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危机之后,都必将会诞生一批伟大而坚强的企业。”

来源 投资家

作者 刘晓月

随着国家防疫的重心正在从抗病魔向促经济转变,企业家应该也要尽早开启自己的自救计划。但是,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们首先要思考,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自己不会选错赛道?

疫情让很多企业的倒闭时间大大提前

毫无疑问,这次疫情对所有企业都是一次大考,这场冬天,无数企业生死一线、无数老板彻夜难眠。

但其实,风暴来临之前早有预兆。时代早已发生巨大转变,那些跟不上时代的企业注定会被淘汰,而疫情只是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一是互联网流量的见顶,流量红利时代终结。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净减少200万,这是历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用户平均使用时长上增速则持续放缓,从2018年第四季度的22.6%降到2019年第一季度的11.8%,又降至本季度的6%。

那么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思考,在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你应当如何应对?

二是一级市场的寒冷,直接跌回五年前水平。《2019年中创投报告》显示,2019年上半年国内一级市场共计发生2787笔投融资交易(不含并购、上市),总计交易金额接近3629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还不足去年的四分之一。由此推测,2019年全年投融资交易笔数很可能跌至2014年前水平,全年投融资交易金额很可能跌至2015年前水平。

所以,企业必须要思考,除了投资人的钱,你还能赚谁的钱?不采用烧钱式的补贴营销大战,你如何进行市场拓展?

三是不确定性的增加。宏观经济的压力、国际局势的纷繁复杂......事实上,我们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变化与挑战已成常态。

不断动荡的社会变化要求我们的企业需要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应变能力、生存能力。

什么样的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当风暴来袭,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屹立不倒?

一方面,企业应当有坚固的护城河,足够使你在各种风浪中处变不惊。

你的护城河,应当不可复制。你的模式不是其他企业随便照猫画虎就能抄去的,你的优势不是烧钱补贴之后就能被赶超的,你的企业不是在竞争对手挖走团队之后就能被搞垮的。

你的护城河,应当面向未来。工业时代的优势,在互联网时代会被轻易摧垮。而在如今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前互联网的传统思维与优势,也很难长存。

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具备极强的应变能力。

如果像疫情这样的冲击对于你而言是利空,那么你能不能扛得住快速转变方向,从别处逃生?

比如说此前号称“一月损失七八个亿”的西贝,在将业务转移至线上之后,线上的应收占到了它营收的80%;现在它又对中央厨房转型升级,现在 已经拿到了北京第一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电子证书。

如果像疫情这样的冲击对你而言是利好,那么你能不能抓得住这次机遇,迎风而上?

比如说这次疫情中,有很多线上平台虽然短时间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但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过关,服务器卡顿宕机、产品供应跟不上、用户体验太差......反而变成了“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这场疫情中哪类企业受益最大

究竟什么样的企业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在采访了很多企业、专家学者之后,我们找到了三大标杆企业,华为、阿里、格力,这三家企业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方向:

首先问你一个问题,这场疫情中哪类企业受益最大?

有些人可能会说是手机游戏,大家在家疯狂氪金 ,王者荣耀一天流水20个亿;有人可能说是生鲜电商,去年还在连环倒闭的行业今年突然进入了“天天双十一”,订单量普遍暴涨300%以上;有人可能说是在线教育,之前获客成本高达几千元的行业,现在突然让全国大中小学生“强制使用”了......

但这一切都只是表面,真正的赢家,是那些为这些企业提供底层基础设施的企业,比如说华为云。

数据显示,华为云WeLink仅1月26日一天就新增近5000个企业/单位使用,春节期间新增企业数十万,新增日活用户数超100万,业务流量增长50倍。

但华为的实力并不体现在华为云这一个层面,它的布局非常广泛,且都是面向未来的数字基础设施。比如说华为的5G,能够让德国人都承认,如果没有华为的参与,德国的5G网络进程将会推迟5到10年,并将额外增加数十亿美元的成本。

此次疫情大大强化了社会公众对于技术的认知,那些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观念、体制包袱和拖累被完全打破......从此以后,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技术,会成为水电煤一样重要的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进程将会大大加速。

也许一家合作企业会倒闭,但是对于数字化的服务需求不会断绝。未来能提供数字底层设施的企业,将会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中的重大红利。

口罩背后的掘金机会

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制造业的明显短板——医疗防疫物资为何迟迟不能到位?

