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三年以后,科技行业的龙头到底是谁?可能跟所有人想象的都不一样,科技行业的龙头有可能是各个行业的龙头。

——赵晓光

"科技牛市,志在高远。

今日,沪深两市在通信、电子等科技、医疗题材的引领下,上演V型反转,创业板再创反弹新高。别人还在原地踏步,而你已经振翅高飞,科技投资后市机会如何?

在2月24日的华夏基金春季线上策略会上,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新财富白金分析师赵晓光先生分享了他对于2020年科技板块投资的看法。

以下为直播内容实录:

从我本人在整个科技行业大概13年的研究经验来看,科技行业有一个特点,是从下游看上游,从上游开始,往往都是先从芯片到硬件,从硬件到通讯,然后再到终端,然后再到娱乐,再到2B的应用。站在目前的时点,我们应该如何看整个大科技行业?我觉得主要有几个重要的逻辑:

1

科技行业的最终逻辑:构建精准数据体系

我们现在会听到各种不同的产业链的机会,这么多年来看,A股整个投资本质上是一个基于产业链的投资,所有个股的机会估值到底应该值20倍、30倍,还是值40倍、50倍,本质上由于产业链的趋势带动了整个行业的盈利周期,以及带动估值向上的周期。所以从本质上应该看大的投资框架。

我们在过去几个月看到了很多的机会,像MCN传媒行业,带动整个传媒行业的行情,就是直播带货、网红带货,像最近的卫星产业,包括之前的5G、半导体、视频,由疫情带来了在线办公、在线视频的机会。所有这些机会零散地看,看到的就是点点滴滴,今天是这个主题,明天是那个主题,到底有没有一个大的框架,能把所有的机会梳理到一个大的框架下?无论是在2C还是在2B,这点其实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有大的框架,才能看明白今天市场关注某一个主题、某一个产业,明天又出现一个新的产业,有没有什么关系,背后有什么逻辑关系,这是很重要的。

可能很多人讲未来的机会是什么?有人讲未来的机会就是5G,未来的机会就是人工智能,未来的机会就是物联网,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我们从一个大的主题上,无论是2C还是2B,所有这些行业整个商业模型的演变是从数据体系的角度,我们认为整个科技行业是沿着从泛数据到大数据,再到精准数据的体系,在2C的行业,我们必须要精准地把握客户的需求,精准地根据客户的需求创造出适合他的产品。

可以看到在过去出现的网红带货MCN,为什么这么火?本质上是过去传统行业为什么会有品牌,品牌就是信息不对称,又很重要,所以买酒,不知道是不是好的酒,买空调,如果坏了会有问题,如果买插座,坏了会有问题,就喝茅台,用格力,用公牛,吃酱油如果不好的话会影响我的口感,甚至影响我的健康,我就买海天。比如要买口红时,因为信息不对称,不知道哪个口红好、哪个口红健康,就去买了最有品牌的这些化妆品品牌。由于信息不对称,就导致了很多行业的存在。这些网红作为专家的身份实际上就是在解决信息不对称,让信息变得更加准确、清晰。这是在整个2C的行业。

在2B的行业,我们看到在大量2B的行业,行业逻辑是基于专家,是基于有经验的人,如企业、制造业基于工程师,教育行业基于老师,医疗行业基于医生,基于专业的有限的数据,如何让生产体系、商业体系从一个经验变成一个大数据,再变成一个精准数据,我生产一个产品,要精准了解它的每一个过程,它的良品率整个状况,这是一个终极的发展目标,即如何让各行各业都在2B行业从泛数据变成大数据,变成精准数据。

也就是说,无论是在2C还是2B行业,大的逻辑就是从泛数据往大数据,往精准数据过渡。这个精准数据体系会重塑,各行各业的产品从定义到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到服务整体的过程。比如,我们最近经历比较大的风险就是疫情,这个事情到现在为什么出现问题?就是我们无法精准地掌握这个病毒的来龙去脉,无法精准地掌握每个病人到底是什么状况。所以发现要对抗疫情最核心的是检测手段,要精准地掌握,比如1000个人有肺炎,可能有1000个不同的问题,所以必须要精准掌握最核心的。在各行各业都是这么一个逻辑。

