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瑞幸咖啡公告承认,从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期间存在伪造交易行为,涉及销售总金额约为22亿元。

瑞幸咖啡股价当即跳水,当日暴跌75.57%,次日再跌15.94%,与今年1月的高点相比,仅剩十分之一。

造假事件的连锁反应

有好事者站出来说,瑞幸咖啡割美国人“韭菜”,给中国人发补贴,这才是民族的“良心”企业。

但当一度是民族骄傲的中国咖啡品牌,一夜之间被贴上了“美股骗子”的标签,并且接下来将会面临造假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包括但不限于集体诉讼、SEC巨额罚单(甚至是强制退市)、刑事责任等。

这让本就风评不佳的中概股,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再度大打折扣。以后中国企业想要再赴美融资,如何消除国外的不信任情绪成为头等难题。

山河异域,风月同天。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市场,对财务造假行为都是零容忍。

事件发生后,中国证监会便对其造假行为表示强烈谴责,并表示无论在何地上市,上市公司都应当严格遵守相关市场的法律和规则,真实、准确、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即使是瑞幸咖啡注册在开曼群岛,上市在纳斯达克,中国证监会也不会对证券欺诈行为坐视不理。当国际资本市场之间日愈融通,唯有共同整治财务造假这一市场顽疾,才能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美化财务报表——造假源动力

无一例外,各国资本市场对于财务造假行为都是处以极刑,但仍旧屡禁不止。公司大费周章地造假,为的是达到美化公司报表的目的。而在将外表包装得光鲜亮丽的背后,必然有更深远的利益动机。

一是为完成特定的业绩对赌承诺或触发奖励机制,从而保障个别股东或者高管的个人利益;

二是塑造公司高成长的预期形象,通过调整净利润分布,维持业绩平稳增长,避免股价过度波动;

三是短时间内刺激股价,并可能伴有部分股东高位减持或避免质押平仓风险的特殊目的;

四是为避免公司长期亏损导致公司股票出现退市风险,保护公司股票价值。

当然,除了为个人和公司利益考虑之外,还可能基于指标政策考虑,通过造假应对管控要求。诸如为去杠杆、降负债,通过操纵子公司并表或者出表,调节公司资产结构;又如大额计提商誉、资产减值等手段,挤掉表内资产泡沫等。

难易权衡——造假也有取舍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假运动便开始了,或悄无声息,或全民参与,最终以财务报表形式向市场展示 “努力”的成果。根据以往经验,大多喜欢在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上做文章。

这两张报表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以此反映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原则,却让造假者找到可乘之机,通过提前或者推迟确认来调整财务报表的真实情况。

相比之下,现金流量表造假更为困难,但并非不能造假。只是在收付实现制下,现金流量的总额难以变动,否则会出现账实不符的低级错误,通常的造假就是各科目间的闪转腾挪。

但为配合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造假,现金流量表也时不时得作出变动,以此圆谎。

当然,并非所有造假者布局都如此精密,总是会百密一疏。因此,在分析财务造假案例时,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为切入点,比对现金流量表的表现,便能发掘蛛丝马迹。

夸大盈利能力——利润表造假

造假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放大公司利润,并直接反映在利润表上。而复式记账法下,利润无法直接虚增,需要通过虚增收入、虚减成本以及改变非经常性损益等方式达到最终目的。

虚构收入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虚增利润形式。如去年的STKD通过多年虚构海外收入做大业务规模,同时审计难以核实。

但如果仔细分析,其存货周转率明显异于同行业水平,甚至一定程度上超出其满负荷产能,不禁要引起怀疑;

又如某煤炭开采企业销售客户集中,产品售价又高于同行业水平。但如果结合其应收账款规模,绝大多数产品属于赊销,不得不怀疑是否存在抽屉协议。

如果收入不能多一点,那么就尝试成本少一点。通过延长折旧或摊销期限,减少账款的计提比例,或者是推迟费用确认时间等手段,降低公司当期成本,从而放大利润。

如仔细分析某资源垄断企业的财务报表,可以发现其多项在建工程完工程度多年保持在90%-99%,却始终未转入固定资产,由此少计折旧摊销,多计资本化利息,成本便被有效降低。

要是主营业务不好动手脚,就将眼光投到其他损益。如CYNM通过确认高额投资收益美化公司业绩,ZHGF未对商誉进行减持测试从而逃避计提减持损失的要求,YJCM则是虚称存货不存在跌价风险以避免计提减值带来的利润冲击。

打肿脸充胖子——资产负债表如何造假

上市公司不仅仅追求利润的虚增,有的还要求体量的最大最强,从而被打上优质股的标签。同时,由于资产负债表各个科目之间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一旦造假就会引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虚增货币资金是最为便捷的造假形式,同时最能彰显公司强大的运转实力。上市公司在货币资金宽裕情况下,却有大规模借款,就需要多留个心眼。如果其交易对方多为关联方,就更要关注账款的回款能力。

但账上资金究竟有多少,往往一查便知,所以造假难度也很大。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对存货造假。虚增存货可以达到虚增资产和虚增利润的双重目的,不少企业乐此不疲。

尤其是存货不易盘点的农林牧渔行业,得利用估计来核算存货,就容易出现造假隐患。最典型的就是扇贝老跑路的企业,账上趴着高比例的存货,但却经常遇上“天灾”计提存货减值。

流动资产的造假多数需要现金流量表的配合,一旦不够默契,就容易露出马脚。相比之下,非流动资产的造假就更为隐蔽,并能够通过较长时间来对虚增部分予以消化,令人难以察觉。

但如果结合行业仔细公司的日常运转情况,公司的营收水平远低于公司体量应有之规模,无法表现出行业内的竞争力,就不得不对公司体量的真实性打上问号。

还有的公司喜欢隐藏负债,以达到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目的。利用是否将子公司纳入合并报表,将债务负担转由特定子公司承受,却最终不计入上市公司体内,提升公司净资产水平。

还有与债权人达成债转股的协议,但实际上是明股实债,背后带有回购条款,看似降低了公司的负债规模,实际上并不减轻公司财务负担。

世界上是否有“完美”的财务造假行为?虽不敢百分之百笃定,但难度至少可想而知。但凡经过粉饰,必然留下痕迹,无论多么高明,总会被发现蛛丝马迹,唯有归于自然与真诚,才不会有造假被发现的风险。

《无人生还》中,凶手曾以为自己策划了一场完美的杀人作品,但最终仍经不住层层抽丝。再精心准备的造假行为,都难以全然抹去现实的痕迹。不断修补的过程,实际上便是不断接近失败的过程,直至造假最终被揭露。

因而,想要不被发现造假,唯有不去造假。费劲心思研究造假的高明,不如潜心主业,致力公司的经营。时间,终会给市场一个答案。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