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来自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向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优化新一轮“双一流”入选标准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提案》。


“双一流”建设工程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之举,全国上下十分关注。其中,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名单采取了直接认定的方式。


不过,作为地方高校南通大学校长的施卫东认为,“双一流”的监测指标体系较为繁琐,入选标准仍存在需要完善和监管的地方。


这是因为,从入选标准看,目前对于“一流大学”的标准普遍比较认同,但对于“一流学科”的标准争议比较大。其次,从入选考核体系上,“双一流”工程实施后,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制定了详细的指标体系,设置了若干数据观测点,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并根据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和自评报告,参考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对建设成效进行评价。


但是,相比于以往的“985”和“211”工程,“双一流”建设实行了动态管理,但也存在部分不合理的现象:


一是,没有明确建设期满的具体考核标准;二是,动态监测的指标体系太过繁琐,数据观测点太多,偏离了鼓励高校办出特色的初衷;三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不够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未能在指标体系中得到很好的贯彻。


如何让“双一流”工程更好发挥效果?


施卫东委员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首先要综合考虑学校整体实力,在制定新一轮入选标准时,要一以贯之,统筹兼顾国内和国外各类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来综合评价学校整体实力。


其次,要以学科水平为基础,入选学科要具备一定的水平,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中要达到A类等级,对于数量较少的学科要达到国内前三名;同时也要兼顾世界一流,入选学科在全球各类权威第三方评价中要名列前茅。


再次,要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质量,要更加突出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指标,入选学科要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学校要在立德树人方面做出国家和社会公认的显著成效。


第四,要向符合国家重大战略的学科给以优先支持,一定要综合考虑“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于国家重大战略急需的农机装备、智慧农业、信息技术等学科给予优先支持。


对于如何优化考核体系,施卫东也提出了4条建议:


一是,要强化滚动淘汰机制,对建设学科和学校成效不明显、达不到新一轮入选标准的应该予以强制退出,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才能真正激发全国高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动力;


二是,要制定明确统一的考核标准,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对学校整体实力提升度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对于建设学科要明确其在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体系及其他权威第三方评价体系中的位置。同时,对于学校建设方案中的建设任务要明确最低完成度。


三是,要优化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围绕原创性标志性成果、社会服务贡献、高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化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对于数据观测点,选择能体现学校建设成效的核心观测点,不要面面俱到。


四是,要凸显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考核体系的根本标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设置全方位、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指标;在指标的设置上要尽量以定量指标为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