我们发现未来科技行业,不管是硬的、软的,不管是终端通讯、处理计算、应用,所有逻辑就是如何共同构建这个精准数据体系,让产品从定义、研发、需求、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变得精准化,精准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好的产品来。

2

科技大厦由四层楼构成,一楼已掀大潮

科技体系是由四层楼构成的,我们叫做科技大厦。

这个楼的一层就是去年到现在表现非常好的,我们定义为最底层的,最底层主要有两部分构成:

一是由5G构成的通讯基础设施,因为没有通讯基础设施,就没有精准数据。什么叫精准数据?精准数据从空间上要非常准确,从时间上要非常及时,要瞬间就可以拿到,要从空间上很准确地拿到。过去各行各业的发展遇到大量的瓶颈,效率不高,无法精准满足用户的需求,核心就是没有精准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没有精准地拿到准确的数据、拿到及时的数据。所以5G从技术原理上是解决了数据的精准性和及时性的问题。

为什么最近特别关注Wi-Fi 6这个行业?家里用无线网络,经常会出现信号不好,传输速度特别慢,就影响了数据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如果用于一般的娱乐还好,当用于医疗做手术,就严重无法work,就会出现事故,所以就导致了很多行业的技术停滞不前。所以这个楼的一楼一部分是由5G形成的通讯基础设施,这块是从前年开始就出现了非常好的机会,像沪电股份中兴通讯,受益于整个5G通讯基础设施。

二是终端,终端就是各类终端设备,像手机,包括电视、可穿戴、AR/VR、智能耳机,各类终端设备作为采集数据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楼的一楼,从前年开始到去年,到今年,已经打响了前奏曲,前奏曲就是提供了整个硬件的基础设施。科技行业是先硬后软,没有硬件的数据就没有软件的应用,就没有软件的未来。

上一波在3G到4G阶段也是沿着这个顺序,2009年到2010年开始的通讯,2010年到2013年是苹果带动智能手机,2013年到2015年先是传媒,如游戏、娱乐,后面就是整个2B的互联网,一个很大的浪潮造就了无论是BAT、今日头条、B站,都是上千亿的企业。这一轮也是这样,必须要有一楼,一楼已经开始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打一个比方,这一轮科技浪潮相当于在上一轮智能手机的浪潮,大概从2009年开始到2015年这一波七年行情中,大概是2010-2011年的状态。一楼还是有持续性,比如今年开始到5G开始换机,最近加快推动5G政策非常多,除了智能手机的换机之外,可以看到各种可穿戴设备,电视会变成一个社交产品,所有的电视都装上摄像头,可以远程办公、远程现在教育、远程医疗、远程购物、远程娱乐、远程社交。同时AR/VR提供随时随地的显示、随时随地的视频链接,智能手表/耳机变成非常好的掌握你身体健康的精准数据的产品。

我们认为一楼已经掀起一个大潮,但还是方兴未艾。

一楼是搭建了基础设施,提供了数据的基础,二楼就是如何拿到数据?一个重要的行业是物联网,关于物联网,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点,物联网一定要跟各个行业紧密结合,没有5G就没有物联网,没有物联网就没有人工智能。我们过去为什么讲人工智能没有发展起来?因为它没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无法拿到数据。如何拿到数据?就要靠硬件、靠终端、靠物联网。二楼物联网无论是在家庭C端的物联网,手机本身也是物联网,特别是未来到2B行业,而在物联网过程中会发现大量的机会不一定是做技术的公司,而是各个行业的龙头、各个行业的公司应用这个行业,拥抱物联网,让自己的行业通过物联网能够采集数据,能够拿到精准数据的,比如在农业、在物流、在医疗、在教育、在商业,在各行各业通过物联网的技术能够随时拿到数据。所以这个楼的二楼是物联网。