就拿一个小小的口罩来说,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但为啥就是这么紧缺?当然因素有很多,不过重要一点就是,对于口罩生产企业而言,你造口罩容易,但是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产能,生产大批口罩却是极难。

你虽然有生产线,但是还得有原材料;短时间内,你如何打通各个环节的生产要素,你如何快速联系到可以提供物资的上下游厂商?

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过,我国口罩的日产能有2000万个,月产能能达到6亿个左右。但是仅仅富士康一家企业,一个月就需要2000万个口罩!

富士康在全国有45个厂区,员工总数达66.7万人(2019年),以开工人数只有一半,每人每天需要2个一次性医用口罩计算,就需要66.7个口罩。如果需要一次性储备7天的口罩,它就需要购买450万个。如果疫情持续30天,它需要2000万个口罩。

在现有口罩企业产能迟迟跟不上的情况下,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去生产口罩,做代工的富士康、做空调的格力、生产车的上汽通用五菱,甚至还有生产内衣的三枪、生产纸尿裤的爹地宝贝等等,都在开始做口罩、做消毒用品。

从一家跟口罩完全不搭边的企业,到能够大批量地生产口罩,这样的跨界转行需要多少天?

格力给出的答案是——十天!

格力资料显示,他们是在2月11日“紧急跨界”成立高格医疗,10天内赴深圳、佛山南海、东莞、中山、惠州等地调研,了解口罩生产设备的制造、组建和调试技术,寻求无纺布、高滤低阻熔喷滤材等紧缺物资,充分保障防疫物资的原料供应,并迅速完成了万级净化生产车间、微生物限度室、阴阳对照室等硬件设施部署工作。

2月21日,格力口罩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预计日产能可达80万只。其他防疫物资也同步跟上,其中护目镜产能为13万副/月,免洗抗菌凝胶产能为5万瓶/月。

这背后反应的,是一家企业的柔性生产能力,是一家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而这背后需要依托的就是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如何通过先进技术的融合运用、现代化体系的流程设计,来实现短时间内的迅速打通原材料采购、设备制造、产品生产等全产业链,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生产管理、技术输出等方面的协同,是每一家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

树也能长到天上去

2003年的非典催生了阿里巴巴的发展壮大,同样,这次疫情期间阿里巴巴仍然是一个大赢家。

我们发现,在此次疫情期间,像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企业表现出惊人的实力:似乎无论哪个领域都有它,无论什么事它都能发挥作用。

医疗物资紧缺,阿里能连夜从国外包机采购回来;医务人员紧缺,阿里能马上动员一批医生向大家线上义诊;民众不能外出,阿里推出了“疫情服务直通车”,你在阿里的平台上能满足一切日常需求.......

这样的企业已经超出了传统企业的范畴,它们的能力无所不及、他们的范围没有边界——而这,就是数字时代的新物种,生态型企业、平台型企业。

事实上,在这个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在这个组织边界、产业边界日渐笑容的新型社会,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发生了变化:“连接能力”将成为一家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树不能长到天上去,一家企业的能力和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你如何能以更短的时间,连接到更多的资源,影响到更广的范围,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而且这些企业还会抓住一切机会,以互利共生的方式来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连接能力。比如阿里以帮助餐饮企业解决员工待业问题的名头,与餐饮企业“共享员工”,何尝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人手紧缺问题,并进一步为自己的B端生意铺路?阿里在帮助政府抗疫过程中做的种种义举,何尝不是为自己G端的业务能力进行背书?

而从更高层次来看,平台型企业的连接能力、组织能力、动员能力,甚至已经超出了“企业”的范畴。如果没有滴滴这样的连接平台,如何组织志愿者车队每天提供数千次的医护人员接送服务?如果没有微信这样的平台,如何让这种成千上万的“抗疫”组织一夜之间建立?

所以,经过此次疫情之后,平台的公共价值与功能会重新得到评估,它们会越来越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首先要进行纵深发展,像一颗铆钉一样,牢牢占据自己在细分领域中的竞争优势,让自己对于巨头而言也有重要的连接价值;其次,在融入巨头生态的过程中,也要不断积累、拓展自己的价值网络,构建自己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连接能力;最后,不要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互利共生往往才是更为长远、更有价值的发展方式。

危机危机,大危大机。纵观中国波澜壮阔的商业发展史,每一次危机之后,都必将会诞生一批伟大而坚强的企业。希望你,正是那其中之一。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