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宇嘉


来源 | 大咖聊房


01

多地楼市政策突变

近期,房地产政策异动频频,需求端露出火苗,知微见著。2月17日,一直就“憋不住”的衡阳(去年底“退出限售”被叫停),祭出“购房补贴”的政策;2月21日,河南驻马店真刀实枪地降低了杠杆,公积金首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由 30%降至 20%;紧接着,2月23日,南宁重启二套房公积金贷款,首套房120平方米以内的,可再申请公积金贷款买二套房。最给力的,当属浙商银行。2月24日,浙商银行下发通知,该行非限购城市分支行,居民家庭购买首套房贷款首付比,从30%降至20%。受益对象,主要是我国省级GDP排名TOP2-4浙苏鲁三省的三四线城市。

数据来源:浙商银行官网

02

售楼处,开放不容易!

从供给端的“纾困”,到需求端的“托底”,再怎么也得1个月。也就是说,要观察3月份这个重要的窗口期。如果3月份楼市销售还是不行的话,我估计类似2014-2017年需求端的政策,有些就得重出江湖了。很多人认为,有央行释放流动性、降低LPR,财政发补贴,住建部降低住房公积金提取门槛和用途等政策,舆论影响太不好的楼市,“舒缓政策”上应点到为止,再从供给端给开发商纾困资金链,这就够了!从这几天憋坏了的人们,纷纷往餐馆、打折促销的超市跑来看,3月的楼市“差不离”。但是,我们可能太乐观了。2月份,全国各地售楼处按下“暂停键”,大家个个都听“妈妈的话”,宅在家里,逼得开发商发力“线上售房”。所以,2月份所谓楼市交易暴跌90%以上,只有统计意义,没有分析意义。近几天,各地敲锣打鼓复工复产,但地产复工进度,严重滞后于预期。易居的丁祖煜博士有个调研,截止到2月24日,28个城市6160个新房项目,现在还有近60%的实体售楼处尚未开放。某大牌中介深圳负责人说,截止到上周的复工率也只有不到30%。特别是在原特区外,或审批不通过,或者搁置,售楼处复工率仅个位数,这可是深圳啊!数据来源:克而瑞调研,数据截至2月24日

03

回归常态,考验真金白银

复工,有两大重点:一是疫情防控相关行业,主要是医疗、交通物流、粮油食品等;二是国计民生行业,主要是一些为“十三五”收官献礼的大型项目,比如机场、交通枢纽。23日的重要会议还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看来,纾困还得继续,甚至是今年财政的主题。印象中,财政政策积极,减税降费,帮助中小微企业,应该是这几年国家一直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去年底,就有很多城市松绑了调控政策,比如将人才标准、入户标准一降再降,放开外围限购政策(南京六合、天津滨海等)。据说这些地方政府发工资都有点困难,疫情下压力更大了。以杭州为例,2月23日,杭州市副市长缪承潮,在视察国企地产滨江的在建项目复工时指出,杭州已经出台一系列,并将出台更多政策,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大家不仅要对经济有信心,更要对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对杭州的房地产市场有信心。杭州这个楼市弹性十足的城市,近几年一直是以地产、基建两翼齐飞,以办会(G20和2022年亚运会)和马云为两大名片示人,是“网红”城市。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杭州的城市中心乾坤大挪移,身段要上几个台阶,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工地”,双翼还要再飞一会儿。

此外,浙商银行将非限购城市首套房首付从30%降至20%,也没毛病。

首先,三四线最低首付比例,本来就是20%。这个规定来自2016 年2 月1 日央行和银监会发布的“银发[2016]26号文”。这个文件规定,不实施“限购”的城市,居民家庭首次购买普通住房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原则上最低首付比例为25%,各地可向下浮动5 个百分点。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房地产调控又开始收紧,但“因城施策”下,那时至今,再也没有出台过全国层面的首付比政策。因此,2016年2月1日的这个政策,目前仍有效。根据太平洋证券的调研,现在很多三四线城市都在执行20%的首付政策,比如芜湖、徐州和常州等。现在,大多数中小银行抢滩被四大行几乎垄断的按揭业务,只能靠这个利器了,比如邮储银行兴业银行等。作为地方政府的直系部队,类似浙商银行(大股东是省政府直属单位浙江省财务开发公司),当然要为稳定本地楼市做贡献。而且,楼市基本面差不了,年初放贷、年尾收益,早行动,早受益。