三楼是什么?拿到数据,就要进行数据的处理、数据的分析,对精准数据进行精准的运算。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以人的应用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运算。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云的这一块从去年开始已经大规模起来了,从去年开始,第一波带动整个半导体需求的实际上是云服务器的需求起来了。这是楼的第三层,即处理数据。

我们认为未来整个计算的方式一定是要以云的方式,因为云的处理能力是大幅的超过整个单个终端的处理能力,比如无人驾驶,大概2014、2015年市场就在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为什么现在没有大规模使用,是因为它老是出现问题。为什么会经常出现问题、出现安全事故呢?因为它基于单机的GPU,计算能力、计算样本库是远远无法满足多样本复杂性的环境要求。

比如用在无人驾驶上,我记得有一个案例,有一辆轿车用无人驾驶,前面一个卡车带着很多钢筋,它就钻到钢筋里了。为什么出现这个事故呢?因为GPU上的数据没有这样的案例,没有一个卡车会拉着钢筋拖在地上跑,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情况。但有了云,有了5G,大量的数据通过汽车作为采集传到云端,云端有海量的几万台服务器在做处理、做分析、做识别,告诉你前面是危险状况,然后传达下来,这时候你的驾驶就会足够的安全。

所以可以看到这一波科技浪潮,大家觉得涨了很多,但没有结束,因为一楼还没有结束,二楼还没开始,三楼从云到人工智能还没有开始。这个楼的四楼是数据的输出,即与各行业应用紧密结合。

如果看三年以后,科技行业的龙头到底是谁?科技行业的龙头跟大家想的不一样,有可能是各个行业的龙头,食品原料的龙头、家电的龙头、化妆品的龙头,能够拿到你的精准数据,用你的精准数据开发产品,医疗的龙头、教育的龙头,各种制造业的龙头,它们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拥抱物联网技术,然后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业。所以这个楼的四层实际上是行业应用。

以上就是我们认为整个科技行业一个大的框架,即有一楼5G通讯基础的建设到整个终端开始普及应用,所以短期的疫情,很多人担心因为疫情很多人不消费了,怎么办?我们可以看到,短期的疫情,大家虽然不消费了,但是出现两个状况:一是现在越不消费,压抑的消费需求是更强的,而且很多人在家里反而更加增强了各种娱乐的需求,所以可以看到在疫情阶段,无线耳机、智能耳机的销量反而大幅增长,电视的销量还是不错的,因为电视的开机率增加了40%,更加需要娱乐。同时可以看到由于疫情导致行业普遍的去库存,导致供给端受到的影响比需求端还要大,由于供给减少的更多,需求订单可能减少20%,但供给库存减少30%-40%,各个行业就出现涨价的状况。这样的话,我们觉得一楼还没有结束,二楼、三楼、四楼放在三到五年周期的话,应该是刚开始。

3

过去我们依赖人,未来一切都将依赖精准数据

刚才我举了一些简单的案例,如医疗行业的案例,商业的案例。可以举一个制造业的案例给大家做一个解释。

中国过去的制造业在过去十年取得长足的进步,以苹果为代表的这些国际的科技巨头,培养了中国整个在手机行业很强的供应链能力,如在十年前,在电子行业过100亿市值的公司是屈指可数的,现在来看过千亿市值的公司都有20-30家,真是智能手机的浪潮造就了这些企业。过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受益的是整个工程师的红利,因为中国工程师成本低,而且特别勤奋,反应特别快,服务意识特别好,所以苹果一看就特别喜欢中国的供应商,因为中国的供应商可以帮助苹果不断降低成本,很快研发出产品来。有如同特斯拉为什么同样在大力导入中国的供应商,也是这个逻辑,因为中国供应商满足他的需求。中国过去是受益于工程师红利,中国的工程师年费用成本比国外的工程师一个便宜35万。

