仁会生物的总股本为1.723亿股。公司控股股东是上海仁会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仁会集团),持有近46%股份,实际控制人为桑会庆,直接持有仁会生物25%股份,通过仁会集团间接持有46%的股份。另外,桑会庆还通过资产管理公司间接控制了仁会生物1.69%的股份。

公开资料显示,1996年3月-2000年2月,桑会庆担任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部交易部经理。

另据公开媒体,中经开总经理姜继增指使桑会庆等人建立老鼠仓,通过连续买卖和自买自卖的手段,不断推高东方电子股票价格,从中非法获利5.5亿余元。

2012年12月,北京检察院一分院认定桑会庆在1999年4月至2000年担任中经开证券投资部总经理期间,进行了违规自买自卖东方电子股票操作交易,系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但犯罪情节轻微,具有自首情节,决定对桑会庆不起诉。

实际上,桑会庆2011年便已经入主仁会生物,并两度增资,在得到不起诉的判决后,桑带领着仁会生物,更是发展迅速,三年多的时间,公司估值便增长了20多倍。

2015年仁会生物半年报披露,2014年10月到2015年3月,依靠新药研发的概念,仁会生物完成四次定增,总融资额达到4亿元。

然而,据公开媒体,此笔募集资金中,用于谊生泰研发仅有1957万元,用于购买相关理财产品的支出高达8431万元,为研发费的4倍。这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为何公司虽无营业收入,但净利却过亿,市值达到80亿,甚至一度破百亿的原因。

依靠对外投资收益来改善主营业务盈利,对于公司来说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此次转板上市如果成功,仁会生物是否将改变其盈利手段,《每日财报》将持续关注。

声明: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