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央行发力了。一连4天,天天投放,不断加码。

5月29日,央行再开展3000亿元逆回购操作,较前次操作再增加600亿元。本周合计开展6700亿元逆回购操作,创逾3个月新高,且全部实现净投放,规模上远超过4、5月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量。

在沉默了50多天之后,央行突然重启公开市场操作,并连续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有何深意?

央行洒下“红包雨”

早上9:45,央行“红包”准时到达,又变大了。

央行早间公告,2020年5月29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具体看,期限均为7天,中标利率2.2%,与前次操作相同。

这是本周以来央行第四次开展逆回购操作。操作量一次比一次大。

5月26日,100亿元;

27日,1200亿元;

28日,2400亿元;

29日,3000亿元。

在没有央行逆回购到期的情况下,这些资金全部实现了净投放。

统计显示,本周央行以67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量,创下了2月15日当周以来的新高;同时以6700亿元的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量,创下了2月8日当周以来的新高。

同时,这样一个资金释放规模,已经超过了4、5月份的定向降准操作,接近一次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

央行网站显示,最近一次定向降准(4月15日和5月15日分两次实施),共释放资金约4000亿元。

来源:人民银行官网

年初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8000多亿元。

来源:人民银行官网

开停有理 政策更灵活

这之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刚刚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静默期。

从4月1日到5月25日,央行竟没有开展过一次逆回购操作。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那么,又是什么促使央行突然打破沉默?

最近几次操作,央行公告均提到两个因素:一是政府债券发行;二是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

5月是上半年地方债发行的高峰期,本周又是5月内地方债发行的高峰期,双峰叠加,债券发行缴款影响不可小觑。

据统计,本周全国共发行地方债7701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比之前的纪录要高出近3000亿元。

来源:Wind

本月,共发行地方债13024亿元,比之前最高纪录高出逾2000亿元。

来源:Wind

不光如此,5月还存在上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的因素影响,临近月底,缴税高峰来临。

地方债发行高峰叠加缴税高峰,再加上月末等传统因素影响,致使资金面收紧,流动性供求缺口加大,央行恢复逆回购操作乃对冲的常规操作。

从更高层面上看,无论是先前的停做,还是现在的猛做,都体现了在更加灵活适度的基调下,央行对货币政策操作力度、重点和节奏的把握。

5月10日,央行发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阶段性变化,把握好政策力度、重点和节奏;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运用总量和结构性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5月26日,央行行长易纲表示,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求,综合运用、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

分析人士指出,特殊时期需要特殊举措,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要加大。但如果资金泛滥,也会助长泡沫、套利、杠杆,所以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创新工具、创新调控将是后续政策操作的看点。

6月操作更有看头

可以预期,随着地方债发行高峰、缴税高峰过去,这一轮逆回购操作的高潮已现,后续可能缩量。但在业内人士看来,6月份货币政策操作仍值得期待。

半年末时点前,流动性易紧难松,这也往往促成央行给予特殊的“关爱”,让6月份成为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高频期。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称,6月份流动性压力依然存在:一是适逢半年末,存在季节性压力;二是当月有两期合计7400亿元MLF到期;三是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今年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政府债券有望加快发行。

目前看,6月份银行体系流动性将面临“监管考核+央行资金到期回笼+政府债券发行缴款”的三重考验,压力可能比5月份更大,仍需要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予以支持。

来源:中国证券报

风险提示:本材料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业务的法律文件。上述内容仅代表当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基金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供读者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其任职机构立场及任何产品的投资策略。本文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您认为本文对您的知识产权造成了侵害,请立即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相关证券: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