我们过去为什么靠工程师?因为工程师有经验,这个经验就是相对泛数据、更大的数据,有更多的数据、有更多的经验,我看过更多的病人、做过更多的产品研发,知道这个产品应该怎么做出来,因为很多产品是非标准化的产品。但未来的制造业不是这样子,未来的制造业首先有一个工业物联网的体系,有大量的传感器,传感器可以随时抓取在生产中产品的生产参数、产品的数据。我知道这个产品是不良品,马上拿掉,不要再生产了,因为越生产成本就越高。如,现在一个产品为什么是70%的良率?因为要经过六个环节,每个环节是盲人摸象,不知道产品生产到什么程度,只能一步一步走,走完之后看到这个产品是错的,然后拿回去,导致成本大幅的提高。未来有传感器,有工业物联网,随时拿到数据,随时传输、随时分析。所以第一步是工业物联网。

第二步是大量用机器人。我们最近交流下来,广东很多企业复工,招不到工人,怎么办?大量换机械手、机器人,同时有人工智能的算法,每个机器上装一个GPU,知道如何很快的研发出这个产品来,很快的根据这个产品的数据决定如何优化它、如何生产。所以未来的制造业就变成一个精准数据体系,精准的研发了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精准的获取了生产上产品的参数,精准的设计出最优的生产良率产品的方法,精准的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

未来制造业就是一些大的制造业巨头,有一个强大的工业物联网和强大的数据体系,可以源源不断及时地反馈客户的需求。最近缺口罩,第一个站出来说我可以生产口罩的是富士康,因为它已经有这种模板了,就知道这个口罩如何很快设计参数,把它制造出来。

 这是我们以制造业为例的一个核心的逻辑。

医疗行业也是非常典型的逻辑。医疗行业过去是根据医生的经验,为什么越老的医生越值钱?因为他看过的数据多,他的数据体系就多,别人是泛数据,他是小的大数据,特别牛的医生因为可以看到所有医院的资料,所以是大数据,他的经验更多。但是我们知道治病这个事情是精准数据的体系,首先要通过传感器,更多先进的传感器,能够随时掌握你到底现在是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因为对于很多行业来说,不掌握精准数据是没有意义的。

举例,如智能手表,很多人说把智能手表做健康监测,智能手表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要能够随时拿到你的精准数据,能拿到你的心跳数据,而且你这个精准数据我要能有分析能力。我们现在戴智能手表的人很少,因为只是看到数据,没有服务,当服务提供商能够根据你的精准数据,比如拿到你过去24小时的心跳数据,对你的心跳数据、心电图数据跟所有的数据做匹配对比,发现你的心跳非常像要发心脏病人之前的心跳,就提醒你要注意心跳,要注意你的身体,因为我掌握了你的精准数据,我告诉你可能要发心脏病。我同事在你心跳突然连续跳200下或300下,或者不跳时,能够精准定位你的位置,为你提供急救服务。这种情况下,各位是否愿意一年花5000元、10000元买这样的服务?是可以买的,因为满足你精准的需求。

同样,在整个医疗行业,医生过去也是盲人摸象,因为拿不到精准数据,同样治胃病,可能有1000种胃病,我们只检测几个结果,就说你有胃炎,给你开点消炎的药。比如感冒,就说你感冒发炎了,就开点消炎药,中国过去治病主流的方法就是消炎。皮肤有问题,医生一看过敏了,就给你开点过敏药,他其实无法准确地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细菌、什么病毒引起的过敏。所以必须我们首先要有很精准的传感器的技术,同时数据要能及时的跟踪,所以需要通讯网络。拿到大量的数据之后进行大数据分析,怎么样的治疗方法是最优的,及时的跟踪,然后通过AI技术、通过云的技术,远程的诊疗、远程的由医疗机器人做手术,就把你的病治好了。

所以在我们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教育、医疗、社交、办公,人主要的需求,发现由新一轮的精准数据体系打造科技体系。过去在这些主要的需求中,为什么交通行业、出行行业是发展最好的,因为出行行业主要数据是你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通过手机的GPS已经基本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数据,这样形成非常好的闭环体系。可以看到出行的滴滴这样龙头的公司,共享单车也出现哈罗单车这样一年能赚10个亿的公司。

未来在穿衣服上,你穿衣服的主要需求,第一是掌握精准尺寸,包括住、行、吃、喝、玩、乐、健康、教育。

在2B领域,过去主要靠工程师、靠有经验的人,未来也会通过掌握精准数据,变成一个科学的工作,变成一个精准数据的工作。

4

科技创新,未来的胜负手在硬件

我们讲这么多,其实就想告诉大家几点:

