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犀会定期推送《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投资原则篇)》一书的精彩内容,为各位球友揭开每年超越市场收益率10个百分点的奥秘。

注:此书由(美)杰里米米勒(Jeremy C. Miller)著 / 郝旭奇译,版权归原作/译者所有,此处仅作为分享交流使用

【1】摘自“致股东的信”:被动投资的案例

1962年1月24日

你们可能觉得我设定的标准是短期的,不太合适,因为看起来要想取得比一项囊括30家有名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指数更好的表现很简单,毕童指数是没有人管理的。而实践往往证明,这一市场指数是一个难以超越的竞争对手。

1962年7月6日

只要我们的资金用来投资股票,无论以什么形式,通过基金公司、投资顾问、银行信托或者自己打理,我们相信,绝大部分人的业绩也就是和道琼斯指数不相上下。在我们看来,那些收益表现偏离道琼斯指数的,往往是跑输大盘的多,大幅跑赢的少。

1962年1月24日

我展示上述结果的目的并不是要控诉这些投资基金。由于资金总量较为庞大,而且受到各种条款的限制,即便由我个人来管理这些基金也不见得会取得更好的结果(如果是好结果的话)。我只是想要说明:作为投资业绩的衡量标准,道琼斯指数是国内很多共同基金很难超越甚至接近的。

1964年1月18日

基金经理在机构的条条框框内要管理几十亿、上百亿(美元)的资金,只能取得这样力所能及的收益结果。想要突破条条框框特立独行,简直太难了。因此,这类投资中介机构的整体表现,不可避免地同美国市场的表现紧密联系。一般来说,除了那些特例,这类机构的好处既不是帮助投资者取得更高的业绩,也不是提供更出色的抗跌能力。恰恰相反,在我看来,这些机构的基金之所以能够勉强生存,在于它们操作时简单方便、决策时省心省力、投资时自动分散。另外,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基金可以帮助投资者抵制诱感,避免像很多散户一样落入陷阱。

1965年1月18日

由于合伙人在每年的信中都会看到上述表格,他们问我:“大型基金的经理人才智超群,他们有聪明勤奋的下属、用之不竭的资源、深厚广博的人脉,他们的投资经验加到一起都有几百年了,最后业绩怎么能做成这样?”(说到“投资经验加到一起都有几百年了”,我想起了一个段子。有个人去面试,他说自己有20年的从业经验,他之前的老板正确地解读为,不是“20年的从业经验”,应该是“1年的经验,重复了20次”。)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按理说,大家会觉得基金经理和广大投资人都应该深入研究这一问题。300亿美元的1%可就是3亿美元。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华尔街连篇累牍的长篇大论中,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在分析师团体各式各样的会议中,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寥寥无几。在我看来,无论哪家投资管理机构,在对美国各大公司的管理能力和经营业绩评头论足之前,都应该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方法和业绩。

在讲到大多数基金经理的业绩还不如随机选股时,我给出的分析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绝对不是基金经理头脑或品行的问题。我把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归结为如下几点:(1)群体决策——这或许是我的偏见:我认为,只要是一个群体,所有成员共间参与次策,投资管理工作几乎就不可能达到一流水平;(2)与其他声誉卓著的大型机构保持一致的倾向(某种程度上),无论是策略,还是部分投资组合;(3)机构框架的束缚——平均水平很“安全”,对于个人而言,特立独行的回报与其风险毫不相称;(4)僵化固守某些不理智的分散投资策略;(5)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惰性。

也许我的上述评论对基金经理不公平,就连上面的统计数据对比也许都不公平。我们的投资组合与投资方法和公募基金迥然不同。但是,我相信无论是我们的合伙人,还是大基金的投资者,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认为自己的资产管理人追求同一个目标:通过持续投资股票,在将资金永久损失的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的同时,实现长期资本回报率的最大化。对于我们的大多数合伙人来说,如果不把资金投到巴菲特合伙公司中,其他选择可能就是基金等投资公司,获得与基金类似的收益率。因此,我认为与基金对比来检验我们的业绩很有意义。

毫无疑问,基金公司、投资顾问、信托部门等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服务,其中包括实现足够的分散化、坚持长期投资、简化投资决策和投资机制,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帮助排资者避免散户常犯的低级错误。在机构的宣传资料中,他们着力凸显自己是专业管理人士,公众自然会认为他们有能力取得高收益,就算这种推断不那么合乎情理,但绝大多数机构并未对实现超额收益做出具体承诺。

各位合伙人,我在这里向大家保证,我现在说上述业绩对比有意义,未来数年里也会如此,无论将来如何。同时,我向各位合伙人提议,如果你认为这个标准不合适,现在就请告诉我,并提出其他标准。标准要定在前面,不能事后再说。

我还有个想法——很多人自己管理资产,他们是自己的投资顾问。上面的表格里没有“自我管理”一列。人们很关心自己的体重、高尔夫球杆数、油费,但是却刻意回避自己的投资管理水平,不进行量化评估。他们管理的可是自己的钱,他们的客户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人——他们自己。可能在研究马萨诸塞投资者信托(Massachusetts Investors Trust)或雷曼公司( Lehman Corporation)等基金的业绩时,这种评估是出于学术兴趣的;但是对你的资金管理人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估,则关系到真金白银——即使这个管理人是你自己。

1965年7月9日

毫无疑问,美国经济大环境好,过去这些年,随机选股都能获得相当好的业绩。市场的整体水平一直在上涨。我们认为,从概率的角度讲,长期来看,美国经济会越来越好。水位会越来越高,但中间少不了大的波折。然而,无论潮起潮落,我们都将矢志不渝地搏浪击水,这就是我们的投资策略。如果我们的收益表现出现下滑,而你们自己就能轻松取得这样的收益,那我们只能引咎辞职。

【2】智慧锦囊

低成本的指数基金的出现对于传统共同基金产业来说是一场变革。共同基金曾经是一种“易于操作”的投资途径,使得个人投资者不必亲自去选择股票,这一重要角色却被一种更高级的低成本产品所取代。指数投资,或者说被动投资,从20世纪70年代问世起,就以不可阻挡的步伐变得越来越流行。巴菲特自己在遗嘱中就为妻子选了一只不需要自主管理的指数基金,单单这一事实恐怕就会使每个投资者都犹豫不决。

手续费、税收还有心理因素都是那些进行自主投资的经理们的绊脚石,但是对于指数基金投资者来说,不仅收益可能会相当好,而且基本不需要动脑筋或者花费太多精力。你只需要花不到一小时的时间,用那些低成本的指数基金设计好个投资计划,买人后只要把它束之高阁,过个几十年就行了。

一言以蔽之,这种长期优于市场的表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样惊人,只要你能找到一个可行方案。显然,并不是每个人的收益都能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假设风险既定,如果你认为选择自主投资更适合你,那么不管是自己投资还是通过专业的投资经理进行投资,你都得确定一个客观指标来评价你的收益结果。

到目前为止,巴菲特的一系列“ 致股东的信”带给投资者的经验一直围绕着6 个重要观点:

(1)把股票看成是整个公司一部分所有权的凭证;

(2)股票的短期价格会出现意外波动;

(3)但是股票长期价格会与公司内在价值带来的收益趋于一致;

(4)也就是说,股票价格需要通过某项长期组合投资项目来观察;

(5)长期组合投资会带来相当不错的收益结果;

(6)通过指数型产品这类低成本、易于执行的方法进行投资可以轻松获得这样的高收益。

从这里开始,我们就把巴菲特看作一位进行主动投资的投资者,从他的角度搞清楚他究竟要得到什么以及他准备怎样度量这一目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