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已连续第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大湾区如何进一步加快要素流通,以更高的视野统筹湾区城市群发展,又该如何抓住新的产业增长点?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了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发现在交通布局、产业规划、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等领域,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提出了众多富有价值的建议和探讨。

从区域轨道交通、高铁布局、空港建设再到港珠澳大桥,大湾区交通布局在广东代表团中引发了诸多讨论,旨在全方位深化交通互联。轨道交通层面,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地铁集团总工程师张志良建议,从大湾区、城市群的区域发展视野入手,全面推进跨层级、跨行政区界的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协同规划、协同设计、协同建设和协同运营,推进区域轨道交通共生共融。

而伴随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大湾区的产业接下来要如何升级?针对这一问题,不同背景的两会代表委员纷纷提出了自己领域的专业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提出,要加大粤港澳大湾区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

金融创新亦是今年大湾区产业升级的重头戏。全国政协委员、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就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创新合作带来相关提案。他提倡将科技作为大湾区金融市场融通的重要连接器,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同时加快大湾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内地与港澳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正加速进入都市圈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升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也充满信心,接下来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不断提升国内国际的竞争力。建议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都市圈建设的试点。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