04

需求端也需要政策刺激

前面讲了,现在28个城市的售楼处复工率只有40%。没有复工的那60%,基本都是在三四线城市,这与城市的治理能力有关。越是到基层,疫情防控上,“一刀切”的情形就越严重。供给端该做的都做了,需求端也得给点政策,激活大家相对悲观的情绪,鼓励大家去售楼处。上周(17-23日)是春节后第三周,根据兴业证券取自贝壳43个重点城市的数据,上周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分别为-72%、-77%、-93%,春节后三周累积同比分别为-80%、-85%、-95%,可见三四线下滑更明显。笔者查阅了江浙13个三四线城市房管部门的网站,发现只有6个城市有每日的交易记录。其他城市,自1月底以来,就再无交易记录了。自打三四线退出“棚改”后,给三四线楼市托底,防止过快下行,就是调控政策的方针之一。2019年,三四线城市新房销售面积、金额占比分别为65%和56%。2020年,“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是房地产调控的目标。现在看,“三稳”能否达到目标,三四线须臾不可离。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首付比例有下调空间,为何不下调?再者,说好的“返乡置业”也因疫情而耽搁。不过,好事多磨,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1月25日至2月14日,全国共发送旅客2.83亿人次,同比下降82.3%,仅为节前春运客流的1/6。截止2月14日,合计约3亿人次的农民工,仅返程0.8亿人次。据预测,到2月底将要返程约1.2亿人次,3月以后返程约1亿多人次。三四线城市,楼市需求在哪里呢?当然首推“返乡置业”。趁现在,国家有疫后重建的政策扶持,地产行业有“三稳”的要求,何不赶快把政策空间利用好(首付比从30%降至20%),在2月底-3月把“返乡置业”回补回来,再说了,近期国家会议也强调,促进“消费回补”!

05

即便调控松绑,也不会大涨

各地发布微观的楼市调控措施,它不是法律法规,也不是政策文件,只是短期行为,是相机抉择,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热了往下调,冷了托一托。所以,后续还会有三四线城市跟上驻马店,二线城市跟上南宁,不排除还有银行跟上浙商等等。大家要问了,楼市行情要逆转了吗?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这里要明确一点,此时并非2015-2018年,更非2009年。居民杠杆也好,国家政策也好,房屋供求也好,基本面都不可同日而语,大涨的时代,已经不允许了,也一去不复返了。其次,央行一再表态,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特别是2月17日辟谣了调整宏观审慎评估(MPA)中的地产信贷考核。通俗地讲,就是银行信贷、信托贷款、债券发行等等,这几个渠道进入地产的资金,以后既要有新增规模的控制,还要占比的控制。这是2018年启动这个MPA定下的规矩。只要资金有控制,LPR有控制(首套不低于LPR基准值,二套不低于LPR 60),地产整体局面就是可控的。最后,房子所在的城市,已经不是昨天的城市了。现在是都市圈时代,人口、资金、资源跟着就业走,就业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规划走。都市圈核心城市都是热点城市、限购城市。大家要记住,只要这些城市的楼市调控政策岿然不动,外围三四线楼市就运行就是可控的。

06

顺应都市圈时代

按地产政策的走势,复工复产的进度,从3月份起,一线城市、二线热点或“新一线城市”(杭州、成都、郑州、西安等)楼市开始明显回升。直接推动因素有两个:一是延后需求“回补”,二是疫后纾困和各地地产政策利好预期下,释放的潜在需求。间接推动的,就是基建加码对地产的诉求。一线也好,二线热点或“新一线城市”也好,未来是区域“增长极”,也是基建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以基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既是推动复工复产的抓手,又是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引擎。毫无疑问,地产是基建的发动机,而今年的基建将备受重视,特别是重点一二线城市。一二线重点城市接续去年底的回升,但楼市也不会大涨!一则,国家调控楼市,最关注的是这些城市,这些城市调控政策和金融政策“双双稳定”;二则,前端限房价、后端限地价,炒作不起来;再者,“一城一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首先在这些城市落地。其他二线或三四线城市,全面分化。不过,都市圈内的非核心城市(包括重点城市外围郊县或新区),受益于政策宽松、需求外溢,区域或轨交规划等,滞后于重点一二线城市,今年年中前后开始回升;非热点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政策整体以稳定(去年这类城市的房价很多在回升)或扶持为主,短期可能会回升。但要记住,除了给父母养老或自己居住,可以选择一套中心区的房子外,不建议再增加购买了。既有的多套房子,归拢归拢吧,把那些不适应新人居时代的房子,都处理掉吧!因为趋势为王。顺应都市圈的趋势,还是要回归都市圈,这是未来资产的安全垫。但即便如此,也不建议短炒,因为成本比较高。好的模式是,选择好区域、好物业,长期持有,收入不足的,可以“先外围、后中心”,“先小后大”,“先上车后改善”,投资城市、投资自己。前提是,养老身体,好好工作!注:本文原标题《房价又要大涨?》。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大咖聊房。大咖聊房,集结房地产业内大咖,让你买房路上不踩坑!扫码获取更多精彩:

声明致力于好文推送,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所发文章仅供参考交流,请勿依照本号中的信息自行进行投资操作,若不当使用相关信息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需自行承担全部责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