1.这一波科技行业浪潮跟2015年是不一样的。2015年,我们听到最关键的词叫“颠覆”,就是我要把你干掉,我要把你取代掉。这一轮可以看到,新一轮的科技行业,我们定位科技大厦或工具型的技术总和,其核心是要服务你,要帮助传统行业提升效率、提升产品,通过精准数据体系来提升。这是我们觉得非常不一样的。

 2.上一轮智能手机主要是在2C端,在玩这一端,在吃喝玩乐社交端满足人的需求,下一轮涉及领域会更广,不仅在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在社交,在办公,在教育,甚至在2B行业,人事、采购、市场分析、生产研发,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替代传统靠经验的工作,所以它的面更广,它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更广。当新技术一旦应用到传统行业中,才会有真正大的爆发,如果一个新技术只是一个技术,我们定义为专用性的技术,是不够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些新的技术的前提是这些硬件,没有这些硬件的创新,没有这些材料、设备端创新,就没有通讯的终端、通讯的计算、通讯传输的硬件技术创新,也就没有后面应用端的技术创新。而这些硬件的创新又来自于整个中国大的科创体系,中国在军工科研院所几十年的投资,养了这么多人才,做了这么多的研发,进入了一个产业化的阶段。

所以科技板块跟科创板有什么关系?科创板的意义是加快科技孵化。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科研孵化,离不开科研转化。所以正是有了实验室、有了军工院所、有了科研机构大量的储备,我们在材料上,在设备上,在一些高精尖的技术上,为后面整个智能终端、智能硬件,为什么这次中国5G是领先的?因为我们有国家级的科研体系,所以科创板的意义就在于大幅加快了整个国家级科研体系的崛起。

这是我讲的第二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即如果没有科创板,没有科创,中国的很多行业可能还像十年、二十年前一样受制于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东西,我们未来就会看到很大的空间,很多人不太了解未来这些新的领域的空间到底有多大?举例,汽车行业,出现了特斯拉。

我算过一个数据:

全球汽车零部件前100强,收入共是7万亿人民币,而这100强中,中国企业只有4-5家,加起来不到1000亿。也就是说69000多亿还在日本人、欧洲人手中,这69000亿按照15%的利润率算,对应的是1万亿的利润,因为汽车行业相对更稳定,对应的是20万亿-30万亿的市值。就一个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国产化,就能带来未来20万亿-30万亿的市值,就如同十年前我们打开手机,基本上没有中国的供应商,那时候唯一一个是比亚迪电子,当然有一批台湾的供应商。但是现在来看,全是中国的供应商,现在整个电服公司的市值都是几万亿量级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科技行业各个细分,行业空间还是足够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投资者会有一个困惑,到底买什么股票?未来整个投资越来越进入一个专业的阶段,如过去买消费品,基本上知道买茅台,买最好的,拿着当做一个长线投资,发现收益也是非常好的。但未来中国进入一个科技兴国、产业立国大的周期,在这个周期中,分析的壁垒非常高,涉及到很多细分的子行业、很多细分领域。所以我们认为对于科技行业来说,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采购ETF产品是非常好的选择,就是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投资者、交给专业的机构来做。华夏基金也是我们非常紧密的合作伙伴,他们有非常多优秀的基金经理,过去也取得过非常辉煌的业绩,我觉得作为一个整体大的科技行业体系,这个浪潮是刚刚开始,是没有结束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四层大楼的一楼刚开始的阶段,所以我们觉得这样的产品就如同在十年前买房地产、买消费相关的产品是一个道理,最终是可以获得一个长期跑赢市场稳定的收益,肯定是比你自己选股票、比你过去投资在别的领域是更加可持续的。

本文内容根据赵晓光先生2月24日华夏基金春季线上策略会直播内容整理,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发布。免责声明:本公司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保证。文章中的内容和意见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保证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见在未来不发生变化。本文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投资建议。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